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辛:让学生离不开、躲不掉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丁辛,纺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8 14:38
作为东华大学的老教授,丁辛今年整整60岁了。在东华大学,像他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师已经不多,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他辛勤耕耘了30余年。在丁辛看来,能够获得2013年度纺织之光教师奖这个荣誉“算不上多大成就”,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但他还是风趣地说:“能获奖也是件蛮合算的事。”还在学生时代的丁辛就表现得“相当优秀”。
1982 年,他作为优秀毕业生被东华大学派往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纺织织造,学成回国后,他一直在东华大学从事纺织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30 多年来,丁辛始终坚持在一线教学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多数时间是与学生打交道。”
了解学生
丁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谈起教学生涯最大的感受,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个人想法多,年轻人关注的事和老师往往不同,要赢得学生的信任就要多与年轻人互动,否则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很难管,而在丁辛看来,这需要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当下的学生自我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并没有对成才所花费的代价有心理准备,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年轻人听到的都是如何成功的事例,但没有理解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丁辛也发现,有时在课堂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玩手机,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不爱听课,而对于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却花费大价钱去学习?在社会上,企业也在抱怨毕业生不好用,似乎学校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丁辛为此做了很多探索,他认为学校有教学问题,社会也存在用人误区,而改变这一切最重要的是如何从自身做出改变。为此,针对中国学生英语交流大多存在困难的实际情况,丁辛为本科生开了一门双语课,目的是让学生既学了外语又学了专业,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双语教学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丁辛的尝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这样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学会了英语运用的能力。学了多年的外语,却不会交流,这样“只差一口气”的难题在丁辛的学生中成为了过去。
授人以渔
丁辛从教生涯与别人不同的是对学生不同群体的细致分析,找到症结对症下药。研究生的学习目的性比较强,对未来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工作岗位的选择往往让他们很纠结。对此,丁辛总是教导他们:“千万不要浪费在学校里的时间,要针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在学校这个平台上得到锻炼。”他还注意到男生往往问题较多,因为他们面临今后支撑工作和家庭的重任,心理压力相应就比较大,但不做好心理准备就会出现偏差。一位男生就因为没有强大的心理准备,变得抑郁起来,胆小怕事不敢承担责任,碰到困难就退缩,最后连正常的学业也无法坚持下去。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重新开始学习,全家人不放心又来学校了解情况,通过与丁辛交流后,他们高兴地表示:“把孩子交给这个老师,我们放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丁辛在教学中所秉承的理念。很多学生毕业后还会与他联系交流,肯定在学校所受的能力培养,感觉收获很大。“这让我很开心。”丁辛认为,以前的教学以传播知识为主,现在互联网发达,知识性的内容自己都可以查到,教师应该重点传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在课上不再重复知识性内容,而是讲解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丁辛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部分同学不理解,还有部分同学“愿者上钩”。为此,他在自己的微博中对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虽然没有生你养你,但确实为你点点滴滴的进步感到高兴,我是你躲不开、又离不掉的老师。”丁辛和学生之间就是靠这样的纽带紧紧系在一起,他深知未来社会竞争的激烈,他总希望学生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多增长一些本领,以便在社会上能有个更高的起点,“为他们的成长感到高兴。”
培养人不敢有怠慢之心
TAweekly:您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纺织教育,这种责任感是从哪里来的?
丁辛:我们这一批人有个特点,一是做事认真,二是有契约精神,答应的事就要做好。认真就是要有规范,学校里培养认真精神很重要,认真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我的学生就要接受这样的教育。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我拿了工资就要干好,人要有契约精神。
TAweekly:您为什么对学生要求那么严格?
丁辛:学生说我像个刺猬,又想过来取暖,又不能靠得很近。我总在想,学校是个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因为今后在社会上犯了错误成本会很大,为了避免今后损失更大,那就要在学校里严格要求,我希望学生们成长得更快一点。
TAweekly: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吗?
丁辛:做工作就该这样,也谈不上满意。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时代在变化,还要时时刻刻不断学习。教学不是就事论事,培养人并没有那么简单。任何时候都不敢有怠慢之心,和年轻人打交道,他们总有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每一届学生都有变化,我要跟着他们一起变化。学生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我就要认真负责。
TAweekly:您这么大年纪,还奋战在科研教学一线,总是那么乐观,有没有过无奈的时候?
丁辛:越是有这种情绪越要积极面对,如果态度消极,看什么都是黑暗的,积极面对就会发现机会。无奈,说明我们能力没有达到期望值,或许是方法不对,或许要改变点什么。我信奉一句话“make a difference”,我们为了改变做了点什么。有个调查显示,积极的人说话总是充满激情,谈下一步准备做什么,消极的人说话总是抱怨。态度决定思路和状态。我反复和学生讲:“要积极面对人生,方法总比困难多。”
TAweekly:您也到了快退休的年龄,还要做哪些事?
丁辛:除了教学,我还花了很多精力从事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研究,都是一些前沿的课题。现在还负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工作,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标准的制定等教学管理工作,对培养标准、知识能力给出界定,这都是要抓紧做的。但我不会放松对学生的培养。
本刊记者_郝杰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