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山到大海的极限运动

  极限运动到底是什么样的运动?所谓极限运动,其实就是体育运动中的一个子集,是结合了一些难度较高,且挑战性较大之组合运动项目的统称。一般来说这些运动的危险性较高,通常以追求惊险刺激为乐趣。极限运动非常强调参与和勇敢精神,追求一种超越自我身体极限的“更高、更快、更强”。其英文名X-games相当贴切,“X”有极限“extreme”之意,而“games”当然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比赛或游戏,而享誉世界的极限运动大赛正是以“X GA MES”命名的。常见的极限运动有直排轮滑、滑板、极限单车、攀岩、极限滑雪、空中冲浪、街道疾降、极限越野、极限滑水等,每个都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尽管在规则上多少一些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其所能带来的感官体验皆不相同。随着极限运动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运动项目变得愈加极限,最终也可能会被归入极限运动之列,如果以后能看到极限足球、极限国际象棋这样的比赛时,相信不少粉丝会惊呼:“原来还可以变得如此极限!”总的来说,将一项普通运动变得更加的极限,更加的具有挑战性,是最能诠释极限运动内涵的。

  滑板和直排轮滑

  从何而来?

  虽然滑板和直排轮滑都是蛮常见的街头运动项目,但对于它们的来历,大多数国人就未必清楚了。让我们从最具代表性的极限运动—滑板讲起。滑板项目(Skateboarding)可是极限运动领域内爷爷级别的,不过它的诞生并非很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住于南加州海滩社区的居民都是冲浪运动的超级粉丝,可偏偏当他们来劲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使得这些居民相当扫兴,为了在地面上也能体验冲浪那样洒脱爽快的感觉,于是他们秉承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出了地球上第一块滑板—一个25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木头板子,再加上简陋的铁轮子。这玩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就是一堆破烂货,不过还是要感谢这些居民为咱们创造出了如此好玩的滑板雏形。用这玩意体验陆地冲浪自然很是郁闷,而其中最令人郁闷的便是着它根本不具备任何转向装置,如果你踩着它瞎溜达时不小心冲向万丈深渊,除了很还是很 。除此之外,它那过重的质量也令带着它出门秀的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噩梦。不过在1962年诞生的第二代滑板则有不少突破,长方形的板面加上特制的滑轮转向桥使得其轻便而又易于控制,但塑料材质的轮子依然将不耐磨和低弹性的弱点暴露无遗—带着它兴冲冲地出门,然后郁闷地打的回来,呃,成本太高了。到了1973年,一个名为弗兰克·纳斯沃西的滑板粉丝开发出了第三代滑板,其最大的优势便是加入了全新设计的聚氨酯滑轮,这使得滑板本身耐磨性和稳定性大大增加。时至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极限运动的滑板项目开始大面积流行,为了适应极限运动U型池双向滑行的需要,一种两头翘起、形状对称的滑板问世,这便是第四代滑板,重量和弹性都有大幅度优化的它能保证极限滑板滑手们作出更多翻转的华丽动作。随着极限滑板运动的进一步普及,时下的滑板正朝着板面越来越窄、滑轮越来越小的趋势发展。

  而轮滑运动的雏形—滑冰的出现,则比滑板则要早出太多太多。

  如果《Geek》告诉你:公元1100年,猎人们已经穿着特制的冰鞋去打猎了,你会做何感想?不过要说起时下大热的极限直排轮滑(Inline Skating),它的资格并没有那么老,其名称的确立是在1984年,而它的产生过程也是相当具有传奇色彩:美国明尼苏达州两位热爱冰上曲棍球的兄弟实在耐不到冬天,想要在秋季练习冰上曲棍球,他们便奇思妙想地将轮子安装在冰鞋底部装冰刀的底座内,并煞有其事地将这套装置命名为In-Line Skate(突然想起《乱马1/2》中爱乱给东西起名的百鸟梓)。自此之后,直排轮滑便开始风靡,它的发展速度相当快,1995年,仅仅是其问世11年之后,直排轮滑便成为ESPN第一届极限运动会的项目,并借着这股风一下子吹到了世界各地。

  怎么玩?

  尽管出身大有不同,不过滑板和直排轮滑在极限运动中可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最为明显的便是两者都是依照动作取胜,而且也都需要裁判来进行评判,具有相当的表演色彩。其实这也是许多极限运动项目的特点。比赛场地方面的限制并不多,街道和U型池均可,当然这也直接划分了街道赛和U型池赛两种比赛模式。其实《Geek》倾向于建议大家采用U型池进行比赛的模式,因为这不仅占用空间较小,而且也相对安全许多(只是相对!)。装备方面,除了滑板或直排轮滑鞋这样必不可少的东东之外,千万别忘记戴护具:头盔、护肘、护膝、护腕手套等是一个也不能落下的,耍酷不带这些玩意的话,如果不留神摔一下,除了痛和丢人之外,还极有可能出现更杯具的结果。或许你会认为这些护具并不是这项运动规则中的必备品,但换过来想想,带上这些烦人的东西,你参加运动的心态会更好,有助于正常发挥。

