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作画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绘画,印章,诗人
  • 发布时间:2015-01-15 08:57

  朱天曙,生于1974年。美术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聘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书法史》(中文版及英文版)、《书为心画》(中文版及英文版)、《周应愿〈印说〉研究》、《感旧: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等,出版有《朱天曙作品集》《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朱天曙》《朱天曙画选》《朱天曙篆刻集》等。

  很多人对我画画方面不太了解。其实我在高邮师范上学的时候,学的就是美术专业。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学校读书、教书,可能是每一个时期的侧重不一样,但对绘画的兴趣一直没有断过。我山水、花鸟都作,人物很少。山水取法黄公望、倪瓒和清初八大、髡残、石涛较多,近代最爱黄宾虹和傅抱石,花鸟学沈石田、齐白石,常常写生身边的景物。我喜欢的画家,大部分是书画兼擅的写意画家,不太喜欢作工笔。

  书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画是完全用线组织而成的,线是中国画的基本条件。墨也是一样,通常说的“笔墨好”,把“墨”和“笔”联系在一起。中国画的工具、形式也都和书法一样,可以说,书和画是中国艺术的双胞胎。古代很多书画家都是兼修的。明代的徐渭、近代的吴昌硕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代有一句话:“画,文之极也。”有时候用文字没办法表达的时候,用画来表现,意义无穷。近代以后,有很多人画画已经不考虑跟书法结合在一起,纯粹变成一种造型艺术了。我不赞成把中国画归到造型艺术,中国画应该是人文艺术,中国画家要有人文情怀。

  文人画首先要求画家是个文人,作品要文气,要有古典、文雅的气息,但是现在中国画受外来绘画的影响,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了很多美术展览式的画,很多是中国材料的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书法的用笔方法在绘画里得到体现,这才是我所要的。比如我们写篆书,篆书用线,它和我们绘画里面的线从审美趣味上来看,很有共性。书法和绘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书法的用笔可能影响绘画的造型,绘画里的技巧反过来也会影响书法。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文人画大都忽视了书法上的修养。

  绘画里面的“书法性”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山水画里有一种方法叫“皴法”,过去画画的人都用皴法,但写书法的时候,书法里面没有一个书法的笔法叫“皴法”。但是随着碑学发展以后,这种皴法我们在书法里就体现出来了。比如有时候我可能想要表现一块苍茫的、模糊的东西,也就是通常说的“金石气”,有些地方不需要交代太清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要表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皴法,这就是绘画技法对书法的影响,拓展了书法用笔的表现力。过去我们写帖,用笔的方法诸如起笔、收笔、中锋、侧锋、提按,但没有谈到一个“皴”的问题,这个皴的方法用来表现书法中的“金石气”就很有审美价值。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先生写字就常用这种方法,他画山水画对书法是有影响的,拓展了书法的表现力。所以,懂得绘画的人写的书法和纯粹的书法家写,表现力上应该是更丰富的。我喜欢画画,我就觉得画画的这种感觉也可以用在写字上,写字的东西运用到绘画上,两者之间不断补充。

  我比较偏好元人和清初的绘画,像黄公望、倪云林、渐江、石涛都喜欢。近现代画家如黄宾虹、傅抱石、齐白石的画也很喜欢,比如齐白石的画,不仅有书法的要素,而且还有一种对形的塑造,包括以墨色为主的这种色调。齐白石重写生,把东西画活了,这对我有影响。有时候我女儿在家里的时候,说爸爸你给我画张画,我就画那种我身边比较熟悉的玩具、花草这类东西。比如说我在家里和夫人一起画画,看到一棵树很漂亮或者看到一片风景很漂亮,我们两个可以一起画。我觉得这种方式把写生和传统的技法结合在了一起。

  从晚清到近代,诗、书、画、印四者有机的统一是个创造,吴昌硕、齐白石把这种统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吴昌硕自己说“画与篆法可合并”,“谓是篆籀非丹青”。吴昌硕篆书用笔,追求圆钝雄浑之趣,面目独特,异于他人。花卉亦工亦写,质朴而雅致,富于金石味,配以行草诗文长款,使画面生动而富于人文气息。可以这样说,他的画中有金石,金石中有书法,书法中有画面,相依相存,相得益彰。齐白石也是如此,重书画印章三者的内在融合,在近代是极其成功的例子。

