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援大时代
- 来源:新体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超,外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04 16:10
2013年中超联赛收官,各队最终的排名也基本上与外援水平发挥相近,中超外援当道的局面已经完全形成。
凭借埃尔克森6场比赛的7个进球,广州恒大在亚冠决赛上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冠军。埃尔克森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是中超还是亚冠,他都是超过比赛水平一个档次以上的外援。现在在亚冠赛场,一提起中超球队,日韩足球圈就将眼光放在了中超的投入上,而投入的重点就是外援。依靠超级外援的发挥,中超球队已经将日韩完全压制。
2013年中超联赛收官,各队最终的排名也基本上与外援水平发挥相近。广州恒大、山东鲁能、北京国安、贵州人和,分别依靠孔卡、埃尔克森、洛维、卡努特、米西莫维奇锁定前四名。而降级的武汉卓尔和青岛中能在总结教训时,都把外援不力当成重点,本特利、布鲁诺等人虽然也有不错的发挥,但是比起前四名列举的这些外援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中超外援档次升级
可以说,在现今的中超联赛上,您手里如果没有两三个在欧洲或南美顶级联赛打出名堂的外援,根本不好意思和别的对手打招呼。
在2010年以前,上海申花的里亚斯科斯、北京国安的马季奇应该算是中超攻防两端最高档次的外援。前者游走拉美多个联赛,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后者常年在欧洲三流联赛里混迹,但是在中超赛场表现出的统治力却为人惊叹。
当时,球迷一再感叹的是上海申花和天津泰达的眼光,能够找来这么好用的外援。可以说,当年中超球队找外援还处在一个“淘换”的阶段,需要慧眼,还需要点运气。现如今,形势已经大变,恒大首先通过巨额投资放弃了“淘换”外援的方法,直接用钱砸在那些已经成名的欧美球星身上。从欧冠上偶露峥嵘的克莱奥到巴甲统治者孔卡,再到德甲冠军主力巴里奥斯和巴西国脚埃尔克森,恒大砸钱的声音越来越响,外援的名头也越来越大,最终的结果也告诉世人——没有花钱的不是。
在“淘换”外援的年代,不少中超球队都有过花大钱办小事儿的例子,高价水货外援比比皆是。恒大的砸钱理念通行以后,中超中水货外援确实大为减少,毕竟巴西国脚踢中国联赛基本不可能出现“水货”情况,就好像花大钱买进的赤兔马,不可能比驴跑得慢。
“一分钱一分货”的至理名言让中超外援档次从里亚斯科斯、大马丁内斯这种哥伦比亚、洪都拉斯边缘国脚升级到了埃尔克森、洛维这种巴西边缘国脚的水平。与此相应,就连各队亚洲外援的水平也都水涨船高,从过去的格里菲斯三兄弟那种日韩澳边缘国脚的水准,上升到了金英权、伊斯梅洛夫、麦克格文这种日韩澳主力球员水平。
雄起!中超的复苏
外援质量提高首先带来的好处就是把球迷吸引回了赛场。像卡努特、凯塔、米西莫维奇这样的外援,中国球迷过去只能在凌晨的西甲、德甲转播中才能看到,而现在他们就出现在球迷的眼前。
这些超级外援在欧美顶级联赛中本就游刃有余,到了中超赛场上踢起球来,更是闲庭信步。卡努特在工体翩翩起舞,展现着大师级的功力,孔卡像个球场的精灵,随时戏耍着对方后卫……外援们的精彩表现让中超赛场的回春异常给力。
数据显示,中超联赛的上座率逐年提升。2010年中超的上座率场均还不足1.5万人,从2011年的1.76万人开始,到2013年已经上升到了场均1.85万人。其中,北京国安的工人体育场和广州恒大的天河体育场号称金牌球市,平均上座率都在4万人以上。
大牌外援提升了中超联赛的水平,这一点毋庸赘述,中超的比赛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以这些高水平外援为核心的球队整体实力也上升了一个台阶,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亚冠赛场上。今年广州恒大、北京国安都凭借超级外援,在亚冠上取得了突破,中超史无前例地有两支球队出现在淘汰赛。广州恒大更是一举拿到亚冠联赛冠军,山东鲁能也因为有了洛维这样的外援而对明年的亚冠充满期待。
国脚沦为边角料
大牌外援确实让中超比赛的节奏变快,增强了球队在亚冠联赛的竞争力,也让更多球迷回到球场看球。但是对于中国球员而言,他们在球场上的作用却越发边缘化。
前两个赛季,杨旭是中国本土前锋第一人,每个赛季都有双位数的进球。但是,今年转会到山东鲁能后,杨旭只能在板凳上度日,因为在主力中锋位置上,他的竞争对手是巴西国脚洛维。以中国足球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来说,杨旭恐怕永远也达不到洛维的水平,所以并不是土炮不去努力竞争,而实在是与外援的能力相差太大。今年年初,韩鹏曾经凭借自己的能力将外援尼库莱挤到替补席,但是巴西国脚洛维绝非罗马尼亚国脚尼库莱可比。
