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制“中国梦”大美“新中装”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梦,服装,纺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8 15:16
2014年APEC会议“新中装”的台前幕后
11月10日,当2014年APEC会议中外领导人亮相水立方时,他们身着的服装就注定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沉稳的色彩、柔和的线条、细节上的独到用心,“新中装”的含蓄与典雅契合着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的印象而又与时代相呼应,赢得了中外领导人以及国人的一致好评。而这背后,有着中国服装人一年多的辛勤汗水、灵感结晶以及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
为了一种情怀
从接手项目到11月10日各国领导人着“新中装”亮相,北京服装学院作为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单位奋斗了一年多。这一年里,北服团队不仅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同时见证了中国设计师的情怀。
那是2013年10月16日。北京服装学院的工作人员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从这一天起,他们就进入了APEC时间。一场全国总动员的服装设计“马拉松”就此开幕。
2014年APEC会议北京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成为筹备办成员,而北京服装学院作为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单位,担负起了全国服装企业、相关院校以及设计师的稿件征集,并全程组织了样衣生产制作、各级意见反馈、量体以及成衣生产和配送工作。
风风火火开始筹备
筹备工作开始就有着风风火火的气息,为了将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征集工作铺展开来,从2013年11月起,北京服装学院就在市筹备办的领导下,面向全国开始了征集,发布征集信息无数,其中得到的反馈信息就有上千条,并由北服工作人员一一电话核实。用北服人自己的话来说,真是不肯放过一个。
最终于2013年12月确定了初期名单,共有71家企业、18所高校以及259位设计师参与投稿,并定于2014年春节后交稿。筹备工作至此踏入正轨。
大家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想,当看到如此多的稿件之时,所有的工作人员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同时浓浓的感动萦绕于心间。“这是一件没有实际利润可言的活动,当看到垒满整个工作室的画稿时,我感到的是大家的爱国情怀。”参与此次组织工作的北服创新园总经理王琪回忆起当时情景,颇为感慨。
与此同时,将数量庞大的稿件归档也算是北服人艰辛工作的一个缩影。“一份稿件往往包含十余张设计稿,还有以院校名义发过来的稿件中,更是集合了数位老师的系列设计,其数量之庞大,真是叹为观止。”将其一一对应编号、归类,成为了春节后北服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
与此同时,2014年1月21日,来自行业、协会、院校的12位重量级专家接受了筹备办的聘任,组成了专家评审团,并达成了九点共识,在服装的款式、用料、纹样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设计师们的情怀
第一次稿件评审会于3月8日开始,在面对上千份、近万张设计稿时,专家评审团的意见竟是出奇的一致,没有太多的犹豫与争论,原本定为初审、复审、终审三步走、耗时三天的评审工作,竟然在一天内圆满完成。最终圈定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优秀参评方案60份。
为了不让专家们的意见成为一通冷冰冰的电话指示,北服工作人员从3月开始,带上了评委的意见走遍大江南北,去了所有能去的企业,拿着稿件娓娓道来,耗时将近两个月。
如所有的大赛一样,样衣展示、陈述答辩环节于4月23~25日在北京举行。不同于大赛的展示环节,这次答辩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深触动。60份参评方案所属的企业、院校及设计师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参评样衣。“之前我们预想着,如果能有小几百件样衣参评,我们就已经很知足了,但当看到远远超越预期数字的样衣挂满展厅时,我们才真正又一次感到了大家的真情。”王琪说。
进行答辩的不再是学生,而是各分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有知名企业的设计总监、有“金顶奖”的获得者、有曾经在大赛中坐在评委席上给别人打分的行业专家。“当他们放下身段站在你的面前,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普通话,努力讲解自己的设计和用料,并希望工作人员能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表述时,我感到的是一种情怀,是国家之于每个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北服创新园市场总监刘园园回忆说,“当时有一家企业老板曾对我说,他认为能不能进入候选名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11月10日国家领导人进入APEC会场时所穿的服装是美的,这就足够了,这就是他的最终目标。”
一次没有任何金钱回报的设计征集活动,所有人都是自掏腰包制作样衣、往返北京,为的也只有这一个目的,至此我们知道这是一次有“情怀”的活动。
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