  能将书、画、印三者有机统一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古人称“诗、书、画、印”,现在我也在学习诗,不一定成为一个诗人,是希望能够增加这方面的修养,尽可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东西。贯通是最不容易的。努力把自己书法、绘画和印章的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比如一张画上的题款,盖的印章,还有绘画的语言能够融合在一起,从这个里面能读到一些意味出来。我一直主张融通,我的老师卞孝萱先生是南京大学的教授,著名的文史专家,曾经给我讲,做学问要做到“专”“通”“坚”“虚”四个字。“专”就是学业有专攻,在此基础上强调通,通就是要贯通、融通,要举一反三。坚就是坚定的坚,爱好一个东西你能够坚持下去,一个观点能够坚持。虚就是话不要说死,还会不断地进行补充,进行修订,进行完善。所以他这句话也是我在艺术道路上的启明灯。同时卞先生还教育我一句话叫做“天圆地方”,什么叫“天圆”?就是要融通、要灵活,“地方”就是我们这个板凳要坐稳,要下硬功夫。板凳如果是圆的话,我们是坐不住的,所以一定要能够坐得住。有比较灵活的大脑,同时也要有工夫来积累自己的学问和艺术。这样两者结合起来,就真正做到“天圆地方”。要谈我的绘画理想,就是文人的理想,我的绘画还是来源于我的书法。书法是个基础,绘画能够表现我这种想法。

  近代大家中,黄宾虹书画诗文,皆臻绝诣,深为艺林所重。作为继承新安画派的山水大师,画风伟峻沉厚,独具魅力,这来源于他对书法的精研。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关于书法内力内美的理论深深打动过黄宾虹,这种内力内美是无形巨力、难见其真美,而古文字则暗合了这种“美”,故他精研古文字,熟谙钟鼎古玺之证。他曾言:不研金文不谙章法之妙。这体现了他对章法、空间的关注。他的篆书取三代古文天然朴拙之奇趣,深刻理会线条韵致,苍古秀润,抒发性灵,强调情趣。他的篆书对书法的用线、章法、笔墨、空间美感等多方面的处理更近现代审美趋向。除了篆书之外,他对汉魏名碑都曾遍览和研习。一生中他的行书创作也很多,笔无定迹,信手拈来,萧散而富于逸气,不经意处显神采,并赋于山林气象,精彩之极。

  无论是黄宾虹的篆书也好,行书也好,在白与黑、浓与淡、清逸与浓厚、疏松与密集关系上,都浑然天成,浑厚华滋,他曾在一画中跋:“恽道生论画,言疏中密、密中疏,南田为其从孙,亟称之,又进而言密中密、疏中疏。余观二公真迹,尤喜其至密者,能做至密,然而疏处得内美。”他的绘画笔法,波折锋芒,苍厚老辣,刚健多姿,这都来自他对篆籀和古玺印文字的锤炼。他说:“笔墨之妙,画法精理,幽微变化,全含于书法之中。”又言:“钗股、漏痕、枯藤、坠石,画中笔法,由字写来。”他晚年熟练运用平、圆、留、重、变五种笔法,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七种墨法,阐明笔画之奥,并创章法之真,融入化境,这一点上,其书与画又有同工之妙。

  黄宾虹书法贵在造化,在极端尊崇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创造和凝练,是他长期浸淫大自然中所获得的,天然之灵气,万物之生意,跃然纸上,不求气韵而气韵自生,不求法备而法自备,我从中得“涵养”二字。

  我还特别喜欢石涛的《画语录》,他主张书画本一体,两者之间是相通的。《画语录》里面有一章,《兼字章》,画画的人你要懂得书法,你要不懂得用笔,画就画不好。他说:“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他强调“化”,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法”与“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他的“一画论”更不要讲了,这已经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经典了。

  朱天曙 责任编辑:刘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