  滑板和直排轮滑的规则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除了传统的裁判打分制和竞速制之外,《Geek》再介绍一种比较有意思的取参照式玩法,对两者都用得上哦。首先是决定出场的先后顺序,至于怎么决定诸位自己去想吧,剪刀石头布抑或是凭打架水平都随你便。确定好之后,由第一号出场的选手完成自己选定的动作(这动作当然是有难度的,光是“飞”过去那是相当的逊),以滑板为例,其经典的高难度动作有数十个,每个都有相应的名称对应,选手通常完成组合动作来显示自己的技术并确立较高的难度,以至于下一选手无法参照完成(感觉像打扑克,用大牌压小牌,或者说有点像NBA的扣篮大赛)。当然,如果是一个团队出场的话,团队集体作出漂亮的组合动作也有相当程度的杀伤力。比赛中,如果第一顺序出场的家伙动作表演失败,那么其后出场的人便可以开始自己的选定动作,以此循环下去,直至有人做出其他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动作为止,这人当然就是冠军。不过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地方,那便是在正式的极限运动比赛中, 有一部分动作是被禁止的,究其原因,要么是危险,要么是不太公平。至于动作的失败与否和表现分数,当然是由裁判来评判,一般会在空中动作、个人风格和路线等方面打分,每一项下也有具体的评分标准。例如滑板项目要求双脚必须完全落在板面,脚丫子碰地是要扣分的哦。也许你会说这不还是需要裁判吗,和传统的打分制有何不同?其实在这种比赛里裁判的主观性会比单纯的打分赛小很多,毕竟要完成对手的既定动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哪里有看?

  滑板和直排轮滑比赛时下相当的普遍,大街小巷你都看得到不少爱好者用这两样玩意飚车,不过正式的极限运动比赛也许并不多见,X GAMES(《Geek》将其命名为“极限运动会”)算是最为热门的综合类赛事了,如果你没法到现场去瞧瞧的话,看看E S P N体育频道好了,那可真是一个极限运动的天堂。不过XGA MES在咱祖国也经常有比赛举办,亚洲极限运动锦标赛未来三年就仍然在上海举办,有条件的童鞋都可以去亲身体验一下,滑板和直排轮滑可是当中的重头戏。

  BMX

  从何而来?

  上世纪70年代,摩托车运动已经相当普及,越野摩托车手蹬着摩托车在跑道上飞驰的英姿让千千万万的孩子们羡慕不已。不过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没有经济能力拥有自己的摩托车,于是这些小P孩便骑着普通的自行车,在随意DIY的特别跑道上仿照越野摩托自娱自乐,由此便产生了BM X的萌芽(请不要回忆小时候课本上关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那一段……)。1971年,在一部名为“On Any Sunday”的讲述摩托车竞速赛的纪录片中,开场镜头就是一群蹬着自行车的少年在越野飞驰。也许是这段开场镜头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了,越野单车运动由此便开始独立作为一种项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接踵而至的便是不少厂家投机式地开始生产越野单车运动的专用自行车,B M X的专用产品开始发展,这自然也将BM X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广,这项运动很快在青年人中流行起来。到了70年代末,越野单车运动已经有了相当浩大的声势,甚至在1977年还成立了美国越野自行车协会(American Bicycle Association,A B A),到1981年更是成立了国际越野单车联盟,并于次年举办了首届世界锦标赛。到了80年代中期,街头流行的滑板运动对越野单车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选手们开始将在野外大放异彩的BM X搬到平地上进行,配以高首先要肯定的是,《Geek》要说的这个名为BMX的玩意和宝马没有任何关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X不是未知数,它就是X。BMX的全称是Bicycle Motocross,中文译作越野单车。也许作为自行车王国公民的你对单车的感觉是相当麻木的,不过《Geek》自信地认为在好好了解BMX之后,你会哭着喊着要求玩玩这玩意的。

  BMX

  难度的花式动作,于是便出现了新兴的BM X分支。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提一位名叫Bob Haro的年轻人,正是他在单车的前后轮两侧安装了金属管,这几根金属管使得选手能够做出更为惊险刺激的动作,使得BM X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BMX Freestyle(自由式BM X自行车),而这小子后来则成为了世界知名自行车品牌Harobiles的老板。时下自由式BM X自行车上的火箭筒(pegs)便是由这几根金属管发展而来,它主要用来做出滑杠、呲台等动作。1993年1月,BM X走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那便是正式进入国际自行车联盟,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官方项目,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更是将它纳入了奥林匹克殿堂。呵呵,怎么样,没想到如今靠BMX也能拿金牌吧?

  怎么玩?

