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城山(下)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城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02 15:42
名山盛勝境 高道更輩出
青城山一直是道教人士心目中的洞天勝境,不僅傳說中的神仙舉不勝舉,近代亦有高道在此修持,為世人稱頌。
原灌縣道教協會會長彭椿仙(一八八三-一九四二年),貴州畢節縣人。他青年時立志救國,遂入雲南講武堂,因清廷腐敗,大廈將傾,遁青城山學道,拜常道觀程明星道長為師。入觀後,為道精勤,被道眾推舉為住持。
清末,曾因種植山木,推廣蠶桑事業,勞動自舉,而深受四川地方政府嘉贊。一九一九年,四川省省長楊庶堪特頒「道在養生」之匾,予以表彰。彭椿仙為人梗直,嫉惡如仇,為揭發軍閥巧取豪奪,侵吞廟產之罪惡,曾憤而赴成都投拆。為此而觸怒權貴遭拘捕。
彭道長為重振青城山觀,自一九一九年由齋堂建設起,直至一九三九年,歷經二十餘年時間,終於建成常道觀全部殿堂。為青城名勝,既蜿蜒秀麗,又突出山隱古哲潛居遁修的內涵,他又於沿途增設茅亭草庵、小橋曲欄諸多景致,以襯青城之幽雅神秘的道教色彩。
彭椿仙身在道門,心系國家。他善接十方人才,幫助愛國人士。他認為中華民族的強盛,應首昌教育、重視培養和使用人才。因而他在赤城閣高家院子創設鄉學,名為多級小學。抗日戰爭期間,為使前線將士安心殺敵,他每年均在廟觀收入中提取專款,補助應徵壯丁家屬的生活。同時還發放無息貸款救濟貧苦。
原中國道協副會長易心瑩(一八九六-一九七六年),俗名良德,字宗乾,四川遂甯縣老池鄉雙河口人。八歲入私塾讀書,少而體弱多病。因其奉道虔誠,而漸受薰陶,年十八(一九一四年)獨往青城山道觀中做雜活,二十歲拜在常道觀魏至齡(號松遐)名下,正式冠巾皈依道教,為全真龍門丹台碧洞宗二十二代弟子,法名理輪。初為司爐燒水,適住持彭椿仙培養道教人才,見其可造,遂送往本山朝陽庵吳居可門下習《雲笈七籤》,學道門《五經》。
一九二六年,易心瑩被著名學者顏楷收入成都成德書院深造攻讀經史。三年學成而歸,在山觀任知客、文書、記帳諸職。為使易心瑩成為有造詣的道教人才,彭椿仙住持讓他卸去諸事務煩職,專心學術之探求。於是易心瑩專心致志,廣積道書,並實地考察蜀中諸道觀,接待四方名流、道教學者,時與西南聯大化工系教授陳國符,《仙學月刊》、《揚善半月刊》主編陳攖甯,川大著名史學家蒙文通等諸公交流學術,相互切磋。一九五七年當選為中國道協副會長兼副秘書長、兼任四川道協會長;一九六二年赴北京中國道協道教知識進修班講學。
易心瑩大師謙恭養志,精勤博學,畢生著述頗豐。曾撰有《青城指南》、《青城山風景導覽》、《老子通義》、( 即《讀老心解》) 、《道學系統表》、《道教分宗表》(《論道教宗派》)、《道教養生》、《道教三字經》等書。並輯集《女子道教眾書》,一九六三年曾為《四川道教志》撰寫「道教部分」,完成《四川省道教史》初稿。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四川簡陽縣無龍場人,生於一九二五年舊曆五月,父母奉道,所以他從小即萌道性。因病於一九四六年在成都灌縣水磨鄉黃龍觀拜全真龍門派張永平道長為師,出家修道。一九五五年入青城常道觀參謁易心瑩大師,留觀聆聽教旨。一九五六年主持青城山上清宮事務,一九六四年道眾推舉為上清宮住持。
