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宽松≠股市向上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货币政策,银行,A股
  • 发布时间:2011-11-29 09:50
  最近A股流行着一种预期,市场普遍希望货币政策出现微调或定向宽松,由此为市场带来反弹的动力。按照这种逻辑衍生下去的路径是,政策放松的预期会带来市场恢复性的人气,从而为年底吃饭行情拉开序幕。

  然而,这种逻辑的最大问题在于,任何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即使货币政策出现了适度的放松和调节,亦不意味着股市能够获得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因为本轮行情调整的根本原因,实质不在于货币政策的松紧,不在于资金供给的缺乏,而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资本的转移、民间高利率借贷的泛滥和资本市场诚信的缺失。进一步说,即使货币政策放松,但这些新增的货币和信贷亦不会投入到股市,银行或民间资金更多的是流向房地产市场、另类投资市场。

  利率二元结构的出现,使得国进民退的局面更为严重,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了倒退,而税负的加重对中小企业的压力在逐步增大,产业资本开始流向房地产市场、高利贷市场。在货币政策缩紧的状况下,在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银行资金开始紧张,于是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银行开始有选择性的放贷,中小企业资金链出现紧张。

  与此同时,民间借贷利率以明显高于官方利率的方式大幅上升,并逐步成为市场的普遍现象。原因在于,对于银行和某些大型企业而言,由于对资金的掌控和调拨更有话语权,更多的资金被相关利益者从银行按照官方利率借出,然后以市场利率贷给了民间机构,从中赚取更多的利差,于是中小企业从银行正规渠道想获得资金就更困难了。

  一方面,高利贷市场使得资本所有者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受人民币升值、税负及人工等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的经营更为困难,于是,更多的民营资金被迫投到高利贷、股权基金、信托及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市场当中,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加剧。

  因此,现阶段即使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者放松信贷也未必能够解决民间高利贷盛行的困局。解决办法关键看两点:一是,要想使民营资本重新回到实体经济当中,必须要降低企业的税负和成本上升压力,当然,一些企业由于经济转型的压力使然,亦存在破产或淘汰的风险,对一些国家产业政策不支持和产能过剩的行业的确需要做调整,必然会有部分企业被调整出局;二是加快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解决利率二元结构的问题,避免让某些阶层继续享受利差的寻租收益。只有让民间利率与官方利率之间尽快接轨或彻底实现市场化的利率定,才能避免高利贷市场的恶化和资本寻租的泛滥。

  因此,对A股市场而言,期望政策转向或放松其实都是心存侥幸的一种想法,无法获得实质性的突破。而A股要想获得新的动力,必须来自于科技产业的突破和生产率的变革。如果总供给方面没有大的突破,想单方面依靠需求的改善并不能解决经济的实质性困难,更无法拯救A股于水火之中。

  所谓总供给的突破,是指在制度、技术、资本与劳动力等方面有新的跨越。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但边际效应已经递减,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出现退化和倒退的势头,这更值得国家领导层的重视,因此,本次增值税的改革或是启动制度红利的一个新的起点,但要想使经济获得新的增长点,未来仍有很大的空间。

  人力和资本的优势有可能逐步丧失。人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而利率二元结构、民间资金链的紧张以及新股发行泡沫是中国资本规模优势无法有效扩大的主要原因。

  从全要素的角度衍生出来的是,技术变革将是中国未来在全球获得竞争力的重要关键因素,现在值得担忧的是,中国上市企业普遍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更多的企业家或合伙人希望通过上市获得套现的机会,这不仅会毁坏整个资本市场的公信力,亦会导致整个国家难以建立以产业治国为根本的理念。

  当然,有人会说,你这些都是从国家长期发展角度来阐述的,关短期A股什么事。然而,笔者的逻辑是,当下A股已经逐步演变成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如果中国经济不成长发展,那么,股市就会堕落为无人问津的赌场。

  胡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