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大之江 六个之江“私家地理”

  • 来源:楼市
  • 关键字:之江
  • 发布时间:2014-09-03 07:47

  之江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文,美在气韵。真正的美不胜收,从来都俯身即是、仰首皆成,如清润泉水般浸染心脾。

  与其说生活在山水之中的之江人是幸福的,不如说成是能发现之江美的人最幸福。慕之江名而来的客人,每次离开之江都会依依不舍;长久居住在之江的主人,也没有一天厌倦这巧夺天工的景致。

  之江之美,美在恒久,美在弥新,美在人情。

  这山这水,哪里像是大自然的偶得之作,更像是精雕细琢的精美工艺品,在人们的善意揣摩下,更添一分人文的厚重感。

  有景,有人,便有情,这便是之江韵味最浓之处。

  若实在繁忙缠身,又欲找个假期一品之江美,之江私家地理将会是个不错的导引。精选六处之江藏美之处,以供出游参考。

  之江之美,待更多眼睛发现。

  之江私家地理一: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象山“望境”

  |名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位置:转塘象山村 关键词:之江人文名片 适合人群:爱艺术的准艺术家 推荐指数:★★★★★

  冬残春末,象山山麓栖落了千只鹭鸟,白色的翅膀扇动着满山的翠影,校园的草地一片葱绿,场场春雨将四台院洗得干干净净,象山山北的建设已成一景。十个建筑单体中所应用的屋檐、高墙、长廊、合院、木窗、瓦顶等传统建设语言以及在这组建筑中得以活用的方式,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在这里寻找着一种可资广泛采用的当代建造的风格和艺术。

  象山建造的意义并不在于使用了多少传统符号,也不在于这些符号得以呈现的风格化处理。象山建造的意义在于设计者和建造者以怎样一种精神使传统重新活在山水中,活在自然的境域之中,在于这些建造为居者和观者提供怎样的一种行游栖居的方式,去朝朝暮暮地与青山相照面。在这里,建筑一方面成为一种景观,另一方面成为一种“观景”,人在建造物中,受着建筑的各种因素的引导,在漫游中不断回望青山,那些门、窗、游廊、廊柱成为一个个变化着的镜框;那些白墙、屋檐、木窗成为人与自然相安的某种特殊的界面。我们在这个界面上不仅与自然相照面,而且与人类栖居的自然诗意相照面,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韵味相照面。在这个界面上行走、漫游、沉思、凝望,传统成为行为中、行进中的活的东西,勾连着我们与自然、与人文历史的始终的共在与相望,我们被这建造界面携带着,活在人与自然相向的望境之中。

  这个望境曾经是中国古人的自然之境,也是他们了然于胸的心境。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构画了一个千古不移的望境。“见”写出了人与山照面的生趣,也写出了人与自然共在的真意。面对敬亭山,李白高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人与山相看,人与自然相看。这相看是一种彼此的安顿,是心胸的陶养。“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刘长卿《秋云岭》),这相看已印入心中,成为一个可以不断地于心中去面对的境域,一个心心相印的境域。这种望境,这种在漫游中不断回望青山的方式,才是铸造今日之学子的精要。

  这望境又何尝不是一种问境?唐人皇甫松《问李二司有所居云山》中盎然发问“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一问水、二问远、三问山、第四又问时之远景。问山水、问远景,无不包涵在相望之中,相望又包涵着对多少可见与不可见的追问。于是,问境即望境,望境即问境,望与问,成为眼与心活动与追索的方式,并在生命的生机之处融为一体。大学是学问之所,这问即是一种心灵的远望,这望即是一份灵山与远山相印叠的叩问。这问与望的境域的塑造,蕴涵多少学问相望的意思,多少审问慎思的安顿。这种望境,正是今日大学之建造的精髓。

  中国美院的前身是中国艺术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府——国立艺术院,创建于西湖核心的孤山,览烟雨韵息,得湖山精华,山水般孤高行远的精神气息代代承传,今日象山得孤山的神色之韵,入学院的气息之深,这番望境已然成为那西湖湖山的活化,学子得熏养之深,正与学院的精神相望。如此望境,诚诚然是象山建造之精魂。

  一群群白鹭从山腰翔起,滑过象山凝重的翠屏,绕向山之南,山南的二期工程正在筹划之中。那又是怎样的一片望境呢?