在当今的中超赛场上,中锋、后腰、中后卫、前腰这四个位置基本上都被外援把持,个别球队甚至是双外援中锋、双外援后腰或者双外援中卫。换句话说,外援已经成为中超球队的大脑、心脏、脊椎,而中国球员无论有多强的实力,都只能在边后卫、边前卫、边锋位置上寻求发展。最典型的莫过于广州恒大,尽管恒大网罗了赵旭日、黄博文、郑智、秦升等中国最好的后腰球员,但是其后腰位置仍然是球队最大的短板,以至于里皮经常使用三后腰配置来帮助增加这条中轴的实力。
以恒大的建队方针来看,超级外援孔卡、埃尔克森、穆里奇是球队节奏变化的掌控者、进攻的发起者和进球的终结者,几乎所有重要的角色都由外援扮演。韩国国脚金英权也是球队防线上的定海神针,这让恒大帐下的那批中国足坛最好球员习惯了去扮演“路人甲”的角色。
在中国队主场同印尼的比赛中,傅博派出了7名恒大国脚,希望借助恒大夺得亚冠联赛冠军的余威,一鼓作气战胜印尼。但是,比赛中最有威胁的三次机会全部由非恒大球员策划完成:武磊的进球来自于孙可的扯动和刘建业的传中;武磊的单刀球来自于张稀哲的精妙长传;刘健头球击中门柱来自于张稀哲的任意球。恒大国脚们继续扮演着他们在俱乐部的角色——距离球场最近的观众,这正应了赛前队长郑智所说“赢球不能光靠恒大球员”的论调。
比赛中的恒大球员不可谓不努力,但是纵观全场比赛,黄博文除了防守犯规,鲜能出现在镜头中,赵旭日碌碌无为,郜林屡次打乱中国队反击的节奏,荣昊更是直接将球传到本方禁区中的印尼球员脚下。这也难怪,在恒大的比赛中,中国球员难有拿球组织进攻的时候,也捞不到几脚射门机会,在俱乐部当惯了胳膊腿儿,在国家队根本无法担当大脑、心脏和脊椎的重任。
在外援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中国球员对球队战术的帮助越来越弱。年轻一代在后腰和中卫位置都找不到几个可堪大用的人才,中锋位置更是几乎无米下锅。
4+1的错误
从使用外援这一点来说,日韩球队就比中超球队平衡很多。一方面,日韩球队的外援质量远远比不上中超球队;另一方面,日韩本土球员的实力又比绝大多数中国球员强。外援与本土球员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加上日韩都信奉整体打法,所以不会出现外援成主角,本土球员边角料的情况。即便是比较依靠外援的首尔FC,埃斯库德罗和安迪尔森的位置也并不稳固,只能和尹日禄、金执佑等球员轮换出场。
中超球队过分依靠外援,当然跟中国球员水平与外援差距过大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超的外援报名和使用政策。
亚冠赛场上实行3+1的外援政策,也就是允许引进3名非亚足联会员协会外援和1名亚足联会员协会外援。但中超却是4+1的政策,允许同时上场3+1,比亚足联的规定多了一个非亚外援名额,同时,中超联赛禁止在门将位置使用外援。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亚足联的规定,在每场比赛上场的11名先发和3名替补球员中,外援比率为4/14(约为28%),而在中超联赛中,外援与本土球员登场的比率为5/13(约为38%)。算下来,这10%的比率更加压缩了本土球员的空间。
如果一支球队的中轴线可以被确定为中锋、前腰、后腰、中卫和门将5个位置的话,中超限制使用外籍门将,可以使外援占据中轴线剩下的4个位置,而替补的那个外援往往也是中轴线上的位置,这让本土球员甚至连替补出现在中轴线的几个位置都变得很难。于是,本土球员成为边角料就变成了必然。
除此之外,4+1外援政策还造成一名非亚洲外援不得不坐在替补席上,这大大浪费了球队的资金。以恒大为例,转会费高达850万欧元、年薪达670万欧元的巴里奥斯不得不为埃尔克森打替补,这种情况简直可以说是暴殄天物,最终的结果也是巴里奥斯与恒大闹翻,逃离中国。
部分人认为,4+1外援政策和3+1外援上场的规则可以促进外援之间的竞争,比如北京国安的格隆就是在听到俱乐部要引进相同位置的外援乌塔卡后突然爆发的。但实际情况却是基本上没有外援同意坐板凳。格隆和乌塔卡的良性竞争更多的是因为国安另一个前场外援卡努特年迈多伤,格隆和乌塔卡都能获得不少首发机会。
之所以要用这种规则去形成外援之间的竞争,根本原因还是中超外援和本土球员水平差距太大。埃尔克森的主力位置,郜林根本无法撼动,唯一能够对埃尔克森形成威胁的只有巴里奥斯这个档次的球员。但在首尔FC,埃斯库德罗的主力位置时刻都受到尹日禄、高尧韩的威胁。
当前情况下,想既保证外援对中超联赛水平和球队实力的刺激作用,又能给中国本土球员留出一定上场机会,避免全部沦为边角料,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外援报名和使用政策,与亚足联的3+1名额挂钩。这样,中国球员才有更多的机会在球队中轴线位置上登场亮相,哪怕仅仅是替补出场。至于外援是否会因为缺乏同档次队友的竞争而懈怠,那只能说俱乐部要选择那些职业素养高的外援。事实上,也只有那些职业素养高的外援,才能够帮助球队和中国球员成长。
文 张子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