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 熟人 自己人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話語,職場,團隊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02 13:33
多年前我的一位主管曾經這麼形容,當你進入公司不滿五年,無論如何你只是個「外人」,做滿了五年還不足十年,充其量你只是個「熟人」,當你在公司能夠服務滿十年,還存活著沒被淘汰或者逃離,你才是進入「自己人」的行列。話語之間雖然不免有些依老賣老的味道,但是細細品味這段話,卻也不無其道理。中國的文化傳統受帝王專制制度的影響,一直是以「家天下」的思維來維繫與傳承。連帶著影響現代企業的老闆維繫企業的運作亦是萬流不離其宗,我們認真地掐指算算,再大的集團公司總裁,決策核心總還是脫離不出那幾個熟面孔。更別說是中小企業了﹗以我曾經服務的台資集團企業為例,我個人對於總裁開會時經常罵的那幾位「長官」總是懷抱著無比崇拜與羨慕的心情,首先,長官位列於可以罵的「自己人」名單,至少總裁的記憶當中有其大名的儲存空間。我們?耶…算了﹗忽略不提。再者,平時被罵得愈兇,罵得愈多,(因為經常想到交代給你的任務自然比較多,被要求被責備的機率當然隨之增加)到了年終總結時,領的遮羞費(年終獎金、員工配股、分紅)就必然會愈多,唉!不是咱們犯賤,經常長官被罵的時候,咱們不也是陪著罰站,如果哪天指名道姓的話…是不是咱也能領個蹭個一兩百張股票之類的分紅,或者鉅額現金年終獎勵之類的﹗呵呵﹗
職場的卡位與內部競爭,在市場不景氣,失業率攀升,薪資水平低落的大環境下愈趨白熱化。我形容這個現象叫做「守住飯碗」,受薪階層的人往往想的不是在企業裡怎麼負責任,怎麼改進工作品質,怎麼創新﹗因為當你的負責、改革與創新得不到老闆的青睞,隨之而來的是你會弄巧成拙,打破飯碗然後…打包﹗走人﹗當然上述的現象可能存在於你只是外人或是熟人的階段,如果你是自己人,可能擁有著與老闆更多的納言進諫的機會,或者即使不幸被判刑,死相也還不至於太難看吧﹗這也就不難理解職場的鬥爭不僅僅是對外的市場爭奪,業務角力。更可怕更肅殺的鬥爭往往存在於企業內部的爭奪與爭取,每一個新進外人必須力爭上游成為熟人,然後擠掉對於自己不利的同伴,晉升到屬於老闆的自己人的行列之中,到達自己人的境界之後也非一帆風順,還是得小心伺候著,以免哪天一時大意,沒跟上老闆的隊伍,落到自己人的行列之外呀﹗老闆身邊的自己人是不是真的「自己人」也是一個令眾多老闆們心煩不已的困擾﹗面對企業裡那麼多的員工,真正叫得出名字的,可能不出那十幾二十個,可以讓老闆放心交代任務處理事情的可能更是寥寥無幾,到底是能人幹將或是奉承阿諛者?不斷考驗著老闆的智慧。都說授權授權,怕的是拿著雞毛當令箭,授的出去收不回來的濫權。嚴重的導致指揮體系大亂、失控。真心可以交代的「自己人」落到最後「沒有可用之人」,只有剩自己,於是變成事必躬親。於是部屬與老闆都在猜,一方面部屬在猜老闆要甚麼,另一方面老闆也在猜員工想甚麼,如果想到一塊兒,皆大歡喜。萬一…﹗那麼兩敗俱傷,一個勞死,一個累死。
仔細推敲甚麼樣的企業或者團隊讓人很難從外人變成熟人再到自己人?很多公司企業不斷的抱怨員工沒有向心力,沒有忠誠度,在企業沒法紮根。稍微外界的一點點誘惑就跑了,或者學點皮毛就以為自己很行,想方設法跳槽去拿高薪坐高位去了﹗相信這樣的情況是不少企業的切膚之痛。也就很難讓老闆企業主放心的將員工當作自己人來看待﹗然而員工的看法又是怎樣呢?已故台灣歌手薛岳先生有一首名曲「如果還有明天」,這首歌的歌名足以表達員工的心情與心態了吧。如果一個企業能夠提供良好的培訓機制、順暢的升遷渠道、無障礙的表達意見與申訴條件…哪有人想天天找工作?時時換工作?一個企業有沒有樹立能夠被員工共同認同的文化?企業有沒有建立一種共同建設未來的環境與機制?有沒有讓一個外人可以很快熟悉、認同變成熟人再由熟人竭盡心力奉獻付出成為自己人的條件?如果包含了上述的條件的企業,員工對於企業的向心力不言而喻,又怎麼可能會朝三暮四。企業選人,人也在選擇一個可以提供長期發展的環境,將心比心,如果萬一真有那麼唯獨出現沒良心的員工,相信在一個堅強團隊的力量監督與督促下,這樣的員工不可能長期存在於團隊當中,將永遠成為外人以外的人。
