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卫解读中国马拉松
- 来源:新体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马拉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05 08:33
马拉松运动在中国出现井喷式增长,其背后的支撑力有哪些?“城市名片”包含了哪些内容?中国金牌赛事与国际知名马拉松还有多大差距?“尿红墙”该如何防范?运动猝死为何无法杜绝?
近年来,马拉松运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这项挑战人类极限的运动被很多城市打造成名片,借用媒体向市民分发。人们接过名片的同时,却很难读懂其背后的含义。比如马拉松运动在中国出现井喷式增长,其背后的支撑力有哪些?“城市名片”包含了哪些内容?中国金牌赛事与国际知名马拉松还有多大差距?“尿红墙”该如何防范?运动猝死为何无法避免?
在中国马拉松运动蓬勃发展之际,我们请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来解读中国马拉松。
今年中国大陆一共举行了31场马拉松比赛,再加上百公里挑战赛、12小时超长耐力赛等,比赛达到36场,有时甚至一周双赛。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马拉松赛事的“井喷”?
王大卫:首先一定是有钱,有闲。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健身意识提升了,大环境发展到这个阶段了,才可能迎来马拉松赛事的增长。欧美马拉松发展的历史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上世纪80年代,美国也迎来了马拉松赛事的快速增长期,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和那时的美国是非常相似的。
第二,在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当中,跑(走)步人群所占比重最大。大约有六成的健身人群选择跑(走)步,这在中国是非常庞大的数字,有这样的群众基础,才奠定了马拉松赛事的增长。
第三,它对赞助商也很有吸引力。因为赛事在全城开展,有时还有电视直播,宣传效果是非常理想的。同时,这又是一种公益赛事,赞助商从社会责任,从品牌美誉度考虑,都很愿意参与进来。
这几点共同作用,促进了马拉松在中国的发展。
如今,很多马拉松赛事被打造成“城市名片”,您认为办赛城市有何诉求?
王大卫:马拉松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把体育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都包括了进来。在更高的层面,它还包含了旅游经济,全国甚至外国选手参赛,对城市的旅游是一种拉动和促进。再到更高的层次,它可以引领一种健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通过马拉松比赛,可以展示这个城市的朝气、激情和品味。同时,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凝聚力,赋予城市一种新的内涵。很多现代化城市,像伦敦、纽约、柏林等都有马拉松,这是一种国际语言,便于城市间的交流。
无论从政府角度还是市民角度来讲,他们都有打造“城市名片”的期望。关于城市的特色,外地人也希望有所了解。此外,它还有公益性,北京马拉松赛就有十多个公益组织参与其中。对媒体来说,比赛中的优秀运动员可以报道,明星的参与、公益活动、家庭跑、老人跑、青少年跑,甚至还有残疾人马拉松,都是报道的素材。可以说,马拉松是一个于各个方面都有利的产品。所以,办过马拉松的城市在想怎么继续办好,没举办过的城市也很想尝试。
作为官方机构,田径协会是如何提升马拉松在中国影响力的?
王大卫:中国田径协会组织开展了马拉松城市的交流,其中包括厦门办的马拉松城市市长论坛等。这样的过程就是在传播马拉松文化,马拉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
2014年中国会有多少场马拉松?
王大卫:这几年城市马拉松赛事在慢慢增加,隔几年就有几个城市加进来,明年赛事肯定要比今年多。目前正在申报和统计,增长是肯定的,但还没有完整的数据。
现在的跑步运动已经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跑步的赛事越来越多,不一定非要跑马拉松。
我们观察到,跑步赛事的举办区域和主体还会有变化。有的赛事可能是某个俱乐部或企业发起。比如纽崔莱、万科等都组织过跑步活动。一些运动品牌,像耐克、阿迪达斯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跑步活动。还有一些山地跑、越野跑、百公里跑,跑步赛事上到百公里,下到5公里,都是我们下一步要推广的。
2013年中国有7项马拉松成为金牌赛事,您觉得中国的金牌马拉松和国际上的知名赛事有何差距?
王大卫:国际田联有一个赛事评级标准,就是金银铜牌赛事,只要愿意进入这样的评级系统,达到要求和标准,就会得到认可。中国田协前几年也做过这样的评级,从我们自身的评级系统来看,发现了一些问题。中国文化追求金牌,争第一,我们发现大家都争金牌赛事,对银牌和铜牌兴趣不大。正常来讲,一个体系里一定会有很多铜牌赛事,然后过度到银牌和金牌。但国内很多赛事银牌和铜牌都不申请,直接申请金牌赛事,这是个问题。
从大方向上来讲,我们也要打造中国的精品赛事,对其中好的赛事,要向国际田联推介,北京、上海、厦门这三个全程马拉松赛事,扬州半程马拉松已经是国际田联的金牌赛事了。其他的赛事和国外著名赛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与人家的办赛历史和当地锻炼人群的基础有很大关系。国外马拉松的3万5万参与者全部是跑全程的,如果它是半程马拉松赛,这个数字就是全部跑半程的。中国的马拉松还在发展,能够完成全程或者半程的人不像国外那么多。所以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名称叫马拉松,但里面会设很多项目,半程、10公里、5公里全裹在一块儿,然后得出个参赛人数,其中跑全程的还是有限的。跟国外比,我们的群众基础还是不够的。
健身人群为何偏爱马拉松,或者说跑步这项运动?
