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型设计要有强迫症
- 来源:楼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户型设计,强迫症,房地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4 13:05
家长里短中经常听到全职太太如此感慨:每天在家里也挺忙的,也挺累的。剔除对于这句话背后影射的兴趣,假设“每天只是在家里大门不出”,从来没有人来计算过可能步行的绝对距离和相对尺度。
强迫症(如我)的一个表现是:即使从卧室经过客厅走到厨房这个10米距离,TA都希望在走之前,把这10米来回可以完成的事项一并想好,然后按部就班挂一漏万。比如:从卧室走出,顺便把替换衣物和隔夜垃圾带出去,路过主卫把手机充电器拔掉,并把刷牙用具准备好;途径客厅,把手机和充电器顺便放进包里,随手把衣物穿好;到了厨房,把早餐备好放进加热炉具,把垃圾入桶。
不要小看这个顺便的过程,它的合理与否,决定了你在完成如上个人整理工作中的精力耗费,也会很区隔地体现了你在这个过程中,走了10米还是来回5趟总计50米。
很多时候在家里因为安排不紧凑所造成的“体能不环保”,就是造成觉得累的诱因之一。看到这里,如果旁白是“这么做人累不累”也属正常,因为这的确有点强迫症。
说回房地产。
对很多第一次买房的人而言,户型设计其实是重新定义了他们的家居动线和习惯。回放上海地产20年,当年多少人是从弄堂私房一步到位住进了“煤卫独用公共过道”的社区,又有多少人从弄堂私房经过多层公房的过渡,到达了“有花园有喷泉有电梯有物业管理”的社区,一定程度而言,户型设计的确改变了他们在家居中的生活方式。
从一间房到两室一厅,从一卫到两卫,从暗厨暗卫到全明设计,很多购房者是跟着户型来生活的。所以,看起来只要满足开发商的户型设计,其实肩负着很大的居住引导功能,这也是近几年在高房价背景下,户型一味做小之后遭遇的诟病。
前些年有个设计,是从厨房可以直接到达卫生间,一度引起非议。赞同者觉得方便,无需从厨房回到客厅再平行步行之后进入卫生间;反对者更甚,觉得“进口和出口”过于贯通,挑战个人卫生的底线。
争议没有结果,但如今这种设计几乎消失了就是市场选择的明证。
这方面也有一个正面案例:原先阳台都是连着客厅的,这些年开始大家都能够接受阳台连着主卧了,当年户型这么改良的设计师有个惊悚的说法:“如果用来晾晒的阳台连着客厅,那么会发生家里高朋满座时候,女主人抱着一堆洗好的衣服穿过客厅,并把内衣晾晒在大家回避不了的视觉范围内!”
这个案例其实展示了设计师强迫症的正面效应,因为——主卧是私密元素的集合,所以主卧主卫主阳台,就把各种私密做到了足不出“主户”,动线合理、私密合理、时间合理。
另一方面从居住空间的本来功能来看:卧室是用来睡觉的,所以它的主要使用时段是晚上,适度亏点阳光没关系;但客厅不然,所以移调阳台之后客厅采光更加好。
这几年刚需楼盘都在“小”字上做文章,于是从最初万科推出的90平方米三房,到如今89平方米做出了“3+1户型”,看起来是户型设计的创新和进步,但其实是一种退步。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房间也有客厅也有”,但是这种控制总价的矫枉过正,导致了N多居住陷阱。比如:面宽太窄导致次卧只能放小床,还两卫回一卫导致了不同居住空间到达的距离不同(反之又让卫生间抢占了可以用作卧室的空间)。
不知道户型设计师们,有多少住家经验,又有多少以居家为样本做过生活动线的模拟,只是看着“越来越多的豪宅里要绕着走,越来越多的刚需里要惦着走”的两重天,总有点不舒服。
文/黄欣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