  现在的BM X小轮车分为自由式小轮车(Freestyle BMX)和竞速小轮车(Racing BMX),两者的主要区别在车子本身的设计上,前者带有火箭筒(pegs,前有提及)和平花轮(gyro,使车头可以做360度转动的装置),而后者则不具备这两个零件,而这两个小零件也将BMX的比赛模式区分开来。

  说起时下BM X的玩法,由于车子有分类,玩法自然也是分为原始的泥地竞速类和自由类比赛。泥地竞速比赛的规则自然是再简单不过了,首先找一个会喊开始的人,这肯定比吃饭还容易,其次便是找竞赛场所,对于原始的竞速赛来说,只需要找到环境相对恶劣的泥地或者山坡就好(当然别在陡峭的地方玩这个,那简直就是玩命),总之就是能用车子穿越困难险阻的地方。至于器材嘛,车子当然是必备品,老生常谈的护具也别忘了。总的说来,竞速赛是相当好理解的一种BM X玩法,如果你工作学习压力很大的话,找帮哥们玩玩这个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真的是粉不错!

  除了竞速赛之外,B M X还有自由式的比赛模式。具体来说它分为四种主流的玩法,不过由于这四种方式均不属于比拼速度的那种,所以《G eek》将其归于一类。它们各自都有名称,分别是dirt jump—泥地跳跃比赛,相当好理解的一种,就是用泥土做成坡,然后进行跳跃花式的比赛形式;street—街道赛,用各种道具(罐子啦、杆子啦、绳索啦)将比赛环境装扮成街道的样子然后进行比赛,也是玩技巧的;half pipe—半管道赛,顾名思义,就是在半管道的场地里进行跳跃花式比赛;fat land—平地花式赛,这可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比赛形式,参赛者需要在指定的平地里,用熟练的脚法(手法?)将脚下的单车做出各种平衡滑行的动作。其动作的种类超过百种,每个都是高难度的,说出来几个就吓死你:后轮点地起跳、定车、过桥等等等,无论哪个都要练习好久才能达成的。如果是初学者,先把静态平衡修炼成了再去折腾高难度的动态平衡吧(也就是当车子运动的过程中做出各种动作)。其实不管是哪种玩法,BM X的运动方式都足够“极限”,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这些特质车子所带来的帮助,例如前面提及的平花轮(gyro),有了它车头就可以做出360度旋转也就是玩动平衡。当然,选手可以通过更换小的部件去体验不同方式的BM X,这样会比较节约成本。自由式比赛相当讲究动作的华丽性,和大多数的极限运动一样,因为够华丽所以才能达到极限。

  哪里有看?

  BM X已经进入奥运殿堂了,把它当作旁门左道的运动项目恐怕已经相当不合时宜,当然,由于其是极限运动出身,《Geek》还是要把BMX的本性落在极限运动上。

  闻名全球的X GAMES是极限运动的王牌比赛,BM X作为老牌的极限运动项目自然也不能落下,不过在这里的BMX是基本不考虑竞速的。

  2009年的X GA MES已经是第15届比赛了,地点是在洛杉矶,BMX也理所当然的是其中的焦点项目。不过本年度的BM X比赛规则有了一些小小的变化,那便是拒绝以往比赛选手定时自由发挥的果酱赛,而是将场地划分为三个区域,在特定区域中选手们做出自选的8个动作。单个动作的满分为50分,裁判会根据动作的难度和选手的完成情况给出分数,动作失败的当然就是零分啦。通过这样的方式决出三个区域的最强者,然后进行三人之间的PK决定冠军。

  当然地球上所举办BMX的比赛远不止此,世界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紧张刺激的BMX比赛,一贯支持滑板运动的购物网站Skate Park of Tampa(SPOT)也在前不久举办了一场BM X比赛,还特意组织了一个像模像样的BM X车队,其中不乏BM X领域的明星。咱中国人也有玩BMX的,香港举办过若干次BMX的公开赛,也有华人拿奖,可以说全世界人民都在热衷于追求刺激的BMX。

  说到这里老朱倒是突然想起了Palm上的一个经典手机游戏:Bike or Die。相信不少胖友应该玩过这个玩意吧,用手机操控一辆单薄的自行车,然后通过控制车身的平衡来完成路线摘得小旗、达到终点,当时不少人都对此疯狂。还有FC上有过的一个骑摩托车的游戏,根据各种障碍坡度高高跃起然后做出惊险动作什么的,尽管是摩托车,不过也有BM X的感觉。由此不得不感叹:极限运动真是无处不在。

  跑酷

  从何而来?