  (作者:许江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本文节选自《象山三望》)

  之江私家地理二:翠庄文化艺术村

  美食、艺术、生活在这里交融

  |名称:翠庄文化艺术村 位置:转塘常陇路 关键词:隐逸于山水中的美玉 适合人群:崇尚“仙”气之士 推荐指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翠庄文化艺术村犹如一块无瑕的净透美玉隐逸在一片自然山水意境之中,聚敛青山之内秀,汲取佳水之灵动;静如处子般安谧,动如脱兔般生动。

  一两人,可品一盏香茗,赏小舞台美乐连连;三四人,可尝几杯美酒,观钱塘江潮起潮涌;更多人,亦可揽一间包房,陈一桌佳肴,现场观名家笔下生灵。

  漫步转塘,不经意的一瞥,便会看到躺在绿色中的一条长方形的大石,石头上“翠庄文化艺术村”几个红色的大字熠熠生辉。穿过长长的回廊和木头凉亭的花园,那幢青砖白墙、古色古香门头的建筑,就是清幽精致的翠庄餐饮主楼。

  进入门厅,迎面是一幅整面墙的巨大写意山水画,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古色古香的走廊转角处的那处酒柜,摆放的是一坛坛青瓷瓶盛放的美酒,浓浓的古色古香氛围格外诱人,仿佛让人已经嗅到那浓郁的中华千年美酒的醇香。

  穿过棕红色中式镂空门隔断,在一片耀眼的蜡烛水晶灯中,迈入那个玻璃顶覆盖的中庭,走近了充满自然生机与艺术氛围的舞台。一面巨大的绘有荷花图的墙壁,一个玻璃顶赋予这里足够的阳光又能遮风避雨,小桥流水,金鱼、绿色植物把自然带进室内,一个专为戏剧和民乐准备的舞台更升华了这里的艺术气氛……大红色的木质方桌,红色的皮质木椅,平时是清幽的自然气息,可说事、聊天,可品茗小憩;晚间演出时,则是浓浓的艺术氛围,美酒佳肴,美乐美曲,就像是老底子大户人家、文人雅士的堂会。

  在荷花吊灯的引导下,手扶青铜荷叶扶手,沿着大理石石阶,上到二楼,二楼是包间区,13个包间各具特色。步入“兰轩”,一张金黄色大圆桌在那盏吸引人的巨大的花瓶状水晶灯下缓缓展现,脚下是编织地毯花纹的木制地板,看的是青瓷器,赏的是独特的青瓷版画;“澄轩”则是不一样的景致,那个面向舞台的小阳台,一张双人小桌,不仅有包间的私密,更可独品天籁之音,享受剧院的顶级VIP待遇!

  三楼则是豪间,最大的翠越堂有200多平方米,加上外面100多平方米的室外阳光平台,足足有400平方米。棕红色的格栅是这里的特色元素,它是屏风,也是窗的面容;在这里,还藏匿了一个小吧台,酒架上的中西酒品琳琅满目,盆、壶、碗、瓶、杯等各色青瓷器,为酒柜写上艺术的奢华。包厢功能一应俱全,不仅有供人休憩的黑色长沙发,还有单独的多功能厅,在羊皮灯具下,一张长方形大书桌,一面墙的收藏柜,安谧而不失奢华,可开会,亦可现场题字作画。带着淋浴房的卫生间,更是为客人提供最温馨便捷的服务。翠越堂外面那个100多平方米的阳光平台,是钱江潮的上佳观潮处!

  值得一提的是,翠庄的字画都是名家的真迹,据说价值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名品不在少数!

  (作者:何晨 都市周报记者)

  之江私家地理三:宋城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名称:宋城 位置:西湖区之江路 关键词:历史记忆标本 适合人群:喜欢穿越的历史控 推荐指数:★★★★

  泱泱华夏,960万奇山秀水,人杰地灵,何以区区宋城就能和拉斯维加斯“O”秀、法国“红磨坊”比肩,广受海内外媒体赞誉?走进宋城,穿过高大的城门楼,一条小河贯通南北,河中船只挺岸随波,两岸楼阁矗立,杨柳低垂,越女身着华服,珠钗环佩,倾情演唱白蛇的传说,袅袅越音缭绕宋城上空,让人不禁感伤:时光像流沙从指缝间消逝,而我们也必将成为历史。将来,能否有另一个“宋城”把我们的记忆也做成标本,挽留与定格?

