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科技產品 引爆消費新熱點?
- 来源:台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可穿戴設備,Google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4 12:56
巨頭戰爭已打響
隨著4G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大陸可穿戴市場也將迎來爆發性增長。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可穿戴領域的開發深度還不夠,產業鏈中廠商的轉換成本低,還沒有建立起一個成型的生態系統。但這一將要崛起的領域,已經吸引了國際巨頭們的新一輪「圈地運動」。
2014年2月,HTC董事長王雪紅在巴塞羅那接受採訪時表示,將在今年耶誕節時正式推出可穿戴式產品,搶攻智慧型行動裝置新市場。3月25日,三大IT界巨頭Intel、Google和Facebook同時宣佈了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投資。4月15日上午9點,Google眼鏡啟動限時促銷,面向美國成人發售Google眼鏡,售價1,500美元(約合人民幣9,300元),而且僅售一天,每筆訂單包括免費的墨鏡片或者鏡框。這標誌著Google正在加速推進「眼鏡探索者」(Glass Explorers)專案,該專案使開發者們能夠提前體驗這款可穿戴科技產品。
國際巨頭們動作頻頻的背後,意味著在可穿戴設備的潛水競爭已經浮向水面,市場搶奪戰已經打響。
然而迄今,在市面上,可穿戴設備還並未形成氣候,消費者對已出現的可穿戴電子產品一陣新鮮後,並未表現出強烈的購買欲望,似乎觀望、等待和期待更實用的可穿戴產品的情緒更明顯。不知何時,IT們能創造出下一個「喬布斯神話」,引爆新的消費熱點?
市場戰打響
「可穿戴」分流
大陸最先接觸的「可穿戴設備」或是2006年蘋果公司推出的帶有Nike+功能的iPod。在還沒有iPhone的年代,iPod就是最時尚的移動設備了。
從最初的台式電腦到筆記本電腦,再到各種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對這些產品來說,人的手腳、眼耳等感覺器官就是它們爭奪的入口,越接近效果越好。可穿戴設備正是在這一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類電子產品。
可穿戴設備大量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還是在2010年前後。這並不是因為產品大量投放,而是長期跟蹤互聯網領域的人發現,Google從2010年11月開始,陸續為其智能眼鏡申請專利,從底層的硬體結構、功耗安全到上層的人機交互、設備協同,再到外觀設計,均進行了專利佈局。
Nike繼iPod一路高歌猛進後,在2010年開發出Nike+Running,並與twitter和Facebook綁定,將跑步運動作為社交方式,但這個創意到了中國大陸卻撞了南牆。
同為競爭對手的阿迪達斯也推出智能手錶,除用內置GPS追蹤用戶活動外,還能利用感測器來監測心率,以了解運動強度,並通過螢幕上顯示的資訊或震動來提供運動指導,也可以通過藍牙耳機發出提示訊息。
醫療保健是可穿戴設備另一個進化的方向,智能手環類產品對於血壓、脈搏的監測已經很容易實現。2014年1月15日,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九安醫療子公司iHealth推出了動態血壓監測儀、無線動態心電圖監測器與可穿戴脈搏血氧儀,吸引了美國人的關注。九安醫療從2010年開始在測血壓、測血糖、測血氧、測體重、測運動記錄這五大門類中開發了將近十款可穿戴產品。
有反向聲音出來,這些產品是否真的都需要做成手環或者手錶?Swatch公司CEO Nick Hayek對此嗤之以鼻:「在我個人看來,我不認為這會是下一個革新。消費者喜歡佩戴精美的手錶,並根據不同的場合更換不同的款式,這樣的話智能手錶就太貴了,而且螢幕太大很難看。」
這樣看來,還是Google走在了前頭。Google眼鏡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可穿戴娛樂設備,市場潛力也很大。當然,在Google後面,Vuzix、Oculus等公司也在加速追趕。
大陸市場仍冷清
「可穿戴」需要黑馬
和熱熱鬧鬧的世界潮流相比,可穿戴設備在中國大陸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顯得有點冷清。不過,當3月採訪兩會的記者第一次戴起Google眼鏡的時候,雖然誰都知道這只是個擺設根本連不上網路,大家依然會投去豔羨的目光,從這裡還是能看出可穿戴設備在中國大陸的龐大潛力,只是需要一匹黑馬來刺激市場動能。
對大陸消費者來說,智能隱形眼鏡、智能膠囊等太過新潮的可穿戴設備普及性不強,但是智能手錶、智能手腕、智能眼鏡等產品或將會在近期形成消費熱點。主因目前消費者普遍關注自身健康狀態,運動會成為生活方式。越來越多人將關注專業的運動裝備,包括Basis Scince、蘋果的腕式步程器及Nike+FuelBand,這種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專業地給出測量值的設備或將會更讓人青睞與期待。
據瑞信集團預測,目前全球可穿戴市場規模約為30億~50億美元,未來兩到三年有望成長為300億~50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未來3~5年終端複合增速將不低於50%。如此大市場,各個企業怎能放過?關鍵之道CEO張慶表示,先引領一種生活方式,未來在市場爆發時一定會是最先投入的企業,獲益最大。
4月2日,英特爾高層有史以來到得最齊地聚首深圳,舉辦IDF(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表現出了對深圳產業鏈格外的熱情。英特爾CEO科再奇現場展示了英特爾改進後的可穿戴晶片Edison,目前正按計畫投入生產,預計2014年下半年將會有相關可穿戴產品問世。顯而易見,這個往日的PC晶片巨頭,寄希望通過「深圳速度」來挽回其曾經錯失的移動市場。
圈地相搏
贏利模式卻迷霧重重
隨著4G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大陸可穿戴市場也將迎來爆發性增長。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可穿戴領域的開發深度還不夠,產業鏈中廠商的轉換成本低,還沒有建立起一個成型的生態系統,但這一將要崛起的領域,已經吸引了巨頭們的新一輪「圈地運動」。
「雖然大家都對可穿戴市場的熱情很大,但是很可惜,整個生態系統還沒有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iSuppli高級分析師顧文軍一語道破其中隱憂,提早佈局的巨頭們,也還難言勝利。「如果從定位、技術、推廣和商業模式四個方面看,大部分只停留在前兩個步驟,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贏利方式是最大的問題。」
「在調研企業時發現,對於可穿戴式設備,大家雖然參與其中,但是都很苦惱該怎麼做,都在等待巨頭的腳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陳鳴波說,產業繼續發展需要有成功的產品帶來一些借鑒,就跟當年iPhone催熱智能手機產業一樣,大家有個明確的方向。
事實上,可穿戴行業的進入門檻很低,這也造成了市場的短暫泡沫。一位廠商直言:「只需一個晶片就能發明一個設備,而一個晶片的成本可能只要人民幣10元左右,正因為這樣,很多團隊開發和推出產品的週期非常短,甚至不到一年就匆匆上馬。」
因此,同質化和功能不創新也成為這個行業的桎梏,要麼都做手環手錶眼鏡,要麼就是醫療設備和運動監測,產品形態太單一。如果沒有新的突破,可穿戴式設備就等同於一個智能手機的附屬品,難以形成用戶黏性。
可穿戴式設備雖然進入門檻低,但對綜合能力要求很高。艾媒諮詢CEO張毅認為,需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技術能力的企業,才能整合來自各領域的業務內容,很多公司還處於摸索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巨頭的戰略佈局要收穫勝利的果實,依舊困難重重。
文|陳薜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