  跑酷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来,它就是参加者进行无所顾忌的“暴走”。往往以日常生活的环境作为运动场(一般是在城市里,地形越复杂越适合),针对一切的障碍物例如围墙、房屋等均进行“挡我者死”的穿越,选手凭借着高超的体能和技术,可以搞定一个又一个的障碍物,与此同时还保证着高速度的运动。说着说着还是复杂了,其实就是到处跑,遇到墙壁翻过去,遇到房子爬上去,从屋顶跳向另一个屋顶或落地平台,总之就是用最不讲理的方式表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法文中的“parcourir”就是到处跑的意思,眼尖的童鞋一定看出来了,这个也是Parkour一词的词源。有的时候这项特别的运动也被译为“城市疾走”,香港地区则称其为“飞跃道”,在内地则形象地被译为跑酷。说实话,真的好酷。

  说起跑酷的起源,那就要追溯到越南战争那个年代了,跑酷的雏形是越战中的法国士兵们发起的,不停的攀爬和穿越障碍物是军人必备的一种技能。当然那玩意和咱们现在所看到的跑酷完全不同,严格说来,还不能算是现代意义上的跑酷。跑酷作为极限运动诞生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它于上世纪80年代诞生在法国。

  这名字听起来的确很酷,相信不少童鞋会感到很奇怪:为什会把动词“跑”放到形容词“酷”前面作为一项极限运动的名字?Hehe,那是因为接下来要介绍的这项极限运动的英文名为Parkour(或Le Parkour),中文音译成“跑酷”是完全遵照音译标准的啊。当然,Parkour本身也的确是一项需要跑同时也很酷的极限运动,如果你比较懒,甚至可以把它简称为“PK”,尽管这样感觉有点怪,不过倒也能反映出跑酷所带来的那种挑战极限的感觉。

  跑酷

  说起跑酷的诞生,当然不得不提及David Belle—一位体格健壮的法国小伙(现在已经是大叔了)。这位出生于1973年的家伙小时候就很爱在楼顶上跑来跳去,喜欢将自己扮演为一个忍者,每天幻想着自己能够像忍者一样在楼顶上来无影去无踪。由此David Belle便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攀爬跑跳能力,当然本人也乐在其中。1988年他伙同几个有同样爱好的哥们在巴黎Lisses郊区组建了“Yamakasi”组织,算是开创了世界上首个以在城市中自由运动的F r e eRunning运动团体。说到这里,也许你会大呼吃惊,跑酷运动居然会源自于小孩子童年的游戏。到了2002年,跑酷开始在英国盛行(没想到吧,古板的英国人居然会玩这玩意),而将其发扬光大的正是那位David Belle。在这里要来个插叙,那便是2004年的一部名为《暴力街区》(Dis tr ic t13)的法国电影—也许你看过,不过可能对演员印象不深,其实这部影片的主演便是DavidB elle。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相信你会对电影中主角行云流水般地穿越几乎所有障碍物的高难度动作印象深刻。如果你问什么是跑酷,那这片子当然就很明白地告诉你了:这就是,而且这就是David Belle的真功夫。时至今日,跑酷已经成为全世界备受瞩目的极限运动项目,世界各地都有积极参与其中的粉丝,想练成 “飞檐走壁”的人越来越多。老朱不由得想,蜘蛛侠这类美国大片兴许是推广跑酷运动最牛的广告。

  怎么玩?

  要说跑酷的规则,哎呀,真是挠头,其实《Geek》很难说它的规则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其根本不存在什么硬性的规则。跑酷实际上是一种相当自由的项目,作为一项锻炼身心的运动,跑酷存在着相当浓厚的观赏要素,华丽的攀爬方式和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以及那种连贯的节奏会令观众们感到心旷神怡,在揪心之余也带着相当的爽快。如果真的要说它有什么规则,其实就是:一,越过障碍;二,不要受伤。是不是觉得《G e e k》把规则说得太过简单?其实真的是如此,安全并成功就是跑酷的规则,当然如果一群人玩这玩意的话,倒是可以竞速,不过竞速的看点实在是有些单调,真正去看高手的动作才会令你感到更爽。也许你还没看过跑酷,那么《Geek》倒是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观看跑酷过程所得到的愉悦可远远超过比赛结果本身。

  也许是跑酷规则匮乏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跑酷也不存在什么具体的动作要领,相信几乎没人会对着一本名为《跑酷动作要领》这样的书来埋头苦读,因为跑酷之所以被称为free running(其实和正儿八经的Free Running有不少区别,不过还是有不少人这么叫),就是因为它实在是太太太太……f r e e了,只要能够顺利地冲破障碍,你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要领,因为你能过去自然会有自己的那一套动作方式,只要你玩得够自然够洒脱够有节奏就成。不过跑酷依然有不少基本的东西需要练习,这其中包括倒立(手臂力量锻炼)、走杆(平衡感锻炼)、跳远(弹跳能力锻炼)、鱼跃翻滚(高处落下时减少对腿部冲击力的锻炼)等等等等,当然也许其中不少能力是你与生俱来或者从小爱攀爬锻炼而来的。作为基础,练好这些会降低你跑酷时的危险性,也能提高你闯越难关的能力,这些并非跑酷的具体动作,而是为了让你有资格参加这项运动而必须修炼成的。

  哪里有看?

