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签背后的真相

  晕吧,这正是“你不说我还知道,你一说我倒糊涂了”。晕的肯定不止你一个,本来清楚状况结果被包装搞糊涂的肯定也不止你一个。

  这就是厂家所谓的“差异化”营销,一个牛奶弄出几十个产品,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它们究竟有多大差异,是不是让我们这些“上帝”选择更多了?

  为什么需要食品标签?

  让我们看看权威机构—国家质监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液态奶标识标注管理的通知》:当牛奶的原料中不纯粹是新鲜奶源,全部或部分使用了奶粉复原乳时,要标注“复原乳”,并要在产品配料表中如实标注复原乳占原料的具体比例;以生鲜牛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处理的巴氏杀菌乳标“鲜牛奶/乳”(杀菌温度72℃到85℃,牛奶营养成分损失较少,需冷藏,保质期一般只有1到2天);经瞬时高温灭菌处理的超高温灭菌乳标“纯牛奶/乳”(杀菌温度135℃到140℃,牛奶营养成分损失稍多,常温保藏,保质期达30天至8个月)。这一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这就是曾经令多少牛奶巨头惶惶不可终日的“禁鲜令”。此令一出,莫敢不从,随后几个月内整个牛奶江湖肃静一片,已是后话。

  此刻我们感受到了有关部门不再是个神秘的部门,所以大家不要一味地抱怨政府不作为。不过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牛奶巨头又开始新一轮的“差异化”—高钙、补锌、低脂、益智……。不只是奶市场如此,放眼整个食品江湖,几乎所有虾兵蟹将都套着种种头目—低热量、高蛋白、纯天然……,身份骇人,那个阵势让人觉得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拿去献给始皇帝当个灵丹妙药。只是我等经过苏丹红、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等一番化学知识的科普,“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只送×××”、“好吃你就多吃点”的狂轰滥炸以后,渐渐回归正常,不再是一个神枪手—被人指哪儿打哪儿。

  食品企业为了吸引眼球,在宣传中噱头百出;购物人为了做个明明白白的消费者,在各种推介中去伪存真,双方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这些行为都无可厚非。作为制定游戏规则的执法者,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在这场斗智斗勇中还是比较偏向相对弱势消费者的,因此有关部门规定食品包装必须印有标签,对标签的内容、文字也都有明确规定。现在拿起我们的放大镜,对食品标签一一解密。

  食品标签的范围

  首先明确一下哪些食品是必须要有标签的—“预包装食品(经预先定量包装,或装入/灌入容器中,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食品)”。这下清楚了吧,翻译过来就是有外包装的食品。所以你在购买散装食品时没有看到标签就不要大惊小怪了,人家给标签那是送你项免费服务,没有也是情有可原。

  不过这里面的东东就比较多了,一些不法商贩把过了期的包装食品拆去包装后当成散装的卖也不是没有。《Geek》不是说所有的散装食品就不能吃了,那种情况毕竟还是少数,只是提醒你在选购这些食物时多留点意,看一下是否新鲜、有无异味。那么食品标签包括哪些呢?—“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

  食品标签的基本要求

  “标签上的内容要清晰、醒目、持久、通俗易懂,不能贬低其他食品或违背科学营养常识,不得以虚假使消费者误解或以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不得以直接或间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导致消费者将购买的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混淆……”原来规定得这么清楚,以前还以为是没文化的厂家随便找个更没文化的广告公司一起瞎编广告词,顺手把标签也给标上了。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此,国家对标签是有严格规定的,厂家是这些规定的直接使用者,肯定比我们消费者更清楚标签应该如何标识才符合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看到不少食品上的标签完全可以作为“伪标签”的范本—哪条规定都违反了。面对这种情形,不好说它们就是假冒伪劣产品,也不能一味指责政府监管不严(与标签的夸大宣传相比食品本身的安全可能牵扯了这些部门更多的关注;而且数以万计的商品前仆后继地上架下架,可能还没监管上就被市场淘汰了),谁叫我们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体系、制度、市场都还不成熟,只能发挥Geek精神自己识别吧。原则把握一个: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正面看到的图片、文字不要一股脑相信,对于侧面或背面的配料表或营养成分表就要睁大眼睛看仔细了。让我们说说食品标签到底要看什么!

