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安說起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紅頂商人,台灣,地溝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04 14:04
這一陣子,頂新集團在台灣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我參加了四個比較大的網路群組,其中就有三個群組發起全面抵制頂新集團的所有產品及事業版圖。
食品安全成為台灣全民關注的議題不是現在才開始,也不只是摻假油,回收地溝油、餿水油,混充飼料油而已。讀者們只要上網,打「台灣食品安全事件」幾個字,就能和我一樣看見,從一九七九年到現在,總共有八十幾條食安事件,林林總總。其中有些案情較輕,但也有比較驚人的,例如假酒事件、病死豬事件、工業鹽冒充食用鹽事件、食用油添加棉籽油及銅葉綠素事件、塑化劑事件。另外有胖達人事件、鼎王麻辣鍋湯頭事件等,想必讀者記憶猶新。
我很高興看見有一位尹衍樑先生跳出來,接受頂新魏家兄弟的邀請,以魏家拿出的新台幣三十億元成立食安基金,將致力於尋找杜絕食安問題的辦法。十幾天前,頂新事件正在風頭上時,有一位朋友問我,如果我是頂新老闆,我要怎麼辦?我們討論了一陣,結論是第一,要先向大眾承認錯誤,鄭重道歉;第二,要斷尾求生,砍掉與油品有關的事業;第三,要捐一筆大錢給社會,表示誠意。我很高興尹先生也想到這三件事。我更敬佩他建議把這筆錢用來成立基金。
尹先生說可能要從食安流程和源頭管理開始做起,這當然很重要。不過是不是這樣食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呢?當然不是。以我的看法,至少還要有法律規章的配套。台灣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大部分立法委員什麼事都管,只是不管立法。每個會期中,藍、綠委員每天在立法院裡互鬥,質詢大多言不及義,只見負面的攻擊,少見正面的提議,一大堆法案卻都等著排隊,也不知道在會期結束前有沒有機會被排上來討論。現行的法律當然也一定包括食安問題在內,不一定要訂立新法。但這民間成立的食安基金會如果也能成立一個部門,專司研究食安相關法規問題,甚至代擬修法條文,並取得政府相關部門認同,又督促立法院諸公儘速審議法案,並向社會大眾宣導,相信解決食安問題必能事半功倍。
食安問題之所以層出不窮,當然不排除有些犯案的人是無知,或是管理太差,但不可諱言,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就是許多犯案的人不以為意,不以為恥。不幸現代商業社會已經走到極端,一切向錢看,以為只要能賺錢,可以不擇手段。管仲曾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然而,今天的社會裡好像完全相反,一般的現象是越有錢的人越貪婪,也難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反富」。
因而,如何提倡一種文化及社會價值觀,使得窮人和富人都把禮節、榮辱當一回事,有所為有所不為,又使得為富不仁的人為大眾所鄙視,一家人都抬不起頭來,其實和上述的立法嚇阻一樣重要。讀者如果要問如何能辦到這樣,我想答案只有「教育」兩個字。
拼「教育」難嗎?我是樂觀的人,覺得未必如一般人想像那樣的困難。政府和民間其實都能出力。以政府來說,無論財政如何困窘,絕對不能砍教育經費,反而要增加經費,特別是用於有關群育和人格教育方面。從民間來看,空間就更大了。舉幾個例。現代的電視、報紙媒體都太商業化了,但有錢的人和大企業為什麼不能集合力量,讓部分電視和報紙不必完全被收視率、訂報率和廣告控制?台灣舉辦和教育、文化、藝術有關的活動太少,有激勵性的比賽也不多,獎金通常也少得可憐。企業為什麼不能在這一方面多出點力?台灣的讀書風氣不盛,好書不容易出頭,但許多人卻不知道有什麼好書。為什麼政府和民間不能想辦法來給予激勵、改變,像美國或日本一樣?有人擔心未來青少年將越來越孤僻而不合群,若真是如此,我認為政府和民間就更需要合力創造出一些更有啟發性、更有建設性、更有趣的環境和活動來吸引他們吧。
還有一件事,不吐不快。尹衍樑先生說要魏家兄弟拿錢出來成立基金會後,社會上讚賞的人不多,但批評之聲洶湧而至。有人嫌三十億太少,有名嘴說誰要相信紅頂商人聯手?很遺憾地,這充分地表露了台灣的負面批評文化。尹先生能不能把這件事辦好我無法預知。但他完全沒有必要在這時候跳進來蹚這渾水,卻願意一肩擔起,至少是極有勇氣的。說批評的話誰不會?而真正願意做事的有幾個?我所不能明白的是,為什麼像這種只知用酸毒的字眼攻擊他人,隨意亂戴帽子的名嘴竟能受到許多群眾歡迎。名嘴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既然尹衍樑先生願意跳出來,有抱負要讓食安在台灣長久紮根,為什麼不鼓勵他做做看?或提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果過了一陣子情形讓人失望,到時再根據事實來批評也還不遲。
有人說要種花來給大家欣賞,至少我們要讓他澆水、施肥,等花兒冒出來,看看是否美麗,而不是先一腳狠狠地踩下去。
呂正理 畢業於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化學系,曾在外企擔任管理多年,目前從事企業顧問工作,包括協助企業轉型、傳承,組織再造及新創事業。業餘研究歷史,二○一○年在台灣出版《另眼看歷史》,綜述中、日、韓、台灣在歷史上的多角互動,深受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