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服装品牌总量很多,也许是因为太多了,消费者能叫得出名字的反而很少。
作为服装行业的从业者,我们也许能对很多本土的一二三线品牌如数家珍,然而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提到“买衣服”的第一反应却仍然是Zara和优衣库。
市场集群专刊一直在做关于中国服装产业集群、服装专业市场中的中小品牌方面的报道,国内的各大行业协会、专业机构、业内媒体等,每年都会不断地提名和表彰很多在这一年中表现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品牌。然而,过了几年之后我们回想起那个在某一年忽然名声大噪的牌子,却不知道它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中国的消费市场太庞大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涵盖面太广了,很多外国商人在进军中国的时候,都曾说过,中国市场很有意思,你不能用某一个单一的层面来概括中国的消费者,中国市场如同全世界各国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你既能找到全世界最穷奢极侈的消费者,也能找到最低廉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购买力。这片看似任何一个品牌都可以生存的土壤,给品牌商带来了源源不绝的希望,和一次次沉痛的打击。
中国每年消失的品牌很多,但是新生的品牌更多,两者相抵之后,品牌数量仍然逐年攀升,但是品牌的平均寿命却很低。或者说,很多品牌的寿命很长,但是内涵匮乏,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高龄的幼稚品牌。品牌的寿命完全没有体现在其内涵和外延上,那么他的这么多年努力,换来的只是维持生计,而非品牌培育。
很多服装代理商在代理过程中与品牌商矛盾不断,他们最初看中某个新品牌的特色和亮点,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就消失殆尽,一个个新锐品牌逐渐在市场的竞争中变得常规而平庸,一旦平庸,便走不远。
代理商经常谈到,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们希望能够选择一个有潜力有未来的品牌,一起走很多年,步伐慢一点不要紧,重要的是每一步都要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前进。然而事实上品牌商却一次次让他们感到失望,理念模糊、看不到未来。他们只好抛弃品牌,重新挑选。代理商并不是投机者,这个过程对于他们来说,同样煎熬。
新品牌的诞生如同近年来最火的选秀节目,观众们不难发现,选秀选手表现最好的时期,就是比赛阶段,比赛过程中每个选手都各具特色,拼劲十足,每一场比赛都能看到明显的进步。然而,比赛结束之后,当“选手”变成了“歌手”,正式跟其他歌手进入同一个市场的时候,他们的特色消失了,进步幅度也跟着消失了。
当今服装行业每年都涌现出很多新品牌,他们初生牛犊,自信满满,希望能在服装行业大展拳脚,关于品牌持久性的话题也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更深入的探究。对于这些成长中的品牌来说,成长周期长一点并不可怕,走得慢一点,走得稳一点,才能走得更远一些。
本刊记者-吕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