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卓越工程人才脱颖而出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卓越工程,纺织,服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8 14:41
苏州大学探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始于2010年,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自2011年起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其“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得了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结合行业发展的实际,开创性地建立了一套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其“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得了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根据就业趋向选择课程
三年前,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成为少数“卓越计划”的院校之一,在纺织类院校开展“卓越计划”还是个新事物,各个院校都在探索阶段,卓越工程师到底怎么做?应该建立怎样的标准?这一系列问题摆在苏州大学面前。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组织纺织院校对纺织类卓越人才培养标准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一个指导性意见。苏州大学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按照行业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对行业需求充分调研、听取企业界技术和管理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建立了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和其他院校相比,我们更注重校企课程群的建设。”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副院长潘志娟介绍说,苏大在专业课中建立了7门理论教学课程和2门实践教学课程为校企共建课程。苏大打破常规,没有按照一般的套路选择学位课,而是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趋向遴选校企共建课程。苏州地区纺织企业对营销、检测等专业有很大需求,纺织市场营销、纺织品检验、纺织服装贸易等三门选修课被纳入了“卓越计划”的共建课程。纺织工程专业并没有涉及针织方向,但市场对针织人才需求若渴,针织学、机织工艺学等课程也成为“卓越计划”的必修课程。
精心规划遴选企业实习基地
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相融合,是苏大“卓越计划”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最后一年学生要在企业完成实习和毕业论文,相比以往的本科教学,“卓越计划”对实践环节的要求有了很大提高。苏州大学更是在卓越班的前三年就安排增加2~4星期的实习,为最后一年去企业打基础。
然而,去企业也存在现实的问题,学生在企业车间呆一年能否呆得住?学生的安全是否有保障?去企业带来的管理问题如何解决?面对这些问题,苏州大学从遴选实习基地入手,既不能远离学校,也要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可能。结合学生就业现状和行业实际,苏州大学建立多类型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形成校内外“双导师”指导体系。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全过程。
潘志娟和她的团队在系统分析近5年学生就业去向的基础上,确定了“卓越计划”中的企业实习与企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工作主要在苏州市区的三类单位开展:纺织产品设计开发类、纺织品检验检测类、纺织服装贸易类。“这样做到了专业对口,又便于管理,学生愿意去,企业也欢迎。”
企业双师型导师受欢迎
企业双师型导师的聘任也是确保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苏州大学为卓越班的每门课程配备了一名双师型导师,这名导师来自企业,在企业是高级工程师,在学校就是讲师。
企业双师型教师和校内教师组成课程小组,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及承担教学任务,使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学生到企业后,导师负责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企业导师还会定期在校内举行讲座,除了卓越班的学生外,普通班的学生也都积极参加,这样的讲座接地气,没有高大上的说教,讲座后还能引发导师和学生们的交流,“效果非常的好。”
抓实践重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三年,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的学生获得全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奖1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得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09~2011级纺织专业的学生中有70%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2009级纺织专业学生开展了“编织世界,创意无限”活动,专用编织装置制作、纱线材料、编织方法等各方面都由学生自由创作,效果非常突出。2009级、2010级纺织专业学生多批次赴苏艺刺绣坊、吴江鼎盛丝绸公司等单位工作一线现场,学习苏绣针法技术、宋锦结构与加工技术,进一步创作设计并织制产品。
潘志娟指导的苏州大学“政学者”纺织工程2009级学生赵楚楚因为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于2012年暑假赴台湾清华大学交流,并先后获得江苏省创新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银奖,还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
首届卓越班的同学们就要走向企业参加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了,老师们对他们给予了厚望。
快问快答
TAweekly:卓越班的学生如何选拔?
潘志娟:卓越意味着优秀,我们的原则是少而精,因此我们从2011级60多名学生中选拔了21人组成了卓越班,确保整体素质。
TAweekly:企业双师型导师的讲座为什么受欢迎?
潘志娟:我们学校也经常请国内外高端专家来做讲座,但发现每次讲座完,没有人提问题,没有互动。而企业双师型导师来自生产一线,他们所讲的正是学生们需要了解的,每次讲完,学生们都会提出不少问题,场面非常热烈。
TAweekly:首届卓越班的同学们就要走进企业了,去的都是哪些企业?
潘志娟:根据学生的就业趋向,我们此次选择了技术监督局纤维检验所、吴江鼎盛丝绸公司,以及进出口企业等。学生去哪个企业也采取双向选择,先由学生自己填报志愿,再经过企业面试,通过后才能获得去企业的资格。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习,既能让学生得到锻炼,又为企业引进人才创造机会。
本刊记者_郝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