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慈悲,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05 09:15
——《八大人覺經》讀經筆記(九)
第八覺悟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人生就是往前走,就看這一步走下去是增加還是減少煩惱。
「生死熾然」。生滅的無常仿佛火在燃燒,如此就會帶來無量的苦惱。
「發大乘心」。大乘心就是含容萬法的心,普度眾生的心。靜坐、誦經、拜佛、持咒觀想,可以幫助轉化習氣執著,但這不是根本,只是形式,根本的是在「利樂眾生」中正面展現與提升自己。才分高低,命無貴賤,人生之樂,唯在奉獻。古人講佈施是建功立德的基礎,法佈施、財佈施、無畏佈施都是建立在心量廣大的基礎之上。而真正的「功德」,誠如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所言:「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修行之人最重要的是每一起念都要利益眾生,「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無住無執著而生心,則因果改變,現象提升。
佛法講因緣,重要的是創造緣起、運用緣起、不住緣起。創造緣起就是要發正願、起正念;運用緣起就是在現前的因緣裡努力,活於每一個當下,讓因緣和合朝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不住緣起是因為每一個因緣無時不刻都在發生變化。因此,要隨時隨地檢視自己所處的條件所聚合的方向努力。
在修行上,於內觀照自心,以停止妄念繼續升起;於外不攀緣境界,不隨境變化流轉。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發大乘心」就會在日常待人處世中結善緣,不知道這份善緣什麼時候用得到,瞭解緣起的道理,念茲在茲地將心性緣起的道理落實在日常生活,就能創造出新的生命。以出世法的空性、超越之心,實踐於世法之每一起心動念,當下即是本地風光。
實際的佛法必定要有實際的行為來履踐,因為佛法之可貴,在其可體證運用於每個動點,乃實用之教理,而非空泛之玄學。若僅信佛而未能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則法不入心,只堪稱與佛教結善緣,難以當生受益。若把佛法變成生活的點綴,變成閒暇之餘的修身養性,視為一種「時髦」終無實際用處,若把佛法變成一種變相的學問討論,論來論去必然導致是非煩惱叢生,沒有進步而抱怨學佛無用。
佛經是智慧的經典,但相上轉經,實易被經所轉,若僅以理解的態度和方法看佛經,得到的只是知識,不是無漏的智慧。只有以體驗的態度來看佛經,無著的智慧,才會自然的成長。
佛即心,佛法即心法,學佛就是努力改變心境,改變執著,就要不讓自己的心如同一張在同一個點上不停跳針的老唱片。人透過自己執著的通路,創造同樣的煩惱、執著和痛苦,所以重點是瞭解人的執著是什麼,而不是看到一個現象就去處理一個現象。這也是佛法與西方心理學的不同,心理學解決的只是人的心理異常,但未解決人心理的根本問題,如同澆華只是澆葉而未澆根,如果我們不去處理情緒背後的信念,對之加以認知改變的話,不但情緒會持續累積,行為層面也不會有任何改變。當人從心理層面改變了認知,他的情緒自然會隨之調整,行為也才能隨之改變。新想法的出現就是舊模式解構的開始;形成好習慣,就是改變壞習慣的開始。
如果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黑點,不少人往往就會只注視這個黑點,而忽略了旁邊若大的白色空間,執著也是如此,往往會只關注於某一件事、某一個人,而忽略了生活中更為開闊的空間。我們的生活需要改善,心靈需要提升,就必須對現實有所改變;而改變的起點,不是要你改變周圍的環境,而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淨化自己。修行,不是因為我們缺少什麼,要補充什麼,而是我們要丟掉什麼。要丟掉的是生命中的雜質,如果我們不肯把生命中的雜質丟掉,那我們整個生命的結構是脆弱的,我們的生活是無奈的、煩惱的。所以,禪的功夫就是淨化心靈,我們的心靈淨化了,我們生命的潛力也就開發了。「迷失皆因一念差,亦無玄妙可稱誇;湛然一片真如性,逐本還源便到家。」
俗話說:明道易,修道難。之所以修道難,因為修道就是修行。「修行」,既修也行,講的是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因此,未有知而不行者,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修而不行,只是未修。如果只求知介而離開實踐,就只不過是一種空洞的道理,既不能留在生命中發酵,也不能變化人格之質,更談不上完成佛法人格化的生命熔鑄了。要通過修行進入實地,到達冷暖自知的境地。
世上的一切快樂,皆是由利他而生;世上的一切痛苦,皆是由自利而發。誠如《華嚴經》所言:「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欲圓成佛道,當明心見性。欲明心見性,當以慈悲喜捨、絕對平等的佛心為己心,以誓願度眾生之佛志為己志。
人的修行,不是拋掉情感。人的修行過程,應該是情感與理智均衡發展,理智昇華為摩訶般若,情感昇華為大慈大悲。「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同情,「同體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
佛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有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覺悟的潛質,每個人都有解除迷惑煩惱的能力,無論是從身體還是心理角度來說,每個生命都具有自愈和自我拯救的能力。學佛並非是對死亡的寄託,往生就在當下,在每一個起心動念中。
佛菩薩常安坐於蓮花座,「蓮處於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代表「中空」,「外直」代表正直,「不蔓不枝」代表不具分別念,不向外攀援。這正是修行人努力的方向。
結語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
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
乘法身船,至涅盤岸,複還生死,
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
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
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
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
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八大人覺經》就是按照經中所言的八個步驟,逐漸引導修行人達到整體生命的圓滿,引領行者借由真實瞭解自身所處的因緣,深入認識苦因苦果的本末因由,進而一步步瞭解無例外的普世真理。惟有瞭解生命的源頭及其真實的運作規則,方能由自心發出真正離苦的願來止苦,若能更深刻知悉自他不隔毫端的道理,則能行自利利他來圓滿自己整體的生命。
在慧能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周年之際,我去了禪宗祖庭——韶關南華寺,在六祖栩栩如生的坐化真身前,耳邊環繞不絕的只是六祖的慈祥話語: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余惕君 法名頓生。歷經宦海、學海、商海。天命之年適逢佛經法寶,歎未曾有,逐潛心學佛,已在大陸和香港出版「生活禪」系列著作:《俗世方圓》、《大道至簡》、《快樂心經》、《雲水禪心》等二十餘本。
被國家衛生部聘為「全國健康教育專家」。近年在全國各地進行身心靈健康的人生悟道巡講,廣泛弘揚健康快樂的人生哲理,被媒體譽為「快樂大使」、「快樂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