  漫步宋城,感叹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不禁要有现代人集体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错觉,两宋文化在西子湖畔自然交会,短兵相接、民不聊生的历史残酷已被现代社会的一派和谐轻轻抹去。斗拱飞檐,车水马龙,清明上河图的古朴、凝重、严谨与九龙广场和佛山、城楼的市井文化交相辉映。身穿宋代服装的商贩在此经营着仿古酒茶,魔术、民间舞蹈及杂技表演,还有中国古代婚礼仪式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一步一景,尽情表述历史曾经遗留于时空一角的片段,为的是把我们这些纷扰于世的现代人从身到心都能带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追忆中。

  拥着千年等一回的夙愿,跌入了宋城千古情缘。宋宫宴舞的金碧辉煌、轻歌曼舞;金戈铁马的炮火连连、英勇之气;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梁祝化蝶、水漫金山的奇观;世界在这里相聚的休闲风情和文化,一幕幕拍案叫绝的现场秀演绎了“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精彩,激荡着那颗从千里迢迢外寻梦而来的旅人。

  十八相送化蝶缘,百年共枕梦西湖。一帘细雨隔不断异地情缘,一潭湖水融不下相思的苦泪。醉了含情的双眸,碎了七世的怨梦。无雪的断桥边,垂柳固执地亲吻随波逐流的湖水,微雨纷飞的初冬时节,再度重逢携手同游柳下白堤。

  天空依然斜风细雨,鲁迅笔下倒掉的“雷锋塔”依然完好地矗立在眼前,仿佛在挑战那段如泣如诉的情缘,也似乎暗示着重逢的短暂和凄美的永恒。不敢再去奢望“雷锋塔”倒掉,不敢仰视它傲慢的目光,恐惧在垂帘之际再度弥漫“亭台到处皆临水”的花港,轻轻握别西子湖畔的哀愁,把遗憾和无奈沉在眺望湖水的眼底,即使脚下是一马平川却仍然举步维艰。“良渚之光”的史前文明,“宋宫宴舞”的流光溢彩,“金戈铁马”的血腥悲壮,“西子传说”的浪漫迷人,被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演绎得精妙绝伦,历史的脚步化成舞者的舞步,给人以曼妙的身心的涤荡。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这是杭州宋城景区迷离绮幻的叫卖口号。用人类当下的智慧去兜售人类过往的故事,这种商业技巧不是每一个商业个体或组织都能掌握并熟稔运用的,但是宋城集团做到了,且把“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理念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成功地打造出宋城一绝——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并让它跻身世界三大名秀的行列。

  (作者:青竹紫轩)

  之江私家地理四:凤凰·创意国际园

  创意智慧+旧水泥厂房=艺术家们的创意工作室

  |名称:凤凰创意国际园 位置:转塘街道创意路 关键词:之江文创地标 适合人群:爱创意爱生活的时尚弄潮儿 推荐指数:★★★★★

  当落日的余晖透过米字格的窗户,投射进空旷的生产厂房时,位于杭州转塘凤凰山脚,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已经关停多年的双流水泥厂,如今在“工业遗产”的身份,标注出另一个时髦的文化符号——凤凰·创意国际。

  它面向石龙山,背靠凤凰山。已经关闭了近10年,它透着“工业遗产”的历史沧桑感。昔日的开采,在山体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痕——裸露的山岩。圆柱形的生料房和熟料房、空中运输带、成品车间冷漠无言地耸立着,过去的辉煌都写在这些冰冷的生产线上。但这片老厂房所呈现的,灵动的天际线,纷繁而又简洁的空间营造,质朴的感官,也许是中国一线城市最后的工业遗产之一,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的眼光。

  在艺术家们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昔日废弃的水泥厂迎来了一次有机更新。从2007年开始,在水泥厂地块上规划建设了凤凰·创意国际。园区总占地333亩,总规划建设面积20万平方米,已建成面积约2.8万平方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老建筑的印迹。园区分为现代设计区、艺术创作区、新媒体区、展示展览区、配套服务区等。