  跑酷大赛只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五花八门。由于跑酷缺乏规则支持,更多的跑酷在民间流传得更好,不过正儿八经的跑酷比赛肯定离不开两个主题:表演和竞速,这其中竞速类的也会稍微多一些。前不久(具体时间是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咱中国极限运动协会也整了一次跑酷大赛,这是国内首届跑酷比赛。参赛选手嘛不算少,有29个国内俱乐部100多名跑酷选手参加了团体竞速、个人竞速和个人技巧三个分项目,包含了竞速和表演两种方式。大赛的举行对跑酷运动的形象提升不少,也证明这项兴起没多久的极限运动项目正处在高速上升的时期,这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证明:迄今为止,官方统计中国在册跑酷运动员已达10万人,跑酷俱乐部200多家,而2008年世界跑酷大赛则有多达1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到了2009年的世界跑酷大赛则提升到27个国家和地区。这样下去,跑酷的粉丝会像平方数一样上涨的飞快,比赛也会越来越专业化,这让我们有着相当的期待。

  攀岩

  从何而来?

  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这个很容易理解,甚至可以说攀岩就是登山的一部分。

  不过攀岩问世后首先去玩的并不是咱们这种大众老百姓,而是军人。在要求严格的军队,攀岩是不可多得的锻炼军人体能、攀爬技术和意志力的绝佳项目,在上世纪的50年代,苏联部队里面就整这玩意折磨每一个兵哥哥。平民百姓开始接触攀岩运动则完全来自于登山的灵感,事实上攀岩就是一附属于登山运动之下的项目,或者说就是登山技术中的一个环节,只不过人们觉得这个环节是最为刺激和有趣的,于是便将它提取出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优雅的法国人“放弃”一贯的优雅举止,开始努力将攀岩推广为一个独立的运动项目。此举大受欢迎,这项运动由此便在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热衷于攀岩的人与日俱增,甚至在1974年把这项运动推到了被列入世界比赛项目的普及水准上。呃,群众的力量真是太可怕了。

  疯狂还没有就此结束。进入20世纪80年代,攀岩的难度被进一步加大,不少人喜欢去搞定一些看相比跑酷这样新兴的运动来说,攀岩应该是诸位比较常见的项目了吧?也许你没有正儿八经地徒手爬上过珠峰,甚至连你家房顶都没上去过(如果能的话),不过室内的那种小孩玩的攀岩墙壁估计您老人家应该是见过的。老实说,攀岩运动是一项不折不扣彻彻底底的大众运动,把它称为极限运动的理由嘛,另类和挑战这两个词也许是最大因素。

  攀岩运动的对象主要是岩石峭壁或者人造的岩石墙壁,严格说来攀岩运动是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只凭借手脚和身体向上进行攀爬运动。当然出于安全的考虑会给选手系上安全带和保护绳索,不过攀爬的过程可是完全徒手的。所以说,幻想像蜘蛛人一样耍吸盘的,《Geek》还是劝你放弃这个念头。当然,针对有些难度超过人类能力的攀岩路线,可以采用临时的辅助器械,当然别指望这些器械能够代替攀岩者本身的能力。

  攀岩

  起来几乎难以完成的任务,再加上攀岩的粉丝队伍又进一步的扩大,攀岩比赛开始在世界各地开花。1985年,意大利举行了首届难度攀登比赛;1989年,攀岩世界杯更是在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保加利亚和前苏联分阶段举行。可以说,攀岩运动在这个时期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并且职业化和商业化色彩也愈加的浓重。此后,攀岩世界杯比赛成为了每年一次例行比赛,各大洲也成立了攀岩委员会以组织地区性的大型比赛。咱们中国也经常举办攀岩比赛,甚至就连中小学也组织学生没事玩玩这个。确实,这么“潮”的运动,想不火起来都难。

  怎么玩?

  攀岩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就像BM X一样区分得非常细致,所以其规则和比赛方式也相当丰富。

  最为简单的区分便是以攀爬对象(或者说攀爬地点)为区分点的室外自然岩壁攀登和室内人工岩壁攀登。自然岩壁攀登的好处当然是显而易见的,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大自然环境,会给选手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毕竟让你正儿八经去登山而不带任何器械,估计你十有八九会吓得尿裤子,而在自然环境下攀岩当然则风险小很多而又很刺激,这就像是一个没拿驾照的人买了个罗技的高价方向盘天天在家里玩极品飞车一样,Y Y无罪啊。扯远了。自然岩壁攀登还有一个好处,那便是由于其固定性较强,且路线公开可长期保留,所以可经过多人的检测对比进而成为攀岩定级的主要依据。当然这种攀岩方式也有令人不爽的地方,最明显的便是你没办法很容易得地到达目的地。地处偏僻的野外岩场经常令人头痛不已,没办法随时体验攀岩的乐趣是其最大的弊端。而人工岩壁攀登自然也有不少好处,交通方便省时省力堪称参加者的福音,爱好者们可以很好地作出训练计划;也正是因为如此,参加者也能找到不少知音一块来体验当壁虎的感觉。除此之外,室内攀岩还有着安全系数高、攀登路线可充分D I Y等多种好处。但说到其不足,最明显的便是缺乏自然环境中那种不确定的因素,缺少特殊地形会使得参加者发挥余地较小,也降低了其作为极限运动的刺激性。不过在时下的攀岩领域,采用室内攀岩方式的人比较多,主要是平时太忙,想放松一下又不愿跑得太远,于是便在市内能折腾的地方玩玩。其实参加这项运动,感觉好才是真的好,过程的确是最重要的。