  食品标签的解读

  食品名称

  这个比较好理解,但玄机却很多。就我们开篇提到的牛奶名称,花样繁多吧。除了牛奶以外很多食品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比如果汁饮料(含有水果原汁)、果味饮料(不含水果原汁,由香精、甜味剂、酸味剂等调配而成),酸牛奶(纯牛奶发酵制成,具有较高的乳成分,蛋白质含量≥2.9%)、乳酸菌饮料(以酸奶为原料,加入一定量的水、糖、果汁、香精、稳定剂等辅料,调配均质后制成,含有一定数量的活性乳酸菌,但乳成分相对较少,蛋白质含量≥0.7%)。这个问题怎么办呢?就算我们知道其中几个名称的差别,但食品名称都是厂家自己定的,说不定他们又弄些新名称出来,总不能我们为了吃几瓶饮料先去把所有定义、概念背下来吧。当然不能用这种傻方法来应对厂商的种种花招,其实食品标签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且看—配料表。

  配料表

  这就相当于给食品袋做了个X光,把食品的本来面目给清清楚楚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当然是不少厂商比较纠结的地方。

  根据规定“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这就有两层意思:一是所有的食品配料都必须标识出来,二是排在前面的是食品的主要成分,越往后添加量越少。同时,可食用的包装物也需在配料表中标示,比如糖果表面的糯米纸。举个例子吧,比如你买到一瓶八宝粥,食品名称是“桂圆莲子八宝粥”,标签上的图片是一碗热腾腾的八宝粥里装有整粒饱满的桂圆和莲子,感觉应该是以桂圆、莲子为主要成分的八宝粥吧。看下配料表:水、米、白砂糖、麦仁、红豆、绿豆、花生仁、薏仁、桂圆肉、莲子、安赛蜜。这下明白你买的是什么了吧,这个桂圆莲子八宝粥里的红豆、绿豆、花生肯定比桂圆、莲子多,桂圆、莲子的含量也就比安塞蜜多点。可能大部分人买食品时习惯首先看食品名称,然后是生产日期、保质期。可以说生产日期、保质期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由于政府对这一块管理力度的加强,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食品都是在保质期内销售的。而配料表则是食品的性价比问题,更多的体现出食品营养的高低,要做个精明的消费者,更要多多看看配料表上的信息。

  还有一点是让我们消费者高兴,厂商郁闷:“食品添加剂等应标示具体名称”。

  以前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包装上印有甜味剂、酸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天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哦,就拿甜味剂来说有蔗糖、果糖、果葡糖浆、安塞蜜、甜蜜素、阿斯巴甜、纽甜等等(2008年12月刊《Geek》有介绍),其中甜蜜素在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是禁用使用,中国允许在规定的添加量范围内使用,纽甜是天然防腐剂,对于它的添加量没有限制,但它的价格自然比甜蜜素高出不知多少倍。由此可见,以前的厂家标个“甜味剂”真是有两层意思:一是所有的食品配料都必须标识出来,二是排在前面的是食品的主要成分,越往后添加量越少。同时,可食用的包装物也需在配料表中标示,比如糖果表面的糯米纸。举个例子吧,比如你买到一瓶八宝粥,食品名称是“桂圆莲子八宝粥”,标签上的图片是一碗热腾腾的八宝粥里装有整粒饱满的桂圆和莲子,感觉应该是以桂圆、莲子为主要成分的八宝粥吧。看下配料表:水、米、白砂糖、麦仁、红豆、绿豆、花生仁、薏仁、桂圆肉、莲子、安赛蜜。这下明白你买的是什么了吧,这个桂圆莲子八宝粥里的红豆、绿豆、花生肯定比桂圆、莲子多,桂圆、莲子的含量也就比安塞蜜多点。可能大部分人买食品时习惯首先看食品名称,然后是生产日期、保质期。可以说生产日期、保质期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由于政府对这一块管理力度的加强,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食品都是在保质期内销售的。而配料表则是食品的性价比问题,更多的体现出食品营养的高低,要做个精明的消费者,更要多多看看配料表上的信息。

  净含量和沥干物(固形物)含量

  这就是除包装外,食品的重量(固态食品)或体积(液态食品)。如果是固液都有的,比如菠萝糖水罐头(净含量500克),就必须标示出其中沥干物的含量(菠萝块:不低于280克或是不低于56%)。

