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攀枝花旅游研究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生态旅游,SWOT
  • 发布时间:2015-05-08 12:57

  【摘要】攀枝花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在第三产业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文章综合分析攀枝花区位市场等优势、相关劣势、发展机遇以及可能出现的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攀枝花旅游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 SWOT

  一、引言

  除了闻名中外的矿产资源,攀枝花还拥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阳光温泉、溶洞奇观等旅游资源。工业是支柱产业占攀枝花GDP的75%,而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仅占20%,产业结构严重失调。本文将运用SWOT方法对攀枝花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二、攀枝花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攀枝花是云贵川交界地区最大的城市。金沙江和雅砻江汇合处、“南丝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北距成都749公里,南离昆明351公里。境内有成昆铁路、西攀高速、攀田高速和108国道等交通干线。攀枝花与丽江、泸沽湖等著名景区紧密相连,优势互补,交通便捷,是通住各大景区的捷径,旅游及旅游市场开拓潜力巨大。

  2.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目前,攀枝花拥有国家A级景区6个(格萨拉4A风景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4A风景区、米易龙潭溶洞风景区3A风景区、万里长江第一漂3A风景区、大笮风2A旅游风景区、攀枝花鑫岛游乐城2A景区),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各1个(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竞训基地2个(棒垒球、皮划艇竞训基地)。其中包括气候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工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内的多种复合旅游资源类型。

  3.市场优势。攀枝花是云贵川三省交界的最大城市,拥有周边城的客源。另外,攀枝花周边拥有西昌民族特色旅游区,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丽江、泸沽湖等大型旅游资源,这些知名的旅游景区拥有稳定广阔的客源市场。

  (二)劣势

  1.基础服务设施落后。攀枝花民族农家旅游资源丰富,目前道路通达度低,通往周边城镇的道路等级低,相关服务设施不足以提供最基本的接待服务条件,短期内难以开展旅游活动。

  2.旅游开发意识较弱。攀枝花经济建设长期以重型工业为主,现已建成完善的工业系统,而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发展需要水电力、城建等多部门协调合作建设完整的旅游产业。这就意味着发展旅游业需要前期的大量投入,但由于人们对旅游业认识不足和思想误区的存在,攀枝花旅游业发展缓慢。

  (三)机遇

  1.政策的扶持。攀枝花属于重工业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命运,单一依赖资源发展经济受到市场价格影响很大,不利于城市的稳定发展。因此,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力争在第三产业中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攀枝花特色阳光旅游,打造阳光花城新的城市形象。《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2012~2020年)》已明确提出建设一心一轴两翼的规划(都市阳光休闲核心区、百里生态长廊旅游发展轴、米易康体养生旅游翼、仁和乡村休闲旅游翼)。

  2.交通设施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随着成攀高速公路、攀田高速公路、丽攀高速公路、大理至攀枝花、西香高速公路等的建成通车和“两高两铁”项目加速推进和攀枝花新机场的建立,将进一步完善区内外交通,北上成都、南下昆明、西连丽江、大理等将实现全程高速,乘高铁从成都到攀枝花仅需4个多小时、从攀枝花到丽江仅需2个小时。届时,攀枝花将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国著名旅游城市。

  (四)威胁

  1.同类产品竞争激烈。攀枝花周边有西昌泸山、邛海、螺髻山等成熟的旅游风景区,与大型国家级的景区相邻,很多旅游产品雷同,差异性不大,并且面临的目标市场大多是一样的。

  2.工业环境污染。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增强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要求提高,攀枝花是依厂而建的城市,其支柱产业为工业生产。工业三废排放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特别是工业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将是冬日阳光游的一大威胁。

  3.交通建设难度大、地质灾害频繁。攀枝花地形为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不利于道路的修建。雨季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加了交通的不稳定性。

  三、建议

  1.加大宣传的力度,并增加本地居民的旅游参与度,以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等多元产品,形成差异化旅游产品体系。整合工业遗产、阳光康养、民族特色、苏铁植物园等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文化体验产品,重点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2.大力推进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重点投资建设金沙江中心区段沿江景观带项目群、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在内的8个项目群和红格、新民、团山在内的16个特色旅游村。完善旅游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攀枝花旅游的接待能力。

  3.着重发展生态旅游,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体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倡导以“阳光”、“生态”为核心的旅游度假模式,建设攀西地区最具特色的阳光生态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张菲菲.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省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3,05:149-151+155.

  [2]王联勋.中国传统工业移民城市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研究——以四川攀枝花市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02:13-16.

  [3]黄旭,李一平,王峰,杜成勋.抓紧营造适宜攀枝花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促进三个产业协调发展[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02:40-43+45.

  作者简介:刘雨晴(1994-),女,汉族,四川省攀枝花人士,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2012级本科。

  刘雨晴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