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祖國說」VS「抗戰大閱兵」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抗日戰爭,閱兵,李登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02 13:18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大陸一直在籌備紀念抗戰大閱兵,以提醒國人勿忘國恥,強我中華,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十二年之久的李登輝,不僅於七月赴日發表釣魚島屬於日本的言論,近日又投書日本右翼雜誌《Voice》,謬稱台灣與日本在二戰時期「同屬一國」,台灣人當時「身為日本人,是為祖國而戰」,「既然同屬一國,台灣對日抗戰就不是事實!」李登輝如此狂發謬論,一石激起千重浪,島內主流輿論罵聲一片,連商鋪牌匾都懸掛斥責標語,有人驚呼「岩里政男全民公敵」,有人高喊「聲討叛賊李逆登輝」,可見李登輝陷入了千夫所指、人人喊打的境地。群情激憤之下,藍營的新黨已向法院起訴李叛國賣台,並擬停止其卸任「元首」的禮遇等。
李登輝敏感時期發飆意欲何為
李登輝的「日本祖國說」再度撕裂台灣內部的傷痕,馬英九罕見地重批李「出賣台灣、羞辱人民、作賤自己」,要求李為其媚日言論道歉,但李毫無悔意,還反唇相譏,公開挑釁,氣焰囂張。馬英九投書美國《華盛頓時報》,稱釣魚島主權是「中華民國」的,無論前任或未來的「中華民國總統」,均不容在國家主權上有任何懈怠或背叛。李也不甘示弱,諷馬「有辦法就派軍隊(把釣魚島)拿下來!」足見李已喪失理智,簡直是在赤裸裸地背叛中華民族,踐踏台灣人尊嚴,博取日本主子的賞識。那麼李登輝為什麼要在敏感時期做如此出格的事呢?
有人分析認為,李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有政治算計的。他要擴大不到百分之三皇民的歷史經驗,既有撕裂族群、助長台聯黨選票之意,也要與美日軍事同盟站在一起對抗大陸,因此綠營一個月前的反課綱行動正是要維護既有的親日史觀。不難看出,李登輝此舉可激化統獨,進而掩護蔡英文以溫和中立形象吸取中間選票。大選正在升溫,目前勝算較大、與李登輝情同父女的蔡英文將如何表態,引人關注。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認為,李自詡「以貨真價實的「日本人」身份為祖國奮戰」,總統任內卻不曾為台籍日本兵的不公平待遇說句公道話,這種「親日高級台灣人」的心態,才是「日本皇民」李登輝的真正本質。他指出,從李登輝獲邀到日本國會議員會館演講,到安倍首相與李密會、《Voice》刊登李的文章,都可看出日本政界刻意在九月三日中國大陸舉辦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前,試圖透過「李登輝之矛」攻打「兩岸抗戰紀念之盾」。李被日本刻意吹捧,其實只是作為日本對中國的博弈棋子,用來抵消中國對日本的「抗戰勝利」文宣攻勢而已。
台灣抗日的歷史事實如何呢?李登輝說台灣人沒抗日,不知他的歷史書裡有沒有當年知名的抗日英雄邱逢甲、蔣渭水等;「霧社事件」中被殺害的賽德克族部落頭目莫那魯道等原住民?難道那些返回大陸投入抗日戰場的台灣熱血青年不是台灣人?李顯然是罔顧事實。他也許就是要學戈培爾,借助不斷重複謬論來掩蓋歷史事實,一如他在當政期間搞「去中國化」運動那樣。這在當代台灣青年學生中間還真有市場。在李登輝發飆前,一群台灣年輕學生攻占教育部抗議微調歷史課綱,同時還謬稱當年日軍在台灣強徵慰安婦,不是強徵而是這些台灣婦女「自願」當慰安婦,其論調與李氏如出一轍。學生再度殺出來,顯然與政局有關。台灣一到選舉,就有一些人就打「悲情牌」、「認同牌」、「統獨牌」,攻擊「外來政權」統治台灣,順便抨擊大陸搞國共合作、「吞併」台灣。
不可否認,台灣確實走過了獨特的道路,甲午戰爭以來的幾代人被一條渴望文化認同臍帶的線串連起來,其情愫高度濃縮在「亞細亞孤兒」獨特角色中難以釋然。一九七九年以來因失落、無助、絕望而生發的全部憤怒和仇恨都轉移到了大陸身上。於是「台灣意識」的新版就成了「新台灣人」反大陸的「新台灣人意識」,以至於「台灣意識」歷經百年,跨越多代,在時空轉換、矛盾折衝之間發生了扭曲和變形。到了李登輝掌權時期,在他的啟發和縱容下,獨派通過「去中國化」教育和文化,悄悄把「台灣意識」變成了「台獨」意識。把台灣與中國割裂開來,分成兩個民族,是「台獨」的根本情感。殊不知,這種蓄意搞亂民族認同的行為,不但陷自己於不義,也將陷自己於不利。筆者想告訴他們,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抹殺歷史乃是一種悲哀,攪亂認同便沒有出息,渾淆身份便沒有前途。