  在如今的凤凰·创意国际内,原先的旧厂房、旧车间、旧建筑获得了新生,6个外形高大类似烟囱的熟料房和生料房圆筒建筑,在设计师们的改造下,原本中空的内部空间,做了立体的楼层分隔,变成了可供创意企业入驻的工作室;原本的成品车间,则已变身成美轮美奂的接待厅,用一块80平方米半入地式的沙盘地图,展示了整个之江文化创意园区占地近22万平方米的立体形貌;原连接熟料房和成品车间的空中运输带,被命名为“空中廊道”,今后,每个穿过廊道的参观者,可以在廊道两边了解双流水泥厂的历史以及创意园区内浓郁的艺术氛围,领略工厂建筑和厂区环境以其独特的“工作语言”表达着与众不同的“工业美”。

  双流水泥厂改造中每个细节都依附着“创意”的魅力。在外墙的装修中,设计师主张绿色和生态的基调,外墙还专门采用了环保多孔砖,这种砖利于爬山虎等植物攀附墙面而上,使水泥厂从灰蒙蒙的压抑色调中脱离出来,因绿色而焕发生命的质感,使整个创意园学会了呼吸。水泥厂房高大、质朴、粗犷,又充满阳刚之气,在设计师的精心调整配置下,弱化了厂房冷漠、简陋、平淡的气息,增加了精致、亲切、和谐的韵味。

  人们经常进行思考,寻找的答案就是自己究竟有什么区别于他人的地方。创意就是这样一种使自己区别于他人的途径。生活中原本普通的事物,在创意的激发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新与旧,简陋与精致,悦动与沉静,创意之心与冷漠表情,国际时尚与传统文化,所有这些,从双流水泥厂的重生,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创意的力量和创意人的别样精彩。

  (资料来自记忆网)

  之江私家地理五:外桐坞村

  中国的“枫丹白露”

  |名称:外桐坞村 位置:转塘街道东北 关键词:中国的“枫丹白露” 适合人群:茶痴、画痴、艺术痴 推荐指数:★★★★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充斥着颜料、画布和烟草味的艺术家工作室,一直属于“阳春白雪”的范畴。与此相对的,朴实无华而又略显喧闹的小村庄,则是带着泥土味的“下里巴人”了。然而,杭州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村落,却将这两个概念来了个“混搭”。这个“农家石榴村+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为表现形式的外桐坞村,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对艺术人士的集聚优势和茶村特有的景观相融合,一个集艺术、体验、交流于一体的风情小镇,即将在不久以后出现在世人眼前。

  外桐坞位于转塘街道东北面。原属于龙坞镇,是西湖龙井茶产区,穿村而过的绕城公路,在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丝毫不妨碍村庄幽静的特质。占地130公顷的小小村落被青山环抱,村内院舍林立、溪水潺潺,茶绿、榴红、竹翠。即便是穿越千年,诗人李白“朝涉外桐坞,暂与世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的题诗,依旧是这里最完美的诠释。

  独具慧眼的艺术家看中了这片山明水秀的村落。在这片村落中,已有外桐坞艺术公社、龙门艺术会所、现代纤维漆器艺术研究中心三家较具规模的艺术工作室,另外还有十余家以农居改造而成的画室。如今,原中国美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以及黄鸿、黄俊、袁进华、沈烈毅等一大批中国美院的名家在这里设立了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等艺术工作室。外桐坞独有的艺术气息,已在这逐渐形成。

  然而,外桐坞人的想法,并不止于此。“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的艺术村落叫枫丹白露,那里不仅有批极具艺术气息的建筑群,还诞生了流芳后世的枫丹白露画派,成为数百年来世界各国艺术家和游人的向往之地。”转塘街道书记章洪根这样告诉记者,“外桐坞的目标,就是要做中国的‘枫丹白露’。”

  在转塘街道为外桐坞量身定制的规划当中,一种独具艺术特色的休闲创意生活即将成为现实:即将建成的外桐坞风情小镇被划分成了包括农家休闲娱乐区、居民生活休闲区、石榴采摘体验区、茶园观光区、茶艺体验区和艺术文化区等6个功能片区。

