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术落地 为转型助力

  2014中国纺织学术年会聚焦“跨界融合 智能纺织”

  中国纺织学术年会自2011年举办首届以来,为全国的纺织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高端学术交流、高层次创新人才表彰、优秀科技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为推进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深度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10月底举行的2014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深度探讨了科技创新的目标和价值。

  提及“纺织学术”,“聚酯”、“絮凝材料”、“机械强度”之类的专业词汇就会如“天书”般浮现在记者脑海里。然而,“天书”中却隐藏着关于纺织产业乃至企业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10月底举行的2014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产业发展方向方面,深度探讨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对“学术年会”的评价:学术年会为全国的纺织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高端学术交流、高层次创新人才表彰、优秀科技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为推进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深度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新常态科技服务发展

  此次年会,从国家、行业以及学术多层次的交流中都释放出了这样的信息: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必须围绕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生活需要等现实社会性发展需求为根本。充分体现了“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而这句原本被人们认为很空的话,事实上正在被行业深刻贯彻执行中。学术界更加明白,科技只有落地才有价值;企业界则从中找到了创新的根本和目标。

  创新要与产业发展背景相融合。王天凯在年会发言中指出:当前,纺织行业将进入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人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增速放缓并非经济周期下行原因,而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性转变。“新常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更有增长动力转变、经济结构的再平衡等问题,意味着变革和创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他还表示,“新常态”下行业企业要关注随着全球经济中心的转移所带来的新消费群体和新消费市场;深刻了解未来消费市场、消费需求以及消费方式的变化;认识到随着世界工业发展变革新趋势的明朗,纺织产业在制造模式,生产组织形式,营销模式等方面会发生重要改变。实现纺织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互动,以及跨界高度融合,实现包容发展,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沈爱民在对纺织产业的学术交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对于纺织学术交流提出了建议:学术交流要建立有利于孕育科技创新思想产生的良好学术心态,杜绝有学术缺交流,有交流缺置疑的状况。其次,应大力倡导跨学科、跨地域的研讨。再者,学术交流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相结合。学术交流应该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本,以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为本,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政、产、学、研、用之间的合作。此外,要大力倡导学术成果与为科技政策服务相结合,围绕政府的宏观决策、政策法规配套、行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思路等重大政策性问题深入研讨,促进学术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孙瑞哲则对中国纺织产业的“新常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表示,行业人要对中国纺织产业的未来发展抱有信心,且在比较优势变弱的情况下,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他主张建立规模和效益并举的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不能忽略中国已有的规模优势,要从劳动生产率提升方面寻求解决之道。此外,还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依靠环保生产方式、品牌化发展模式以及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当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棉花问题、劳动成本问题、环保问题、贸易环境问题等,则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创新实现突破和解决,包括棉花种植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节能减排生产方式的建立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从中国纺织工业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综合阐述了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纺织行业的科技攻关方向和重点。此次年会,多位行业领导、专家以及政府相关人员的发言,均体现出了以需求谋创新的思想。

  做学问踏实科技创新

  鼓励学术研究,培养科技人才,是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的宗旨。

  很多学术研究者对此都心有感慨,并表示,这样的表彰极大鼓舞了科研人员钻研学术谋求创新的信心。

  天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肖长发是本年度的学术大奖得主,站在领奖台上的他,无论外形还是言语,都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光芒无限,他很朴实。采访中,针对荣誉,他谈得很少,唯独谈起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才会变得神采飞扬。二十余年,他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纤维材料以及中空纤维膜技术的研究工作,其大量研究成果,对于国家在污水资源化和环保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肖长发看来,一个有价值的技术诞生,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支撑,包括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准确的研究方向选择、良好的跨学科协作、好的对接企业、优秀的团队以及良好的研究氛围和环境。