這年頭當老闆相當辛苦,我曾經不只一次的戲謔身邊當老闆的朋友們:「你一定是上輩子欠了這群員工的債,這輩子你才召募他們來還債」為什麼這麼說,設立一家企業,除了產品、服務、運籌資金等等,每個月還要張羅著員工薪資、社保金、福利金、伙食、住宿…一大堆令人心煩又喘不過氣的費用,身為員工,表面上折服於老闆的威嚴,遵循著老闆的指令在做事,做錯了或許會挨罵,但絕大部分的損失還是由老闆一肩扛起。時間放到了領工資時,誰是老大立見分曉。相信沒有幾個企業的老闆在目前的法治制度下膽敢於任意剋扣員工薪水,除非企業已到窮途末路。雖然「創客、創業」不斷的被大眾媒體放大、宣傳,儼然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將成為創業者的天堂,國家也不斷的給予支持並創造環境。然而經濟大環境與當下社會對於創業條件的支撐並非那麼一帆風順,想創業的人除了要有創意、創新、創造以及聚集資金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你的團隊裡有沒有「自己人」的支撐?如果沒有一群鐵桿兄弟一起打拼,怎麼可能會有成功的機會?我們看著媒體或者網絡報導當中敘述著阿里巴巴、小米…這些新興產業成功的案例,述說著這幾家企業當年篳路藍縷共同創業的艱辛,從前的一個前台小妹,經過企業的成功與付出演變到現在的千萬富豪﹗或者是一個基層的送貨員在這樣一個成功企業當中變成大主管、大富翁,如此夢幻般的故事不斷激勵著人們,同時讓許多人感覺到生不逢時,生錯地方了,如果怎樣…那就…﹗當初怎麼…我就怎麼…﹗羨慕嗎?其實整個企業成功的過程當中能夠堅持下來患難與共的「自己人」真心寥寥可數。半路脫逃的有多少?這個數字恐怕連馬雲與雷軍先生都很難回答吧。這個世界沒有失敗,當我們開始向著設定的目標前進就沒有失敗這回事,但是當你半途逃離,拒絕向這個目標前進時,失敗者就是你了。所以不要羨慕別人的機遇與成就,某些時刻的堅持沒有了,你就連抱怨的權利都沒有了。須知成功者很少中途改變方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堅持到最後的人多能成功。
「改變」是每個團隊共同面臨的課題,害怕改變是人的天性,因為我們都是「習慣」的養成者與依賴者。我們經常如同刺猬一般,當有心的人或者新的事情找上我們的時候,在進入我們自己心中劃定的所謂安全區域之前,我們便會展開我們身上的刺,防衛著我們不知所以的防衛。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接納與接受新的人新的事務沒有那麼難,重點是你心中的那個鎖什麼時候能打開?你自己給自己畫的線何時可以抹去?想從一個外人進入熟人與自己人的境界並非難事,問題在於我們身為新人時有沒有設法先了解前輩的想法與做法,讓自己先融合在這個團體的文化當中。或是急著大展身手表現自己,認為眼前的一切都不足取,凡事以我為尊?甚麼樣的做法才能成為自己人?放下主見與偏見吧,先試著「接受」而不是急著試圖以自己的主觀行事,給自己一點時間,真心不適合自己時,上帝自然會為你打開另外一扇窗。凡事皆有摩擦的過程,先接受並消化他人的意見之後,再仔細思考,一定會產生更奇妙的化學變化呦﹗老員工面對新進人員,不要急著否定與排斥,想想當年你是新人的時候,前輩們是怎麼領你入行的,或有心酸、或有甜蜜,但是讓我們秉持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與雅量,讓我們的團隊能夠有更多的「自己人」,團隊團隊一個人不叫團隊,一群自己人的團隊才是真心堅強的團隊。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我們都能體諒新人入行「不懂」是正常的,試試看當老師的感覺,試著將外人領進門成為熟人、自己人的成就,接納並吸收新進人員給予的新想法新構思,沒有理由這樣的團隊不進步,不強大﹗
王志瑋
美國管理技術大學工商管理 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產業創意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台灣蘭陽科技大學生活創意系客座教授,曾任富士康企業集團中國區產品事業處主管,( 華碩集團)力碩電子有限公司 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