之江 初印象
- 来源:楼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钱塘江,之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2 16:08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宋代,柳永一首《望海潮》便勾勒出钱塘的繁华绝美气质。钱塘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弯,便荡成了独一无二的之江;西湖的灵气在这深处聚集,便汇成了钟灵毓秀的之江。
之江给人的初印象,就犹如隐士般悠然闲适的步调半隐于世。这片山水,流淌着杭城浪漫、低调等文化内涵。溪边垂钓,翠色掩映,任凭他处风起云涌。
今时的之江,再不是那般淡薄。之江,是最能代表杭城气质的地方,风流而雅致。山水释放其内在的灵动,新城尽显其外在风雅。现在的之江更像小资文艺女,过着时尚又高端的慢生活。她无需羡慕主城区的浓妆艳抹,一切优雅和幸福更显之江诗意栖居的魅力。
吸一口气,这里的空气都是股文艺味,随手在墙上来个艺术涂鸦、转悠琳琅满目的画室与书社、裙摆翩翩的美院姑娘们,挥舞手中灵动的画笔,一笔笔描绘出之江最艺术的画面。或于咖啡吧沁一口咖啡、或于之江学院享受静谧、或在云栖竹径体悟人生、或是在之江大桥上远眺那片波澜壮阔……这里时尚与小资齐聚,文化共艺术一色。
在不同的时期踏入之江,每次都能刷新对之江的印象。每次都觉得,之江,于我,依旧是初印象。
径直的绿荫大道,两旁竹枝垂下组成一道绿色的拱门,一如翡翠长廊清风掠过,竹影写意妖娆越过的石像,为竹径平添一份古老肃穆行走于青苔石板之间放缓脚步,进退、得失之间,却是豁然开朗。
竹径旁泉水洗心,行走在茂竹幽幽山道间,犹如潜泳在竹海碧波之中。绿荫连着绿荫,清凉裹着清凉,山风起处,偶尔有阳光从枝叶梢头的空隙处洒落,光点跳动,映得游人衣袂尽绿,烦热全消。
厌倦了都市的喧嚣繁华,且寻过室外青色踏春采茶。龙坞遍山绿意,微风清凉,新茶飘香。让平日疲惫的身体在田园牧歌的意境里优雅停驻。
灵山洞景绚丽多彩,变幻多姿,故名为灵山幻境。其间峰峦叠嶂,山花烂漫,景观富丽,分外诱人。
走进浙大西式风格的建筑群,学校里,安静得让人不知身处哪个年代。慢悠悠地聊天,慢悠悠地体会这份古雅。浙大之江校区的建筑是多彩的,无论是色彩还是形制。但这些建筑并不若城市聚落那样,要么单调乏味,要么争相炫耀,而是努力融入自然,成为整个静谧校园的一分子。
阳光斜照的大门,在这门后藏着的是100年的时光,仿佛透过毛玻璃看到曾经的莘莘学子读书的影子,这与被我们日复一日地折旧着的生活无关,它的魅力是岁月沉淀出来的。
坐落于钱塘江畔、六和塔边的月轮山峦的浙江大学之江学院,苍绿的青苔诉说着百年历史的印记。曾经的督学堂,今日只是游人缅怀那段过去的证明。
假如说浙大之江校区的那幢钟楼见证了过去的痕迹,那么浙工大之江校区的这口钟就是见证了未来之江文化发展的一道路标。光与影交织,梦想照进现实,对知识追求的学子,有了实实在在的朝圣去处。
凤凰·国际创意园的标志性建筑——双流水泥厂,用其后工业时代的粗糙印记,向世人展现其野性和粗犷之美。在艺术家眼里,双流水泥厂建筑群以其质朴外官和极具层次的建筑分布形态,让这一特殊的工业建筑形态变身为新生的现代创意办公展示空间。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长期与山水共存的人文思想。
大宋杭城,千古风情。
美丽杭州,人间天堂。
宋城千古情,让人最难忘、最惊叹、最震撼,惊叹震撼得不知用什么样的文字去描绘她的精彩、恢弘与魅力。浓缩的古今时空,聚焦的精彩画卷,不仅展现出源远流长的宋文化、耐人寻味的历史传说、风光旖旎的西湖美景……尽情地传颂着杭州深厚的历史积淀、皇都的辉煌过去,尽情地描绘出西湖的秀丽风光、钱塘的自古繁华。
在夏日灿烂如华的氛围中,在沁人心脾的清香里,炒制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绿茶,捕捉一份属于自己的记忆。光阴流转,时间模糊了轮廓,将曾经的景象装裱在记忆的相框中,那缕淡雅如墨的茶香,依旧留存在心底。
穿着古装漫步在宋城的街道上,感受南宋都城厚重的底蕴、多彩的衣装、秀美的风光,以及那份重现的人文。
本刊记者 高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