5月4日,北服开放了土城空间将近700平方米的面积,作为所有样衣的展示空间,将所有接收到的服装一一整烫、陈列、拍照、归档成册,以迎接随之而来为期三个月、不下十数次的专家评审和各级领导的审定与筛选。
直至6月中旬,26家优秀样衣参评单位的名单基本敲定。随后这26家单位及设计师再次来到北京,接受了结果通报和意见征集。通过民主意见征集和专家评审及领导意见,26家参评单位进一步浓缩成13个参评单位组成的攻关团队,虽然每位设计师都各有性格,但当设计和制作任务最终落到他们肩上时,每个人都表示能完全服从组织安排,一股温馨、强大、具有综合设计制作能力和应急能力的攻坚力量就此聚集而成。除设计师外,还有一家企业为领导人生产配饰,两家面料生产企业成为所有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的面料供应者。
6月下旬第一次服装深化开始,北京市和中央领导站在国家层面,对服装提出了注重仪式感、庄重感,符合多边外交政策等诸多宝贵意见。并定于十天后进行修改后的样衣审核。
“当听到十天的时间期限后,我们当时就紧张了起来。除去送样衣到北京、拍照做册子、上交筹备办的时间外,留给设计师们制作服装的时间只有三天。
“于是我们当天就拿着领导的修改意见,直接飞去了设计师的公司。而当我们将事件的紧迫性告诉设计师时,他们二话不说,当场就叫来了库管开始敲定面料。”刘园园说,最终所有的服装都按时完成上交。
“新中装”就此起步
经过7月26日和8月24日的第二、第三次深化筛选,以及9月15日的最终拍板,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终于有了定论。而北服作为组织者却再次提起了一口气,因为从成衣制作、给各国领导人量体改衣到送装、试装服务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按照男领导人服装1款4式5种颜色,女领导人服装1款2种颜色,女配偶服装4款4种颜色,我们制作了手册送到各国使馆以供选择。”刘园园说,其实针对每位领导人他们都制作了基本码和加大码两种尺寸的成衣以备不时之需。“而有些领导人的尺寸我们是根据影像和人体工程学演算出来的。最终只有约25%的服装被返回来做调整,而且绝大多数是对袖子、下摆的微调,很少出现肥瘦、长短的大幅度更改,这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地方。”
“11月10日晚,当看到第一位走下迎宾车的领导人身着我们设计的‘新中装’时,整个指挥中心都欢腾起来了。一年多的辛苦最终没有白费。”北服工作人员说,随后的两天“新中装”不仅得到了中外领导人的良好反馈,而且还得到了“八个好”的评价,即组织好、设计好、制作好、包装好、保密好、服务好、宣传好和发展好。参与“新中装”设计的不少北服人员说:“最终这个发展好,也是领导对我们未来工作的期望,希望我们不止于APEC会议的‘新中装’设计,更要在后期将‘新中装’系列款式更多、更详细地推广出去,衍生出常服款、礼服款和市民款之类,推动中国传统服制的建设。在重要场合我们不应该只有西装一种选择,要通过这次‘新中装’的设计提升国家的文化自信。”北京服装学院与中关村共建的“北京服装学院服饰时尚产业创新园”,作为聚集了优质产业资源的专业平台,预计将会在组织动员行业和企业力量、引领中式服装的市场推广,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建立当代中式服装理论体系上,扮演重要角色。
传统的承接与延续
访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
TAweekly:2014 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被命名为“新中装”,其中的“新”表现在哪里?
刘元风:并没有与“新中装”对应的“旧中装”,这个新主要表现在创新上。一方面是款式创新,立领、对襟、一粒明盘扣和连肩袖等元素从前并没有同时出现在一件古代服装上,但它们也都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元素。在款式设计上,我们同时参考了中西方的版型,所以呈现出来的服装,既有中国元素又不会过分符号化。比如古代的连肩袖腋下会有很多褶,而运用了西方的剪裁技术后这一缺点被攻克了。
另一方面是颜色新,别看都是常见的颜色,但这些紫、靛蓝和黑棕等颜色,用的都是经过我们反复研究科学配比出来的新染剂。
还有就是面料新,比如所有男领导人服装用的都是宋锦,但不同于以往的宋锦,这是我们通过将丝、毛以及化纤混纺开发出来的“新宋锦”,它不仅保留了宋锦原有的精美纹样和质感,同时更加挺括易于保养。最后,“新中装”代表的是对中国新服制文化的一种探索,“新中装”并不止于这一系列服装,在未来它或将引领中国传统服装的创新研究。
TAweekly:通过这次为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设计服装,您有何感悟和收获?
刘元风:以往我们设计服装,甚至是2008年为奥运会设计服装时,都是站在为设计而设计、为美观而设计的角度。这次为各国领导人设计服装,对于我们整个团队而言都是一次考验,通过北京市及中央领导人的意见指导,我们的设计意识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意识的层面,可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实践机会。
TAweekly:为期一年多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工作,应该不止于APEC会议的一次亮相,对于未来的传统服饰推广您有何计划?
刘元风:是的,我们其实已经开始着手后续的延伸工作。我们希望能够成立一个中国传统服装研发及产业推广中心,这个想法在这次领导人服装设计工作中就已经产生了。APEC会议是很好的契机,将全国有志于推广中国传统服装的企业以及设计师都集中在了一起,未来这个研发推广中心将以这些力量为基础,将以往仅止于书面的传统服饰学科研究落地。
我们将把中心作为一个项目报备北京市,以传统节日为节点进行推广,因势利导,最终建立我们自己的、带有传统元素的中国服装制度。
本刊记者_董笑妍 刘嘉 刘妍 李英 孟庆杰 黄天玉 王赛 陈金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