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热议
- 来源:新体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生观,体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04 15:23
窗外是初冬的劲风和扑面的寒意,窗内却是一片温暖而和谐的气氛。 11月17日,一个普通的周日,2013年《新体育》读者座谈会给宁静的北京莲花会馆带来一派热烈,也为历史悠久的《新体育》带来一种春天般的新意。
经历了63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经历了近两年的转制改刊,《新体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如此,处在日新月异的形势下,面对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挑战,特别是面对新的一年,《新体育》该如何办出特色,甚至如何安身立命,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新体育》传媒公司真诚邀请了9位热心读者代表,听取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汲取他们的智慧与经验。
这9位读者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北京101中学的体育特级教师丁玉山, 从事体育类社会公益活动的高松婴,凤凰网体育记者刘璐莎,北京体育大学传媒系教师庞明慧;还有来自OSPORTS 全体育图片社的刘佳,来自某公关公司的李欣。其中年纪最大者是国家体育总局原训练局党委书记刘文雄先生,最小者是北京理工大学安全工程系大三女生任杰同学,而最远的来者则是湖南平江县检察院的工作人员谷毅博女士。
所有与会者如同老朋友一样,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有深情的回忆,有中肯的评价,有热情的建议,也有针锋相对的争论……在此,我们仅选择其中的一小部分刊登出来,以飨更多的读者朋友,同时也希望大家把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各种方式告诉我们。
《新体育》编辑部
“看着《新体育》成长”
丁玉山:我是看着《新体育》成长,看着《新体育》走向体育道路的。上世纪70年代刚上学那会儿,《新体育》刊登了赵淑华投手榴弹投了80多米的报道,让我非常仰慕,最终影响我走上体育道路。多年来,更是《新体育》不断丰富了我的专业化成长之路,让我由一名师大体育专业的普通毕业生成长为北京市为数不多的体育特级教师。我平时给学生讲述的体育道理,来自于《新体育》的诸多论述。杂志。从那时开始,前后有10年的时间,我一直是《新体育》的读者。我觉得它不仅传达着一种体育精神,还在我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要知道,除了亲人、朋友,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陪伴你10年的成长。所以,非常感谢《新体育》对我的帮助。
特别庆幸,在我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时期,在我的同学都在看《还珠格格》的时候,我在看亚特兰大奥运会、冬奥会等。《新因此我对刊物有一种特别的情怀、情感。借助一句话来表述我对《新体育》的深厚情感:“历史将记住创造者,虚度光阴永不留。”
高松婴: 我真正接触《新体育》,实际上是参军以后。1980年高考后,我到了军校。当时军校除了《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外,就没有别的报纸,所以我们这一批学生兵一进军校就提出要订《新体育》等。
当时是30个人能轮到一本杂志,大家互相传阅。因为我是订阅的发起人,就负责到邮局去领杂志,所以我往往是班里《新体育》的第一个读者。这种习惯在军校延续了三年,接着又延续到部队。在部队的18年,我也读了18年的《新体育》。