  在这6大功能区块中,最吸引人的是艺术文化区块中的“艺术一条街”,热爱艺术的你,可以徜徉在这里的50个风格迥异的名人艺术工作室,感受名人名作的魅力,或者到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艺术品展览中心,接受艺术对身心的洗礼。在茶园观光区,还有一处以艺术为主题的酒店掩映在苍翠的茶园中,在这里,一件充满设计感的水杯、一张独具特色的床榻,一幅优美迷人的名画,都能让你回味许久。

  此外,在规划建设外桐坞风情小镇的同时,外桐坞还将充分挖掘村庄蕴藏的优美传说和典故,适当增设文化景点,与西湖龙井茶园及村后的青山呼应,形成旅游亮点,带动艺术产业发展。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就在不久后,一个充满艺术风情的小镇将掀起“盖头”,重现人们口中流传千年的“画外桐坞”美景。

  (资料来自杭州龙坞网)

  之江私家地理六:龙坞茶村

  龙坞孕育龙文化

  |名称:龙坞茶村 位置:转塘街道东北 关键词:龙文化孕育地 适合人群:龙的铁杆粉丝 推荐指数:★★★★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龙坞的山不算高,没有深渊浩波,因为有白龙兴云降雨为民消灾的传说,所以有龙坞名称的由来。

  龙坞镇地理环境优越,西面紧贴天目山峻岭余脉的午潮山森林公园,东接休闲佳地“未来世界”和“西湖高尔夫球场”,北部与清新自然烟雨朦胧的西溪湿地相连。全镇三面环山,11个行政村,点缀在青山茶海之中,有“万担茶乡”之誉。

  龙坞,顾名思义,是神龙潜隐之所。传说宋朝年间,龙坞乡千家村村西有座佛肚山,龙王四子小白龙在佛肚山下修炼,有一年大旱,小白龙得知后不顾年幼体单,奋不顾身撞开佛肚山跃身上天,呼风唤雨,雨足足下了三个时辰,旱情很快解除,枯焦的茶树返绿得救了,大地显得生机勃勃,百姓欢呼雀跃。为报答小白龙舍身救世的恩德,村民将小白龙修炼地叫白龙潭,因小白龙腾空岩裂如门,千家村也改名龙门坑村,周边的山叫龙门山,村北山峰叫龙门岭,岭峰两巨石叫白龙角,溪沟叫龙门溪,在村周围还陆续建起了白龙庵、龙门寺,村中还建造了蛟龙庙,以示纪念小白龙功德。

  健在的老人都知道过去的龙门坑确有村门,门额还书有“钟灵毓秀”四个大字,意示聚天地间灵气之谓。村门呈圆形,叫环洞门,穿村而过的龙门溪上建有环洞桥,这是该村祖先根据龙身形状精心设计建造的。龙门溪曲折盘旋,犹似白龙在游动之感,穿过下游的村镇,“游”入钱塘江,象征到东海龙王宫去了。

  龙门坑村的蛟龙庙,建筑雄伟,内有戏台,三面看台,中间是个大天井,每年冬春季节,邀请戏班子演出,汽油灯一点,锣鼓一响,本村的男女老少都赶来看戏,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庙内正殿有副醒目的楹联,上联:为善不倡,祖宗有余殃,殃尽必倡;下联:为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必灭。老百姓知道此对联寓意,其意与小白龙消灾做善事有关,做好事世代都夸,做坏事人人要骂。

  从此,龙作为神灵吉祥的象征,年年都要崇敬怀念,并从古流传至今,怀念的习俗是舞龙。西湖区的“五彩龙”就在龙坞。西湖五彩龙由青、白、黄、金、乌五条颜色各异的彩龙组成(称五彩龙),这五条彩龙均分布在5个相对较大的行政村,每当春节、元宵节、开茶节,村民就汇集在一起,以踩街舞龙的形式,抒发对龙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同时也寄托来年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家家富裕安康。

  龙文化还孕育了兴旺的茶文化。好像是龙的灵气所至,满山遍地是碧波似绿毯。龙坞种茶何时起源难于查考,但与历史上多佛地有关。自唐朝以来,在龙坞深山峻岭建有龙门寺、光明寺、金莲寺、妙静寺、白龙庵、六泉庵等多达数十个庙庵。大约是龙的灵气所致,凡带龙的茶山茶质特别好,如龙门岭、白龙庵、青龙山,采炒的茶叶色香味俱佳。

  (资料来自西湖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