一九七八年以來,他為恢復青城山道場原貌而辛勞。先後收回青城山上清宮、常道觀、祖師殿、朝陽洞、玉清宮、圓明園、建福宮。一九八〇年青城山道教協會成立,當選為會長兼常道觀監院。同年當選為中國道協常務理事,成都市道協會長,一九八六年中國道協第四屆代表會議推選為副會長,一九八九年又推舉為道教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北京白雲觀舉行隆重傳戒儀典,被授予「大師」稱號。一九九二年三月,中國道協五屆代表會議推舉他為中國道協會長,並兼任中國道教學院院長。
青城山留有近代名人到青城山遊覽的足跡。繼一九三六年二月黃炎培、盧作孚二人同遊青城之後,一九三八年冬,張大千亦來青城,並於次年春,舉家遷居上清宮之文武殿。繼之文人雅士如:居正、沈鈞儒、蕭軍、熊佛西、顧頡剛、葉聖陶諸公多有來見者。葉聖陶遊青城之時,誦詩云:「憤慨豈因好景平,八一三日入青城。」一九四一年三月七日,馮玉祥來青城山中。這位愛國將領,深懷一片赤誠之志,激憤地題寫了「要想著收復咱失地,別忘了還我河山」。同年夏,謝無量來青城山,撰《山居雜題》詩。七月朱自清與夫人陳竹隱同遊山中。一九四二年馮玉祥、老舍、王冶秋又同來青城山。王冶秋並在此整理編著他的小說集《青城山上》。一九四五年八月,馮玉祥在祖師殿側建「聞勝亭」以紀念抗戰之勝利。這其中尤以張大千先生心系青城山最為虔誠。一九八一年春,他還在台北摩耶書舍題書「青城山上清宮」之墨寶,托女兒張心瑞,女婿蕭建初回贈青城山。一九八二年張大千又在台北將國畫兩幅贈給青城山道士。
一九四九年後,鄧小平、賀龍、周恩來、陳毅、廖承志、喬冠華、朱德、康克清、楊尚昆、趙樸初等亦先後來過青城山。
奇花共異草 美酒伴香茶
青城山不僅以風景秀麗名聞天下,而且山中之珍異物產更自古聞名。《抱樸子·金丹篇》:「仙經:可以精思合作仙藥者,泰華霍恒,青城峨眉之類,凡二十八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災大難,若有道者登之,則山神必助之為福。」可見古代之所以有許多高道隱逸遁入山中,一是因為山中氣候宜人,景象萬千,二是可供服食欣賞的仙草花卉眾多。
青城山中曾有名貴的花卉種子,如「紅梔花」,《蜀禱杭》載:孟蜀廣政十二年「十月召百官宴荔林園賞紅梔花。此花從青城山中進三粒子種成,六出而紅,靖秀如榜,當時最重之。」詩人陸游在《紅梔子花賦》中詠歎:「睹一童子,衿佩青青,手持異花,六出其英;以為萏葡則色丹,蓋莫得而強名。」在詩人的眼中,紅梔子花真美得無與倫比。
太平瑞聖花:《輿地紀勝》載:「太平花出青城山,蜀人號瑞聖花。程蘊之知成都府時,繪圖以奏,更名太平瑞聖花。」《益都方物贊》載:此花「千不條,高者乃尋丈。花率秋開,四出與桃花類,然數十跗共為一花,繁密若綴,花後相繼而開,閱月未萎也。蜀人號豐瑞花,故程相國琳為益之年,繪圖以聞,更號瑞聖花。然有數稱,差小者號寶仙,淺紅者為醉太平,白者號玉貞。成都人競移蒔園中,以為尤玩。」此花開始亦由道家培植,范成大有詩《太平瑞聖花》,極詠其花之聖美:「雲外捫參嶺,煙中濯錦州。密攢文杏蕊,高結彩雲球。百世嘉名重,三登瑞氣浮。挽春同住夏,看到火西流。」
牡丹:《池北偶談》中錄有《折枝牡丹詩》:「三月江南媚景天,姚黃魏紫競爭先。那知十丈將軍樹,卻在青城古洞前。」其注解云:「青城山,丈人觀前牡丹,一高十丈名大將軍,一高五丈名小將軍。明洪武庚寅正月,大將軍花開,相傳花甲一周始開花,蜀南大王遣使視之,取花以回。」宋代范成大亦有詩日:「千丈牡丹如錦蓋,人間姚魏敢爭先。」
