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学学习、合作学习的技能,为今后步入信息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针对课堂上初中生只是对“计算机”感兴趣,而不是对教材的知识感兴趣及上机操作秩序混乱等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教师和学生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应新教材的教与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吸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12-0022-02

  进入二十一世纪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购物、智能小区、网上银行等纷纷亮相,加之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不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所有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

  然而在初中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操作课,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效果很差,学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面对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常常会产生几许无奈,但更多的是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为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怎样做呢?

  要解决现象,需要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根据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应该从教师自身分析。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虽然很浓厚,但“趣”不在此,他们喜欢的是上机操作时的游戏、上网聊天,如何将学生的兴趣转换到我们教材上来,这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作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向。这其中会有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问题,还有教学方法的欠缺等因素。

  其次,应该从学生方面分析。小学课程门类较少,进入初中后课程门类增多,在时间和精力上不能投入更多,加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参加任何规模的考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耍”课。

  最后,应该从家长和社会方面分析。社会和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就存在着偏见,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聊QQ”等,不仅对信息技术课不支持,甚至还有些反对和不理解。不能正确对待信息技术课,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

  分析了原因之后,要改变现有情况,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力量能够改变社会或家长的认识或态度,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实际工作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初中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懂得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作用和重要价值,让他们自觉地认真地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掌握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将学生真正地吸引到学习当中,解决课堂出现的这些现象呢?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学好,而想让学生能主动的去学习,首先就要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会被老师所讲的吸引。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乐于去学新的知识。

  中学生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内容”导入新课,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乐学。

  当然这儿所说的“内容”,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看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制作完的成品。比如:讲解wps文字时,我就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出一些能反应本科知识点的海报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上课伊始,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进一步想学的想法。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让学生有目的的主动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ps文字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演示、实践

  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当然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

  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多巡视指导,做到所学知识能够随学、随练、随巩固,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学生示范

  教师的示范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示范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都会借助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分组学习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协助解决。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六、自主学习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当然,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李波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始阳中学 62550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