  《Ge e k》前面提到攀岩运动是不能借助任何器械的,其实这是一种相对严格的限定,作为一项挑战极限的运动,攀岩也有借助器械的时候。当然,在自由攀登(free climbing)的比赛规则下你只能靠徒手往上折腾,而在一些大岩壁的攀登中,存在一些攀登难度超过攀登者能力范围的路线,所以不得不借助一些器械才能顺利达成。不过诸位可要看清楚,是“不得不”借助器械的情况下。实际上,在这样的比赛中尽管借助了器械,器械所能给你带来的帮助仅仅是提供攀登那些超高难度路线的可能性而已,如果想要成功,对于器械的操作技巧以及攀登者本人的水平仍然会占据绝绝绝大多数的因素,想偷懒是没门的。出于安全起见,攀岩者都会带着保护装置例如绳索,保证在一不留神踩空的时候不至于杯具,不过千万别因为带着安全带就放松警惕,攀岩运动需要你全身心的去投入才够刺激够好玩。

  总体说来,攀岩运动一般分为难度赛、速度赛和抱石赛三种。难度赛需要选手自己规划攀登路线,然后在规定的时限内攀爬,最后比较各个参赛选手所攀爬的高度,由最高者取胜,可以说这种比赛是考验技术和战术的刺激比赛。速度赛则比较好理解,一般是在难度较低的岩壁上进行的比赛攀爬速度的比赛。而报石赛则有点陌生,不过童鞋们表怕,很好理解的:就是选手在一个有若干条既定路线的岩壁上进行攀爬,每条路线上均有中继点与完攀点,经过中继点达到完攀点则计抱石一次,最后在规定时间内抱石次数最多者取胜。是不是都很有意思呢?

  哪里有看?

  攀岩比赛举行得实在是太多了,《Geek》也实在不好摆出什么知名的大赛来唬诸位,其实在我们身边的攀岩比赛比比皆是,毕竟这是一项已经有相当规模的极限运动赛事。说实在的,只要你自己手头有器械,而且有办法折腾出或找到一个岩壁来顺带D I Y一下攀爬路线,平时没事也可以穿着蜘蛛人的衣服爬爬看,既能锻炼身体还能变相出名。

  极限滑雪

  从何而来?滑雪的英文单词是ski,《Geek》提醒大家的是这个词的起源可并不是来自英国佬那里,而是身处在北欧冰天雪地的挪威人。在挪威语言中,ski这个词的意思是雪鞋。其实早在几千年前,由于当时没有车辆等交通工具,人们便发明了在雪地中可以前行的器械—滑雪板。凭借着冰雪较低的摩擦力,古人就用这种滑雪板开始了最初意义的上的滑雪运动。当然他们当时也并不是一心想要运动的,在大冷天找点猎物才是其使用滑雪板的本意。而现代意义上的滑雪运动则发源于斯堪地纳维亚国家,也就是挪威和瑞典。在这里,滑雪简直就是冬天来了好冷啊,加上《Geek》编辑部的中央空调实在是跟不上趟,所以老朱的一双小手还在瑟瑟发抖呢。不过有人对寒冷天气是十分热衷的,当然这些人还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热爱运动,这就是喜欢冬季项目的人。而诸多冬季项目中自然包括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项目:滑雪(Skiing)。

  滑雪是一项非常惊险刺激的运动,双脚踩着滑雪板在雪地上飞驰的感觉相当不错,能让人体验居高临下之余体验冲刺的爽快。要不是周边不存在滑雪的环境,相信不少冬天愿意宅在家里的家伙们早就出去玩这玩意了。

  极限滑雪

  一项生存技能,除了前面所提及的狩猎之外,在边防和交通等领域,滑雪也是一项相当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也许是这种单调的实用主义滑雪令不少人感到寂寞,于是人们便开始努力将滑雪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来发展,而身在世界各地因环境原因无法享受滑雪快感的人们更乐意将其作为强身健体的活动来看待,于是滑雪项目走向了全球。随着滑雪粉丝的增多,国际性质的组织也由此诞生,1924年国际滑雪联合会成立,在这一年滑雪还入选了第一届冬奥会项目,滑雪开始正儿八经地成为人们所熟知的项目。