大陸隆重紀念抗戰勝利理直氣壯
對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紀念,大陸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完全在合理的範圍。但有人批評大陸舉行大閱兵是顯示武力,針對性強,不利於維護和平與穩定。筆者認為,此言差矣。以軍事形式紀念抗戰勝利何錯之有?注意,大陸不是以戰爭方式,而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紀念的。是不是有強烈的針對性,則要看說者的視角和感受。中國為抗戰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當今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承擔重大責任,故中國這樣做是理所應當、無可挑剔的。至於國民黨的感受和看法,可以理解,但未必可以接受。在中國八年全面抗戰期間,盡管當時國共兩黨有著這樣那樣的摩擦和矛盾,但團結抗戰畢竟是當時的主流。從建制和統領角度看,盡管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並擁有「邊區」,但毛澤東領導下中共作為在野黨,一直都承認和擁戴國民黨為執政黨和蔣介石的抗戰領導權。在外交及盟國合作方面,當時的國民政府,也是代表中國的官方主導者。大陸拍攝電影《開羅宣言》的本意,就是因為開羅會議及其宣言的重要歷史地位和中國政府最高代表蔣介石的出席。開羅會議是中國第一次以世界大國的身份登上國際外交舞台,也為後來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五大成員國之一奠定了堅實基礎。千百萬中華兒女為此付出了生命與血汗,其中也包含了國共兩黨、其他黨派、社會各界的努力和貢獻。
今天大陸以包括大閱兵在內的形式隆重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受到了許多國家的支持,卻在台灣島引起了爭議,頗令人不解。難道台灣各界不理解大陸人民的情感嗎?不是,而是在糾纏誰主導了抗戰的老問題。不錯,大陸一向認為抗戰是在中共領導下取得最後勝利的,對國民黨軍隊支撐正面戰場肯定不夠、評價不高,有失偏頗。但是,大陸有近十四億人民,歷史是他們的,未來也是他們的,為何不能理直氣壯地紀念抗戰勝利?台灣當局和國民黨領導層以大陸評價抗戰有失公允為借口,禁止台灣同胞前往北京參加紀念活動,與其說是小家子氣,不如說還沉溺於內戰氛圍之中。本來,以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為契機,兩岸雙方可以進一步交換意見,改進認知,增進互信,推進和解,助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情況非人所願,大陸在談兩岸共同歷史記憶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灣回應以大陸是敵人、誰去誰通敵,連「叛國」這種兩國論的調子都出來了。於是乎,一干參加過抗戰的將領退縮了,幾位政界大老謝絕了,更多人士害怕了,唯有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等有識之士不懼脅迫、力排眾議,前往北京共襄盛舉。在連戰的中國情懷、民族大義、和平發展面前,那些喊停的、威脅的、謾罵的人,包括那些在兩岸之間常來常往、滿口兩岸交流及和平發展的熟悉面孔,顯得是那麼渺小、膽小、心小,真是有比較才有鑒別。不過,筆者堅信,歷史將會把這一切刻畫得清清楚楚,留給後人,教育後代,無須今人多費口舌。
最後,筆者要說,對北京的「抗戰大閱兵」而言,來賓是現場的見證者,不來的也是遙遠的看客,一切都會按步就班進行,歷史的腳步不會因哪件事、哪個人、哪句話而有絲毫停頓,中國崛起和中華復興的車輪將毫無阻擋、鏗鏘前進,留在身後的將只是灰塵和轍印。
王海良 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