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群書治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02 16:18
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晉代,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採摭群書,剪截淫放」,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於貞觀五年(六三一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治要」,即治國必須遵循的剛要、理論與方法。該書不僅是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
《群書治要360》將《群書治要》中的嘉言按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六大綱目整理成書。每個大綱中,又歸納了若干條目,對現代人的德行、修養、工作、學習、生活等都有著寶貴的指導和借鑒。
壹、君道
七、審斷
六七
主察異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①;主任舊齒②,萬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實。故傅說陟而殷道興,四皓至而漢祚長,得治之實也。(卷四十 三略)
【白話】君主能明察反常的言論,才能看到禍亂的萌芽。君主能聘任賢能的儒士,奸雄就會逃亡;君主信任久經考驗的老臣,萬事才能治理得好;君主訪求不求名利的隱士,這些士人的實德才得以宣揚,進而發揮教化的作用。
【注釋】①遁:逃亡;逃跑。②舊齒:年高望重者;老臣,舊臣。
六八
齊侯問於晏子曰:「為政何患?」對曰:「患善惡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對曰:「審擇左右,左右善,則百僚①各獲其所宜,而善惡分矣。」孔子聞之曰:「此言信矣。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亦無由入矣。」(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齊侯向晏子問道:「執政最要擔心的是什麼?」晏子回答說:「擔心好人、壞人分不清。」齊侯說:「怎麼樣來考察他們呢?」晏子回答說:「審慎地選擇左右親信,如果左右親信好,那麼百官就會各自得到其所適合的位置,這樣好人、壞人也就能辨別清楚了。」孔子聽後說:「這話確實如此。賢善之人得到進用,那麼不善之人就沒有辦法進來;如果不善之人得到進用,那麼賢善之人也就沒有辦法進來了。」
【注釋】①百僚:百官。
六九
眾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愕愕①。(卷八 韓詩外傳)
【白話】眾士的唯唯諾諾,不如一位正直士人的直言諫諍。
【注釋】①愕愕:直言無諱的樣子。
七〇
人主莫不欲得賢而用之,而所用者不免於不肖;莫不欲得奸而除之,而所除者不免於罰賢。若是者,賞罰之不當,任使之所由也。人主之所賞,非謂其不可賞也,必以為當矣;人主之所罪,非以為不可罰也,必以為信①矣。智不能見是非之理,明不能察浸潤②之言,所任者不必智,所用者不必忠,故有賞賢罰暴之名,而有戮能養奸之實,此天下之大患也。(卷五十袁子正書)
【白話】君主無不想得到賢才並任用他們,但所任用的人中總是難免有不賢的人;君主無不想抓住奸人而鏟除他們,但被鏟除的人中總是難免有賢能的人。像這種情況出現,是因為賞罰失當、委任官員不妥造成的。君主所獎賞的,並不是明知道這個人不應該獎賞而偏要獎賞他,一定自以為獎賞得十分恰當;君主所懲罰的,並不是明知道這個人不該懲罰卻偏要懲罰他,一定是認為懲罰得恰到好處。問題在於君主的智慧不能分辨是非曲直,其賢明的程度還不能夠識別漸漸滲透的讒言,所委任的人未必真有智慧,所用的人未必忠誠,所以雖然名義上是賞賜賢能而懲罰暴徒,實際上卻往往懲罰了賢者而姑息了奸人,這是天下的大患啊!
【注釋】①信:果真;確實。②浸潤:逐漸滲透。引申為積久而發生作用。
貳、臣術
一、立節
七一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①,烈士②不毀節以求生。( 卷二十五 魏志上)
【白話】良將不會因畏懼死亡而苟且偷生,有氣節壯志的人不會毀棄節操以求活命。
【注釋】①苟免:苟且免於損害。②烈士:有節氣有壯志的人。
七二
子罕① 曰: 「 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卷五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子罕說:「我把「不貪」看作寶物,你把玉石看作寶物。如果你把玉石送給我,我們兩人就都喪失了寶物,倒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
【注釋】①子罕:樂喜,子姓,樂氏,字子罕,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卿,於宋平公時任司城,故又稱司城子罕。
七三
故舊① 長者② , 或欲令為開產業。震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白話】舊友和長輩中有人勸楊震為子孫置辦一些私人財產。楊震說:「讓後世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把這個留給他們,不是很豐厚嗎?」
【注釋】①故舊:舊交、舊友。②長者:年紀大或輩分高的人。
七四
亮自表① 後主曰:「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②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③,隨身衣食,悉仰於官。若死之日, 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④ , 以負陛下。」 及卒, 如其所言。(卷二十七 蜀志)
【白話】諸葛亮曾向後主上表說:「臣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家中子弟的衣食,已有餘裕。至於臣在外任職,沒有征調其他財物、賦稅作為收入,隨身衣食都依賴朝廷供給。如果臣有一天死去,不讓家中有多餘的布帛、家外有多餘的財產,以致辜負陛下的信任。」到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正像他所說的那樣。
【注釋】①自表:自上奏章。②薄田:貧瘠的田。有時也用以謙稱自己的田地。③調度:征調賦稅。④贏財:餘財。
七五
州之北界有水,名曰「貪泉」。父老云: 「 飲此水者, 使廉士變節。」隱之始踐境,先至水所,酌而飲之, 因賦詩曰: 「 古人云此水, 一歃① 懷千金。試使夷齊②飲,終當不易心!」(卷三十 晉書下)
【白話】廣州的北部有一處泉水,名叫「貪泉」。當地父老傳說:「飲了這個泉的水,清廉的官員就會改變節操而貪汙。」吳隱之剛踏入廣州地界,便先到貪泉去,舀水來喝,並賦詩一首說:「古人說這裡的泉水,喝一口就會變成貪婪的小人。假如讓伯夷、叔齊這樣的廉潔之士喝下,他們絕不會改變自己的初心!」
【注釋】①歃:音shà。飲。②夷齊:伯夷和叔齊的並稱,兩人曾互相禮讓王位。武王伐紂時,伯夷與叔齊曾叩馬而諫,認為這樣做是以暴易暴,不可取。後天下歸周,二人以為恥,義不食周粟,於首陽山採薇而食,直至餓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