  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

  现在的集团公司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食品可能是同一种产品,但会在不同的地方生产。还有就是一些品牌食品公司,他们的销售量太大,而自有的加工能力又不足,在不准备建厂的条件下就会委托一些其他的食品工厂代工,就是我们常听说的OEM。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清楚地标示出谁是产品的经销人、谁是加工者,这样一来一旦出现纠纷或是食品安全事件,就能够分清责任关系,同时也便于厂商进行产品召回。题外话一下:大家不要一听到召回就认为该食品厂有问题,以后坚决不能买他家的食品。大家都是文化人,都知道概率这个东西,偶尔的偏离正常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有一天,当事者发现问题以后,及时提醒消费者不要进行消费,这恰恰是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在做个明智的消费者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的,要鼓励生产商敢于自揭其短,不是制造高压环境让生产者不敢暴露问题、一味隐瞒,最后承担严重后果的不仅是生产者、销售商,也有我们自己。

  日期标示、贮藏说明

  日期一般有两种标法:一是生产日期,一是保质期。这种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事就不多说了。只是大家注意一下贮藏条件,保质期的判断都是与特定的贮藏条件相关的,如果不按标签上的贮藏条件存放食品,食品在保质期内发生变质厂家是不会赔付的。还有就是乙醇含量10%或10%以上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固态糖类可以不标示保质期,原因是这类食品由于成分特殊不会引起微生物腐败。

  其他强制标示内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是国家强制规定必须标示在食品标签上,还有以下内容也是必需的:产品标准号(国产食品应标示企业执行的标准号和顺序号)、质量(品质)等级、是否辐照食品或转基因食品。其中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由于科学界还未能对它们的安全性达成一致意见,所以要求将其标示,供消费者自己选择。强制标示内容也有例外,比如包装面积<10cm2时,就只用标示名称、净含量、制造者(或经销商)等信息。

  进口食品

  以前国外食品带着一身洋文可以在国内销售,现在不行啦,只要进来的产品都要说中国话。要求在包装上贴上中文标签,信息包括:名称、成分、净含量、生产日期或保质期、原产国/地区名称、中国代理商/进口商/经销商名称和地址。

  特殊膳食用食品的标签

  以上我们提到的是大众食品,还有一类食品称为“特殊膳食用食品(foods for specialdietary uses)”—为满足某些特殊人群的生理需要,或某些疾病患者的营养需要,按特殊配方而专门加工的食品。哪些是“特殊人群”呢,比如孕妇、婴儿;哪些是“某些疾病患者”呢,比如糖尿病人、贫血病患者。

  这类食品的规定更为严格,首先不能标示对某种疾病有预防、缓解、治疗或治愈的作用,什么“返老还童”、“延年益寿”、“抗癌治癌”这些童话世界的词汇更不能用。但可以声称某种营养素对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生理作用,比如“铁是血红细胞的形成因子”、“叶酸有助于胎儿正常发育”。这种声称的营养素作用必须有公认的科学依据,可不能你自己说在试验室琢磨了两个月就发明出来,然后找个侯××就铺天盖地打广告了。

  特殊膳食用食品除了一般食品必须强制标示的内容外,还必须标示能量和营养信息。

  从他们的消费对象我们也能看出,这部分人对能量和营养都是有特殊要求的,因此这种标示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能量就是该食品含有多少热量,注意一下单位,有的是每克含有多少,有的是每100克含有多少,有的是这一袋/盒有多少,至于能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今年2月刊的《Geek》上得到解答。

  营养信息就是按食品的最本质内容进行标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等,比如全麦面包的成分/配料有:小麦粉、水、白糖、植物油脂、奶粉、酵母、盐(这些内容就是配料表中标示的信息)。

  然后把这些配料分解成营养成分,比如小麦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白糖—碳水化合物, 植物油脂—脂肪……。最后把所有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加到一起,就构成了营养成分表。如果有兴趣,你在Google中输入“营养成分表查询”,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甚至有公司专门开发了此类软件供营养师或配餐师使用。

  在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上可以标“低能量”、“低脂肪”、“无糖”,但这有严格规定,比如固体食品的能量≤170k J/100g,液体食品的能量≤80k J/100mL才能声称是低能量食品;固体食品所含脂肪≤3g/100g,液体食品所含脂肪≤1.5g/100mL才能声称是低脂肪食品。和配料表的功能一样,要想知道详细的营养信息,就要仔细看营养成分表才能识别出是否是真正的“低能量”、“低脂肪”食品。除此之外,食用方法和适宜人群也是特殊膳食用食品所必须标示的,详细到每日或每餐的食用量。明白了这些规则,我们就能一眼看穿那些所谓的“营养食品”到底有没有料。

  后记

  食品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为自身健康着想,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它。《Geek》再次号召各位Geek:拒绝忽悠,从食品开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