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上市 政府補貼都去哪兒了?
- 来源:台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政府補貼,環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4 12:58
行業傾斜 青睞有加
大陸政府補貼名目繁多,上市公司有上市公司的補貼;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產業、高科技產業等都有相關的補貼政策。補貼政策的本意是好的,鼓勵相關產業的發展。但對於企業來說,面對免費的蛋糕,很多企業學壞了,整天鑽營政策,想辦法申請政府補貼,這反而拖累了企業創新的腳步。
2014年4月10日,大陸1556家A股上市公司發佈了2013年年報,其中獲得政府補貼的有1377家,總金額超過770億(人民幣,下同)。而在2012年,94%的上市公司將政府補貼收入囊中,累計金額約為1070億,這也意味著獲得補助的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分得4217.6萬元。讓我們來看看誰是這場盛宴的最大贏家?
十大補貼王分走三分之一「補貼蛋糕」
中國石油已經連續三年位居十大補貼王的榜首,補助從2009年的11億元,到2013年的103.47億元,增長了8倍。
根據上市公司2013年年報披露,中國石油、東方航空、中國石化、中興通訊、TCL集團分別以103.47億、23.7億、23.68億、23.06億、22億位居政府補貼榜前五名。其中,中國石油和TCL集團已經連續4年穩居政府補貼榜的前10名。
虧損公司的及時雨
當然,能分得「免費蛋糕」的不僅僅是上市公司,比亞迪憑藉著新能源汽車的桂冠,已經連續多年享受政府的補貼。這對於其岌岌可危的經營業績,政府補貼已經成了比亞迪的及時雨。
2013年,比亞迪實現淨利潤5.53億元,同比增長579.63%,如果剔除政府補助6.77億,比亞迪還是虧損的,這也被外界指責為業績「虛胖」。而在2012年,即便獲得政府補助5.5億,比亞迪依舊沒有扭轉虧損4.84億的慘劇。
梳理比亞迪歷年年報發現,大紅包主要來自地方政府:2007年至2013年間,比亞迪先後收到長沙市政府8.7億的汽車產業發展資金、深圳市政府汽車整車與汽車零部件的研究開發活動補貼8.65億以及陝西省財政廳和資訊化產業廳2.5億元的「新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技術開發」專案補助。
作為比亞迪的大本營,深圳市更是推出一系列的電動汽車刺激計畫:從2009年到2015年,深圳市政府每年拿出5億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配套資金,比亞迪也將從中獲益。
新興產業的補貼生意
大陸的財政補貼主要是以調整產業結構為導向,投向扶持中小企業、節能環保產業和高科技創新的產業,涉及包括國家重大專項配套資金、國家產業振興預算內的專項補貼等。
就補貼申請的難易程度而言,高新技術、電子資訊、生物醫藥、軟體、新能源等行業比較容易申請。如果所屬行業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無異於敲開了政府補貼的大門。光伏和LED企業因此成為近年來最容易獲得政府補貼的兩類公司,許多民營公司正是憑藉這一優勢拿到補貼。
比如,自2009年大陸啟動「金太陽工程」以來,中央財政從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中,特殊安排部分資金支持大陸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併網光伏發電專案原則上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
這種補貼方式屬於「事前補貼」,即專案投資方在專案開建之前拿到補貼。據媒體報導,「金太陽工程」的門檻很低,只要能拿到電網和屋頂路條就可以去申報,成功後就能拿到一大筆補貼資金。該工程於2013年結束,累計補貼金額約100億元。2013年6月,國家審計署發現,多家公司及單位通過編造虛假申報材料等方式取得該補貼,套取中央財政累計資金達2.6億元。
與光伏產業之前的風光一樣,同樣作為新興產業的LED光電產業正在迎來爆發期,而且,LED的補貼門類,相比光伏更讓人眼花繚亂。
2009年,國家發改委出台《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發展意見》。同時,節能環保產業被定為「十二五」規劃的七大新興產業之一。
翻看LED行業的上市公司公告可以發現,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及基礎軟體產品科技重大專項、立項課題中央財政資金、重點產業發展資金、863計畫、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專項引導資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課題經費、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均出現了LED企業的身影。
這些LED光電公司在各地快速擴張。因為在當地投資建廠,不僅能拿到豐厚的設備補貼,還能以子公司的名義繼續申請科技補貼。以德豪潤達為例,2010年至2012年間,全資子公司蕪湖德豪潤達、揚州德豪、大連德豪、蚌埠德豪分別獲得「科技三項」等補貼4.18億、2574.6萬、7660萬和7580萬。
非高新技術企業也能拿補貼
對於既沒有高新技術企業的背景,也沒有跟戰略性新興產業沾上邊的企業而言,走上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的道路,不失為賺取政府補貼的好方法。節能環保類的補貼一般披露較為含糊,沒有針對具體專案。
根據現行補貼標準,對節能技術改造、重大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的專案,按照投資總額給予8%~15%的補貼;節能財政獎勵資金上,對比改造後形成的節能量,按每噸標準煤給予240元~300元補助,實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專案,按照每噸標準煤給予300元的補助。
重慶鋼鐵2012年12月曾獲得一筆5億元的補貼,用於環保搬遷增加的環保費用性支出;華淩股份、上海電力,也因綜合環保治理和關停小機組和工業重點節能專案節能減排,獲得2億元和2.9億元的補貼。
環保殼成為ST救命稻草
在虧損公司的保殼戰役中,節能環保類的補貼也在關鍵時刻幫了大忙。*ST南化(600301),在2011和2012年已經連年虧損2.1億元和2.8元億。2013年11月29日,公司發佈公告:根據南寧市人民政府工作會議討論決定,予以公司2.9億元經營性財政補貼,全部計入當期損益。這筆救命錢,使得該公司免於摘牌。
這並不是第一次救命了。2008年和2009年,該公司也曾出現嚴重虧損。2010年11月23日,南寧市政府給予公司財政補貼款3.3億元,使得公司當年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勉強轉正為1200萬元。當時這筆財政補貼的理由是:因廣西和南寧市公眾活動、節能減排等因素影響,造成停產限產,給予經營性財政補貼。
補貼制度存漏洞騙補行為氾濫
2013年6月,審計署對大陸部分企業違規獲取政府補貼情況進行通告,其中很多企業存在騙取產能淘汰補貼的行為。
通告中,涉及違規獲得中央財政淘汰落後產能獎勵資金的企業多達126家,占到總違規企業數量的36.2%。其中,重慶鋼鐵採取虛假淘汰的方式,騙取財政淘汰落後產能獎勵資金765萬元。
北大經濟學教授張維迎在博鼇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上表示,「中國制定很多產業政策,給很多補貼,使很多企業學壞了,他就整天想辦法申請政府補貼,並不真正的創新。這樣的補貼,恰恰加速了企業被淘汰的進程,適得其反。」
文|史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