王大卫:跑步毕竟是最简单的运动,人人都会。它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相对来讲是易于开展的运动。它不需要对手,不需要太多的金钱投入,一双鞋一套运动服就可以跑了。在公园里、马路边都可以跑,相对简单、经济,还时尚。你看总统在跑,高管在跑,白领在跑,学生在跑,普通人也在跑。
除了简单、经济、时尚外,它还有一个优点——有效。跑步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上下肢、心肺功能都会得到锻炼,对身体的全面健康很有帮助,还可以消除多余脂肪。一项运动有这么多好处,人们当然会偏爱它。
我国的跑步群体在快速壮大,多项马拉松比赛出现选手报不上名的现象,上海马拉松赛居然有选手连夜排队报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大卫:毕竟赛事的容量是有限的,道路资源和聚集地会有它的安全标准。赛事服务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接纳报名者。北京马拉松的起点天安门广场容量不能超过3万人,厦门马拉松好一些,能容纳6-8万人,有些城市的马拉松只能容纳1万多人。不是说参与的人越多赛事举办越成功,这要根据赛事品质和实际参与人群的质量来衡量。报不上名的情况在国际知名马拉松赛事中都存在,像波士顿马拉松报名就是采取抽签制的。
北京马拉松出现了“尿红墙”现象,引起了很大争议。这种不文明的现象该如何杜绝?
王大卫:主办方一定要找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尿红墙”有它的客观因素,世界上很多马拉松都存在着这个问题。几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上厕所一定是个问题。比如柏林马拉松,男的女的都跑到起点旁边的树丛里去方便,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
当然,组织者应该加强引导。大家来的时候多喝了点水。我们要告诉大家,每隔5公里就有水站,能保障供应。另外就是提醒大家厕所有限需排队,尽量排空再进场。宣传引导一定要加强,我们之前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再有,据说“尿红墙”是个传统,很多人会专门去尿一下,这样就很麻烦。如果是这样,主办方在这里设置了厕所,这群人又可能跑到另一个地方去小便,目前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又没有处罚措施。这几个方面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能先把需要做的都做好,把厕所安置足,把宣传引导做到位,提倡清洁马拉松,文明马拉松。
马拉松毕竟属极限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中国田协对赛事主办方保障参赛选手的安全方面有哪些要求?
王大卫:保障参赛者的生命安全,这是马拉松组织者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对各地马拉松赛事组织者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对这个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看。马拉松赛事无论国外国内,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无论跑全程还是半程,甚至10公里5公里,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选手,都出现过猝死。现在,导致运动猝死的原因还在研究之中,有很多机理无法解释。2009年,一名学生参加北京马拉松猝死,前一年他跑完了全程,他还在其它一些大学生赛事中得到了前几名的成绩。他有运动习惯,成绩也不错,却猝死了。我们请教了很多专家,但目前还找不出杜绝猝死的办法。我们只能提醒哪些人群不适合参赛,哪些人群需要注意,对自己的身体要有把握,参赛前要体检。国际赛事也会事前把跑步的风险和危害告知,告知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哪些情况有可能会引发这种危险。谨慎评估,声明自愿参赛,这都是世界通行的作法。告知义务要做好。另外,参赛前还要提醒怎么跑,跑的过程中量力而行,出现问题怎么办。第三个就是急救,各种赛事都配备救护车、急救人员和志愿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救护车尽快赶到,把这样的措施都准备好。最后,就是要有保险,一旦不幸发生,要有赔付机构善后。
我们有何具体的急救措施?
王大卫:举办马拉松赛事,医疗卫生部门一定要参与。一般来讲,马拉松赛事每隔5公里至少有一个急救站,还有移动救护车巡视。北京马拉松每100米就有一名志愿者,他们都经过北京市卫生局的专门培训,拿到了急救资格证书。他们只要一发现状况就报告并做处理,医护人员赶到以后再进行专业的急救。作为组委会,要尽力做好保障,但即便是这样,猝死也是很难控制的。
中国有拉萨和大理两地的半程马拉松赛,这种高海拔地区适合开展马拉松运动吗?
王大卫:拉萨马拉松搞了几年都是不错的。参赛者以本地人为主,外地人过去,是需要适应的。高原对于本地人的影响不大,云南人在大理跑肯定觉得很正常,平原上去的人估计成绩会有所下降。
目前,中国马拉松的训练机构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王大卫:有一些俱乐部和自发组织带领着群众在进行训练。奥森公园就有很多俱乐部在组织跑步。虽然跑步是一项简单的运动,但也需要科学指导。田协也在探讨,跑者是不是需要有指导员指导——如何正确安排准备活动、补充营养及赛后放松,这些都是要逐步加强的。包括中国田协下一步还要成立马拉松委员会,田径管理中心专门有马拉松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来加强自身建设和组织管理。
文 陶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