谷毅博:如果在青少年时就接触《新体育》,可能对人生观产生一个很大的影响。对我来说就是如此。我是从1998年初中开始看《新体育》的,是姑姑把《新体育》作为我考上初中的礼物送给我。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真是觉得这是中国最好的综合性的体育体育》杂志传递的那些运动员的经历深刻影响着我的人生。如果说《感动中国》是中国人的精神史诗,那中国体育的历史和运动员的经历就是激励我成长的精神史诗。从《新体育》一篇篇人物报道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任杰:初读《新体育》是初二时,我一直觉得《新体育》可以给我的人生带来很多激情。我关注比赛的结果和进程,也想更多地了解背后的故事,父亲就给我推荐了《新体育》这本综合类的杂志。2007年5月的杂志聚焦了萨格勒布世乒赛的王励勤,还有体操小花的故事,无论是内容选材和编辑写作风格我都很喜欢。从2007年起我一直订阅了3年时间,一些以前不了解的项目也走进我的生活。对《新体育》最深的了解是其第700期特刊时,我了解到她有更深远的历史。
《新体育》不仅让我更喜欢体育,而且让我开始了一些体育创作,写了很多体育评论。这都源于我看到的一些中国体育历史的纪录片以及《新体育》一些专题栏目,更多的是从《新体育》获取的信息。我将这些评论汇编成册,寄给了北京奥组委和《新体育》杂志编辑部,获得了全体编辑人员的签名,并由此入选了“百位北京奥运有缘人”。对我来说,这都是特别美好的回忆。
杂志的定位要找准
高松婴:《新体育》的优点在于可以接触到很多项目,不像其他专项杂志那样单一。整体来说,现在对体育运动的传播方式很多,不限于《新体育》这种纸媒,我觉得这是对《新体育》最大的影响。
刘文雄:对《新体育》的社会性定位,它在整个社会宣传和意识形态中有什么样的定位,应该怎么结合现实需要,要有一个定论。除去社会意义和国家要求之外,也包括发行对象。比如,现在中国的老年人马上就两亿了,他们也有阅读需要。
高松婴:体教结合是个伪概念,没有体育的教育是缺陷教育。杂志定位要在教育,体育教育不像运动赛事、运动新闻有那么强的时效性。教育是终身化的,运动是实现手段。庞明慧:一本杂志要引领社会话题,营造社会影响力。杂志卖的是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媒体广告。要做出内容差异,现在缺乏一个特别清晰鲜明的、与众不同的定位,包括读者体育迷,很难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新体育》今年做了全运会的报道,这是其他杂志没有的与众不同之处。但我理解的与众不同应该是受众感兴趣的事件,比如孙杨事件,可以有不同解读,不同观点。
《新体育》很长时间是国家体委的机关刊物,现在走向市场了,但是还要发扬传统。丁玉山:体育是人类实现健康的有效途径,其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引领社会潮流,鼓励成功的勇气,这些对青少年绝对有影响。因此,对青少年读者群体一定要给予关注。应该偏重哪些内容?
庞明慧:以前我是《新体育》的拥趸,但现在感觉《新体育》不如前些年。前些年获得信息的渠道太单一,而现在信息渠道太多样,如果不能给读者更多收获的话,可能就会吸引力不足。
报道内容可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话题,包括观点,这应该是《新体育》可以考虑的未来的一个方向。做意见领袖,打造影响力,是杂志未来的出路。引导体育的话题,包括中国的体育政策,原来更多的追求竞技体育,现在应怎么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等。
谷毅博 :我希望《新体育》未来增加一些对运动员经历的故事性报道,特别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像我一样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接触到《新体育》所传播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思想,从而对其一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另外,我理解从杂志发行和受欢迎程度上考虑,要报道林丹、孙杨这些明星,但在这些报道之外,是不是可以报道一些并不是太有名,却有故事、有经历的运动员,用他们的故事来影响读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另外,可以在形式上再有一些创意,比如做以运动员头像为主背景的限量版纪念册,打造一些专属的纪念品等。
刘璐莎:我对《新体育》杂志最关注的是一些实地采访的人物,再就是评论、专栏。《新体育》好像一直在保持体育杂志的传统,其实也可以借鉴其他的综合性杂志。比如《人物》杂志,每期都会选出一个有影响力的封面人物,来提升杂志的知名度。时效性应考虑,但更多地应考虑影响力。