又有可供服食類植物如:天師栗:《益都方物贊》:「天師栗生青城山中,他處無有也。栗味美,專蓬若橡,托神以貴。」上清宮天池條:「又有天師栗,乃天師手植十七株。」《圖書集成·職方典》「異栗,蜀中青城山出天師栗,似栗而小,獨房者為異,久食可治風攣。相傳張道陵手植七十株在上清宮。」
銀杏:青城山常道觀、建福宮、祖師殿、上清宮等處均有銀杏樹,多株樹齡已越一千餘年之久。
金星草:《益都方物贊》:「金星草,生峨眉、青城山,葉似萱草,其背有點,雙行相偶,黃澤類五星。人號金星草,亦云金釗草,皆以肖似取之。今醫家以傅疽甚良。贊日:長葉叢生,背點星布。高醫近識,傅疽可愈。」
葚芝:俗傳為仙果。《紀勝》:「蜀中一種木,彼人呼為葚芝。其樹常高丈餘,不甚增長。花小而白,每一年開花,次年方微,次年方熟。子如褚實,有文如龜背,昧甘酸可食。」《益都方物贊》:「樹高丈餘,枝修弱,花白,實似荔枝,肉黃,甘味可食,大若爵卵。」今青城山範仙觀、邛州蒲江縣崇真觀皆有之。
紫花梨:《蜀典》卷六:「蘇頌目;紫梨療心熱。唐武帝有此疾。百藥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絞汁進入,帝疾遂愈。」
青城養生植物種類繁多,但現在主要以「青城四絕」名重天下。道教歷來注重服食養生,所以道士採擷山中可供服食、營養很高的植物果實,配以養生藥物,用道家傳統秘方釀成「洞天乳酒」、「洞天貢茶」、「白果燉雞」、「道家泡菜」。這「四絕」深受人們的歡迎,上青城者,均以品嘗而一飽口福。
洞天乳酒:以獼猴桃為主要原料,用青城山益壽礦泉水,與冰(白)糖、曲(白)酒、醪糟汁,用道家傳統秘方釀造的乳酒,十分鮮醇,五味(果味、酸味、香味、甜昧、酒味)俱佳,營養豐富,維生素含量很高。一九八二年青城山道協恢復乳酒生產,並榮獲四川省科技成果四等獎。據說長期飲用洞天乳酒能潤肺清心,並使白髮轉青,起延年益壽之功效。
洞天貢茶:青城山海拔適度,雲多霧重;空氣清新,宜於茶樹生長,故品質優良。青城山道家製作的青城茶,早在唐、宋即享盛名。《茶經》謂其茶尤好。《茶譜》言沙坪乃蜀茶之極品。可見青城山茶早為世所贊。清代,青城山道士陳清覺將精製的青城茶送與康熙帝品嘗,備受讚賞,康熙封陳清覺為「碧洞真人」,並賜與朝笏。直到現在,天師洞三清大殿還完整地保存著康熙皇帝題贈的「丹台碧洞」金匾。一九八三年道協恢復茶葉生產,用道家傳統工藝烘焙的茶葉,綠湯泛碧,飲後回甘, 澀而不苦, 香而尤清, 沁人心脾, 有清心明目的功能。
白果燉雞:青城山每年要產大量白果,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咳。縮小便,止百濁, 生食降痰, 消毒殺蟲。青城山道眾按道家傳統烹飪方法,用白果配以豬肘和雞燉,白果有滋陰補陽的功能,豬肘性平,雞肉性溫,三者搭配燉食,營養豐富,汁鮮肉香,美味可口。
道家泡菜:這是青城山坤道製作的道家泡菜,風味獨特,別具一格,品種多樣,五彩繽紛,色、香、味俱佳,香脆甜嫩是其特點,有助消化、增進食欲、開胃健脾之功效。
「青城天下幽」,青城山的道士能一口氣說出十種之「幽」:「幽深的洞府,幽靜的林園,幽意的丹梯,幽思的清泉,幽雅的啼鳥、幽香的山花,幽敘的亭聯,幽美的軼事,幽默的塑像,幽趣的傳說,幽居的宮觀。」這裡確實山美水秀,空氣清新,幽雅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