  而滑雪作为一项极限运动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当然其起因还是人类追求刺激,不断地为滑雪运动加入更多的花样元素。滑雪运动员在空中作出各种各样华丽的动作,这便成为了花式滑雪,一种危险和美丽并存的运动。同时其运动场所也发生了变化,原本借助于自然环境的滑雪也逐渐地走进了人工场所,就像BMX的U型池,花式滑雪也有着同样构造的设施,选手从一侧顶端滑下,经过跳台之后一跃而起并作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这种极其刺激的滑雪运动便成为了极限滑雪中一种重要形式。极限滑雪中也有形式较为传统的竞速赛,不过由于选手斗争的环境相当恶劣,所以将这种竞速的滑雪运动归类于极限运动行列也无可厚非。

  怎么玩?

  极限滑雪的项目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如果说以空中动作作为比赛重点的花式滑雪是一种观赏赛的话,那么场地障碍赛、铁杆赛和高山越野赛那更是对技术和意志的挑战。场地障碍赛要求选手在指定场地中,通过一个个指定的障碍(很难的),最终以冲破终点作为胜利的比赛。这种比赛非常考验选手的爆发力和协调性,没有拼命三郎精神的筒子们是玩不了这玩意的。而铁杆大赛则比较特殊,首先在这项比赛中你没法看到选手双脚都穿着滑雪板,而是统一采用同滑板一样的单个滑雪板在雪地上滑行(简称单板),通过各种道具跳起而做出花样动作便是铁杆比赛的实质内容。

  其实这和双滑雪板的花式滑雪差不太多,与滑板比赛相比也有不少类似之处。当然,它也具有极限运动令人兴奋的要素。高山越野赛则更加具有极限精神,这一般是给选手们指定一个出发地点,而选手们需要自行规划路线最终到达终点。听起来很容易?NO!这并不是简单的竞速赛,在通向终点的路上会设置若干个积分点,只有通过积分点才能得到有效的积分,否则就是白跑一趟。高山越野赛的环境非常艰苦,而且比赛周期比较长,这是最能考验选手的极限滑雪项目,如果你将其称为雪地上的马拉松比赛也丝毫不为过。

  滑雪运动的器材比较丰富,主要的有滑雪板( 双板或者单板)、滑雪杖、靴子还有各种固定器,当然身上还要穿滑雪装还有眼镜等等等等。全部购置也许会比较贵,不过专业的滑雪场应该都能够租得到。如此多的器材当中,滑雪板当然是重中之重,滑雪板一般分为木质板、玻璃纤维板和金属板,当然价格也是差别很大,就像吉利美人豹、奥迪T T到兰博基尼那样的梯度。质量来说当然一分钱一分货,木质雪板容易受潮变形,而金属雪板不仅适应性很强,而且操控起来也相当方便。而雪杖也是很重要的工具, 它是前进的原动力,好的雪杖不仅不易弯曲而且抓地牢靠不会出现打滑。试想如果一个破雪杖拿到手里,刚过一个弯给断了,那还不把人憋屈死。对了,雪杖在一定情况下也是制动的工具之一。

  而身上穿的滑雪服和眼镜则是为了抵挡顺雪冲下的时候所产生的强风,保证你有一个完美的滑雪视野。

  除此之外,滑雪运动比较讲究雪质,也许单板的表演类极限滑雪赛考虑雪质的因素会少一些,不过绝大多数的极限滑雪运动还是很注重这个的。有细心人士统计过,由于下雪时间和下雪后的气象不同,雪被分为粉状雪、片状雪、雨加雪、易碎雪、壳状雪、浆状雪、粒状雪、泥状雪、冰状雪等。而每一种雪都对滑雪有很大的影响,就像网球比赛的红土和草场那样, 这需要选手充分把握每一种雪质的特性。由于《Geek》众编辑目睹雪的次数屈指可数,在此就点到为止。

  哪里有看?

  极限滑雪大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只要是能满足环境要求,赛事的举办都会是一如既往的火爆, 比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我国长白山地区曾举办过多次的极限滑雪赛事,有国内的比赛也有国际性比赛,那场面贼热烈,参加的队伍一个接一个,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可以说滑雪运动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之一,人们对极限的那份追求始终存在。在大大小小的各种极限滑雪赛中,咱国人的成绩也还算是不错的,不过这项运动最N B的当属前有提及的挪威人和丹麦人,人家祖祖辈辈就是玩这玩意长大的,所以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咱们还得加油。

  极限滑雪运动是一项相当有魅力的运动,它也曾多次被作为游戏题材制作,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如果你有条件经常玩这个,《Geek》很羡慕你;如果你没条件,《Geek》建议你创造条件也要投入其中,也许不需要太“极限”的动作,不过你的心可要够“极限”才行。

  水上极限运动

  从何而来?