  对于学术带头人程隆棣的采访,着实涤荡了记者们的心灵。他说:“作为东华人,就要把纺织学好。作为纺织人,也不要将目标放在成为‘全才’上。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要为谁服务。”作为东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教书育人和科研都是他的工作范畴,且在这两方面也均有自己的思考。在教育工作中,他主张个性张扬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热爱自己选择的纺织产业;在科研领域里,他反对照搬别国模式,认为中国纺织产业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思路,应该是与任何其他国家不同的。因此,在相应的技术研究上,也不应该套用其他国家的理念,而荒废了我们自己已有的专长。他坚信: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是赶超国外先进水平的核心动力。创新决不能停留在口号,那将让中国纺织产业丧失真正的竞争力。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毛志平主要从事节能减排印染技术研究,他的一些研发成果已经很好地服务于很多印染企业的节能减排上。对于学术研究,他深深体会到:没有十年八年的投入,不会出现好的成果,而短平快的技术创新,则更多依靠企业完成。此外,他还表示,一个技术成果的合作企业选择也非常重要,会直接关系到这个技术成果能否快速、有效实现产业化推广。

  陈莉则是此次学术带头人中唯一的一个女性获奖者,作为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她的研究则依托学校的特色优势项目进行智能高分子膜的研究。据陈莉介绍,该项研究已经完成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与企业合作进行持续的产业化推广实践。在她的学术研究感悟中,有对所学、所用灵活融合思路,有对智能膜技术的深度思考与探索,更有对持续相关技术研究的热情。

  事实上,每一次学术带头人都有着很相似的特征,他们大都不善言辞,唯独能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滔滔不绝地表达。这些特质让人们看到了踏实做研究应有的状态。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中国纺织学术研究才得以不断出新。

  重实践技术塑造优势

  若说学术研究成果是学术年会的光芒,那么源于企业一线的技术创新可算是学术年会的翅膀了。此次学术年会首次区分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奖项。此举,让很多企业一线技术工作者都有了被重视的感觉,觉得这给了企业技术人员一个名至实归的荣誉。

  获奖人之一,杭州万事利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廷方主要从事丝绸新材料、功能性纺织品、生态染整技术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据了解,他主持参与过的科研项目有17项,并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5项,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谈及学术和技术,马廷方认为,一个是基础研究,一个是实践真知,两者有互补。学术研究给了行业发展方向,也会为企业的生产带来创新性的变革;而技术,源于企业实践,能够滋养很多学术的完善,并需要依靠学术去进行研究和标准化的传播。“技术如同我们的中药方,是摸索出来的经验,是通过准确的记录和传播才得以流传下来。”当然,作为一个企业人,他深知一个企业,需要的是极具实际效用的学术成果,完全做理论研究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不现实的,在“快时尚”的氛围下,产品的生产、流转周期都容不得过久的“等待”。

  身处丝绸行业的万事利集团,当前正在着力于企业的品牌化发展,从国际并购到文化创新产品的开发,无不在为企业的品牌化发展而努力。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企业需要从材料到加工方式以及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为品牌注入更多价值。如何解决丝绸本身的弊端?如何用更好加工装备、印花装备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如何彰显稀缺原料的价值?这些都要仰仗于技术。“技术与品牌的关联度很大,没有好的技术,难成就产品的品质,品牌也就无从说起。技术是动力。”马廷方说。

  江苏阳光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曹秀明,已经是连续四年参加学术年会。在曹秀明心目中,今年首次将学术、技术带头人分开来,是对技术概念的更好体现。作为中国毛纺面料龙头企业的产品技术负责人,曹秀明觉得“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需要依靠技术,来做出市场需要,且物有所值的产品。“我们获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可喷淋西服,就是典型的技术创新的代表,充分发挥了技术的价值。”从1996年以一个普通工作者进入江苏阳光,到今天的技术管理者,曹秀明感觉自身的发展也同这些技术创新关系密切。“产品创新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产学研用的结合,要听市场声音,整合一些新技术,工艺、原料来实现。”曹秀明说。对于“技术带头人”的荣誉,他说,是鞭策鼓励,更是责任。

  为期3天的学术年会,一直处于学术、技术交流的氛围中,在学者间、企业间、产需间,形成了多个纬度的深度交流,作为行业的学术盛会,它正为产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挖掘机会、探寻方向,并鼓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向前。

  本刊记者_袁春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