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克《水仙图》赏析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水仙,元人,风度
  • 发布时间:2015-01-14 16:31

  在四川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水仙图》卷,纸本墨笔,在纵32.5cm、横535.5cm的画面上用双勾轮廓、墨笔渲染的手法绘有水仙五十余株,花蕊二百余朵,花叶繁简得宜,疏密有致,花蕊或安然盛开,或含苞待放,花叶组合,穿插映带,阴阳向背,低昂顾盼,层次分明,一片清雅绝俗、盎然生意。卷尾署“魏克”两字,卷后还有明清之际的大鉴藏家董其昌(1555—1636)和高士奇(1645—1704)题跋,董跋为:

  陶隐居云:“不作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画家至草花神理,易尽而寄情物外者,展卷无非赏心。

  完赤藏此,固当想见元人风雅处。董其昌。

  高跋为:

  魏和叔《水仙卷》,大有元人风度,又得董华亭跋,尤足佳观。自戊寅装成,未一展视,庚辰六月,炎歊不可耐,廿四日立秋而暑未减,浴罢坐畹兰丛中,阅旧迹十余,不觉日暮。祝京兆云:“并抛杯勺方为懒,少事篇章恐碍闲。”余性固不饮,但于闲中作,不费心生活耳。江村高士奇,竹窗。

  从跋文来看,这位请董其昌为之题跋的“完赤”极有可能是《水仙图》卷最早的主人,不久,又归高士奇所有,在其《江村书画目》中还留有相关记载:“明魏和叔写生水仙一卷,自跋,二两。”①“二两”是高士奇购入此画的价格。除了这件《水仙图》卷,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选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还收录了魏克作品三件,分别是《潇湘夜雨图》(南京市博物馆藏)、《山水》(四川省博物院藏)、《水仙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并注明他生活于明代②。但检索明代画史,却没有魏克其人,幸好卷后高士奇题跋中的“魏和叔”为寻找画家提供了线索,周亮工(1612—1672)《读画录》中有其小传:

  魏和叔之克,考叔弟,更名克,亦工山水,写水仙则妙极今古,子百雉都与予为文字交,呕心为举子业,卒不博一青衿。弟叔夜名珠,亦有声艺苑,不得志场屋,仅博一贡,皆郁郁死。③

  原来,魏克就是魏之克晚年之名,和叔是其字,对此,清人非常明白,晚清广东收藏家潘正炜(1791—1850)著录了一件《明魏之璜魏之克山水册》,其中一开《岭松独秀》款属:“壬申十月,魏克”④。但进入20世纪以后,似乎就不那么清楚。在魏克之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还收录魏之克作品六件,分别是《山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高峰远帆图》(南京博物院藏)、《山水》(故宫博物院藏)、《山水》(故宫博物院藏)、《江天楼阁图》(南京博物院藏)、《松荫流泉图》(广州市美术馆藏)⑤,显然是将一人误以为两人了。

  关于魏之克,画史虽有记载,却都非常简略,多是附于其兄魏之璜后,姜绍书(?—约1680)《无声诗史》就是如此:

  魏之璜,字考叔,金陵人,与弟之克,皆以画名。考叔性孝友,阖宅三百余指,皆仰给砚田,未尝析爨,每月必画大士像施诸寺院。山水宗宋人,花卉宗王若水,闽粤齐鲁间极重之。之克字和叔,仪度轩举,山水较之璜骎骎欲度骅骝。

  据吕晓考证,魏之璜生于1568年,约卒于1647⑦,周亮工《读画录》记载:

  魏考叔之璜,工山水可称能品,老年笔尤苍劲。顾文庄称其笔法秀美姿颜媚弱有不胜罗绮之态,殊不然也,淡墨花卉颇有天然之致此则可擅场矣。余犹及交公,苍颜修髯似深山老煉士,望之使人肃然起敬。少孤贫,匿影闭门事盘礴,天性孝友,养老亲抚诸弟皆取给于十指不肯于人。当时留都士宦比于南北往来舟骑尤众,慕考叔者无不造其庐,考叔一无所报谢,惟招之饮则住,清言酬谢,坐无考叔弗乐也。年近八十卒于秦淮水阁,册中皆七十余外为予作,以余喜其花卉故较山水为多。考叔行书模圣教序,楷仿欧阳率更别有卷轴。公诗如:《问郎公病》“短榻延朝夕,孤灯伴死生”,《赠友》“载见一回老,相逢各尽欢”,皆为人传颂。考叔尊人尧臣亦工画,尤精人物神像,今天界殿后壁洞神宫斗母殿尚是其手笔,见者谓非近今所能办。考叔周晬日,其尊人臂之嘻,有叩户者,趋应之,则吴门友人寄画笔至,考叔手之坚不舍。尊人叹曰又一画工矣,奈何?⑧