  说起滑水运动,也许诸位童鞋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一定是由滑板演化而来吧。哼哼哼,错!其实它是在20世纪初诞生的,比地上滑板运动的诞生早了半个世纪还多。实际上滑板运动是冲浪的私生子(前面有介绍过),所以并不能说是陆地滑板运动玩得太多而使得人类走进了水上世界。言归正传,滑水运动是由一位名叫拉尔森·萨缪尔森的美国人所发明的,而其最初的设计思路是来自滑雪运动(可见滑雪运动才是这类运动的始祖)。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这位美国佬进行了很多次的实验,感觉差不多并演示了一次水上滑行后,这家伙便和他的滑水板一同成名。随着一些公司看到这东东的商机开始,滑水板的设计也在一步步地改进和发展。而在得到滑水板之后,喜欢水上运动筒子们的玩耍思路得以大大地扩展,他们不满足于普通的滑水运动,而是向更加极限的方向走去。极限滑水运动兴起于上世纪的80年代,又是由几个美国佬发明的,他们都是水上运动的爱好者,玩遍了几乎所有水上运动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脚蹬着滑水板(现在多被称为滑水橇),手里拉着一根绳索同快艇相连接,然后启动快艇,任凭后面被拉着的人鬼哭狼嚎……可以说,极限滑水集合了冲浪和单板滑雪的特点,相当的刺激和富有动感。除了单纯地被快艇拉着跑之外,选手还会在遇到海浪时“飞”起来。于是在这个腾空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花式动作便成为选手表演的项目,这更进一步地将极限滑水的“极限”程度加深。

  而冲浪运动则是一比较古老的运动项目了,史书中有记载冲浪运动在18世纪就已经存在了,这项运动是波里尼西亚人最为喜欢的运动项目,甚至影响到了其社会、宗教和神话。在20世纪初,随着1912年奥运冠军美国人哈哈摩库(名字可真怪)的大力倡导,冲浪运动在美国推广开来,时下已经有了世界级别的锦标赛。而极限冲浪相比普通冲浪更好更强大,除了优秀的技巧和平衡能力之外,极限冲浪选手还要具备杂耍的本事,一个浪头打来,要连翻带滚地做出华丽的动作,可以说,极限冲浪也是普通冲浪运动“极限化”的产物。

  怎么玩?

  极限滑水的比赛方式也是相当丰富了,不过最热的当属近几年才兴起的尾波滑水(Wakeboarding)。这种滑水方式采用专用的尾波板,长度约为130厘米,宽约为60厘米,在板体的下部两端安置有尾鳍。这种独特的造型为滑水者提供了更多展示技巧的可能,在保证速度的同时,还能在越过尾浪斜坡时取得更高的高度,于是也能完成难度更高更为精彩的动作。任凭你在空中怎么翻转、跳跃和旋转都没问题,因为它能够把你弹得足够高,因此也相当具有观赏性。除此之外,由于尾波板在水中面积比较大,所以稳定性也相当不错,初学者以这种方式学习新的动作是相当合适的。可以说,在极限滑水的运动中,尾波滑水是最为刺激的一种,其专用的尾波板也大受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而为了进一步推广尾波滑水项目,国际滑水联合会于2001年正式举行了首届世界尾波板单项锦标赛,尾波滑水也成为了极限运动会及其他一些综合性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而冲浪运动的规则同极限滑水十分类似,它无需什么快艇的协助,冲浪的原动力是水,有海浪的地方是冲浪最佳的场所。当然海浪需要风的一臂之力才能形成,一般海浪高度在1米左右比较合适。当选手的冲浪板被浪花打起的时候,做出漂亮的动作就是其极限的本质。不过这可当真不是一个容易的活,因为要控制好脚下这块板子需要相当长时间的锻炼才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滑水和冲浪的器械并不一样,滑水一般采用滑水橇,这是一种类似于鞋子的玩意,你可以把它称为水上鞋也没问题。根据滑水项目的不同,滑水橇被分为若干品种,刚才说到的尾波板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冲浪的脚下用具则是冲浪板,它的面积比较大,板面轻而平,前后两端则比较窄小,后下方装有起到稳定作用的尾鳍,而为了增加摩擦力,一般情况下还在板面涂上蜡质的外膜,所以说两者是不能被混淆的。

  哪里有看?

  世界上适宜进行冲浪运动的海域其实很多,最为著名的当属夏威夷群岛,那里的冬天和春天都有来自北太平洋的大约4米的海浪,这足以使冲浪者滑行超过800米,在这里追求极限是再好不过的了。据说2009年12月初夏威夷还出现过高达15米的巨浪,咱这外行人想想都觉得怕怕,可人家极限分子显然对此是兴奋异常的。所以说,想参与极限滑水的话,海边有条件的就差不多能喂饱你,若想体验顶级的冲浪,买个机票去夏威夷吧。至于滑水嘛,只要有快艇,在长江里都能玩,你说是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