任杰:对于一个中学生,最吸引他们的是人物的经历和故事。我觉得2006到2007年的杂志更好看,每期人物专题大概有七八篇左右。我最喜欢的一个栏目就是《我的路》,它邀请很多运动员写自己的故事,包括运动生涯和退役之后的生活,以及一系列心态的变化和成长。央视在奥运时候有两个栏目《人到奥运年》和《对手》,都可以加入到《新体育》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篇幅和板块,都可以吸引人。采访对象不应局限于现役运动员,也可以包括退役运动员、教练员、队医,以及一些记者、解说员、评论员等。
我还喜欢的一个栏目叫《追忆》,采访一些体育界的老前辈,如穆祥雄和荣高棠等,还有体育收藏、老故事、老情结等内容。《新体育》以综合性报道为主,特别朴实真诚。刘佳 :我比较关注“健身和跑步”这两类内容。除了《跑者世界》之外,没有其他杂志在做。《新体育》做了,但没有很深入的东西。跑步运动现在越来越流行,读者想看训练知识、专业补给知识,杂志应做一些入门级介绍。包括其他项目,比如篮球,大家苦于没有专业的东西来指导,应尽可能去关注。
此外,图片需加强。杂志的吸引力首先体现在封面,是否能不拘形式,不限于明星,民间的体育达人也可以。一张图片能把一篇稿子的内容基本表达清楚。
我喜欢看平时看不到的非赛场类的内容,更关注运动员比赛之外的生活,比如科比训练和生活中的图片等。
“开天光,接地气,得人心”
刘文雄:重要评论要有质量。要选取有社会意义的点评,重大事件的点评要有味道。评论也要有引导性,宏观上属于社会积极向上的内容。对有争议性,需要讨论的话题要慎重选择。封面的选择要积极向上,能形成正面关注点。
要认真研究奥林匹克宪章,其第二条提到奥林匹克一是生活哲学,二是生活方式。高松婴:要注意报道的广度、深度等问题。记者要会选材,挖掘体育社会的各种问题。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中大多是讲荣誉收获,而几乎没有过去奥运赛后对于启蒙教练的报道。应该多谈谈谁引领运动员成为奥运冠军的。足球基金会、网球基金会等问题,也都可以深入挖掘,杂志应该充分发挥影响力,影响到个人。
运动是生活的东西,刊物可以更关注生活,寻找切合点,让人感到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力求开天光,接地气,得人心。刘璐莎:随着互联网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杂志出去采访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现在大部分靠整合历史资料和约稿,但所约的记者会首先把精华奉献给本家媒体。人物报道一定要自己采访,记者要多出去采访,离现场不够近的话,就不会有很多鲜活的资料,采访之外应该还有评论。
刘文雄:杂志的队伍建设是头等大事。重要的是杂志编辑人员的素质,政治敏感性和业务敏锐性够不够。
刊物的发展要多元化
庞明慧:在商业化时代,《新体育》杂志面临的一些问题不光是自身的。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新媒体出现,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多变化。因为现在上网方便,信息来源更丰富。新媒体出现后,杂志面临纸媒数字化的发展问题,《新体育》在新媒体方面的作为不是太突出,我感觉需要在这方面加强。
高松婴:杂志发展要注意存量和增量的问题。综合类体育杂志生存不易,可通过焦点活动告诉大家“我还在”,用新的活动吸引你的读者增量。
谷毅博 :2008年后,我不再看《新体育》,其实并不完全是新媒体对杂志的影响。因为我觉得新媒体传递的是一种速食类内容,我个人更在意写人物经历的东西,这也是传统纸媒才会做到的。新媒体对我这种更喜欢人物经历、故事的人影响不是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新体育》的发行存在一些问题,最开始我通过邮局订阅杂志,上大学和工作后,订阅不是很方便,我就去报刊亭购买《新体育》,可这也很困难。
李欣:杂志要与企业联动,做活动要做得深入化,深入到活动中,分阶段一直持续下去,从活动中得到利润。从发行角度来讲,一个杂志有怎样的价值、定位,抓住读者的兴趣和爱好,都是我们应考虑的问题。和有些杂志相比,《新体育》的图片不够震撼。有的杂志每期会有一些漫画、明星卡片赠送等,我们可以考虑借鉴。
高松婴:刊物一定要开辟和加强电子版。
责编 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