  综合上述文献可知,魏之克生活于明末清初,南京人,出生于绘画世家,其父魏尧臣、兄魏之璜、弟魏珠皆擅长绘画,但地位不高,都是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魏之克工山水,花卉则以水仙见长。

  在植物学中,水仙为石蒜科多年草本生,据说唐代自意大利引进,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水仙秋冬生长,早春开花,花蕊洁白,气息芳香,因其不畏严寒,高雅净静,深为人们所喜爱,有了“凌波仙子”的美誉。黄庭坚(1045—1105)就有“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名句传世。不独诗人,画家也争相描绘。据汤垕《古今画鉴》记载:“杨补之墨梅甚清绝,水仙亦奇”⑨,扬无咎(1097—1169)只晚于黄庭坚半个世纪,可惜画迹早已未见流传,在魏之克之前,赵孟坚(1199—1264)、钱选(1239—1299)、陈淳(1483—1544)、徐渭(1521—1593)等都有以水仙为画题的作品传世,在中国画强调传承的文化氛围中,前辈画家自然成为后来者学习借鉴的对象。在董其昌和高士奇看来,魏之克《水仙卷》在画法上取法元人。在元代描绘水仙的画家中以钱选最为有名,其早年所作《八花图》(故宫博物院藏)在长卷上分别绘有梨花、海棠、水仙、杏花、桃花、桂花、牡丹、茶花八种花卉,但如果把其中水仙部分与魏之克《水仙图》卷相比较,却有明显不同,首先是在形式上,钱选所绘是折枝花,仅画水仙两株,叶十余片,花七八朵,而魏之克笔下是野外风中水仙,万株千丛,交花互叶,满目生机。更为重要的是,钱选所绘水仙为勾勒设色而成,花头用白色晕染,叶脉以淡绿和深绿分正反,赋色精微,工细雅艳,更多继承了南宋院体风格。而魏之克笔下的水仙全为水墨,用尖细稳健的笔法勾勒花和叶,瓣尖、叶梢略加重墨,虽无半点颜色,却能通过“墨分五彩”把花叶的色泽和质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文人意味更浓。就艺术渊源而言,魏之克《水仙图》卷与钱选不同,却更似赵孟坚,虽然赵孟坚逝于宋亡前十余年,并未入元,但民间旧传其宋亡不仕,隐居广陈,县令往访,飞舟逸去,县令叹息:“名可闻,身不可见。”从弟赵孟頫(1254—1322)宋亡仕元,自湖州来访,闭门不纳,《芦川竹枝词》中有《子固见弟诗》:“南渡王孙此隐居,踵门贵客枉停车。当年介弟犹坚拒,座上哪堪受浊污。”或许,董其昌和高士奇就此误以为赵孟坚为元人。

  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浙江海盐人,宋宗室,太祖十一世孙,南渡后定居在嘉兴海盐广陈镇,由于与南宋皇室的关系已经非常疏远,家境亦十分贫寒,经过苦学,宝庆二年(1226)中进士,官至朝散大夫。赵孟坚工诗文,善书画,师法扬无咎,夏文彦《图绘宝鉴》称其:“水墨白描水仙花、梅、兰、山矾、竹石清而不凡,秀而雅淡”⑩。汤垕《古今画鉴》也记载:“赵孟坚子固,墨兰最得其妙,其叶如铁,花茎亦佳,作石用笔轻拂,如飞白书状,前人无此作也。画梅竹水仙松枝,墨戏皆入妙品,水仙为尤高”,11被认为是文人画家的代表,他的《水仙图》传世有数本,都是纸本水墨横卷,对于真伪,虽研究者还有不同意见,但其文秀淡雅的风格,却与魏之克《水仙图》卷一脉相承,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魏之克虽为职业画家,在审美趣味上却深受文人的影响。

  魏之克的水仙在当时就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被周亮工赞为“妙极今古”,进入了鉴藏家的视野,除了这件《水仙图》卷,《十百斋书画录》中还著录了一件《魏之克水仙卷》。12但经历了三百余年的世事变迁,目前在大陆博物馆中只有两件,另外一件上海博物馆藏的《水仙图》卷,尺幅较小,仅有水仙两株,坡石一片,可见,四川大学博物馆藏的《水仙图》卷是研究魏之克花卉艺术的最重要材料,对于探究明末清初的南京画坛,无疑也是有帮助的。

  注释:

  ①高士奇《江村书画目》,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第107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

  ②⑤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索引》第222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③周亮工《读画录》卷一,《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第947页。

  ④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卷三,《中国书画全书》第11册第848页。

  ⑥姜绍书《无声诗史》卷四,《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第857页。

  ⑦吕晓《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研究》第24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⑧周亮工《读画录》卷一,《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第947页。

  ⑨汤垕《古今画鉴》,《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第900页。

  ⑩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第875页。

  11.汤垕《古今画鉴》,《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第901页。

  12.金瑗《十百斋书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第633页。

  黄宗贤 李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刘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