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父子画艺谈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庙宇,绘画
  • 发布时间:2015-01-15 08:40

  华新罗即华嵒(1682-1756),清代著名画家,字德嵩,号秋岳,福建上杭白沙里人。上杭古称新罗,为示不忘乡梓,华喦自号新罗山人、白沙道人,亦有别号东园生、布衣生。据张庚《国朝画徵录》记载,他“善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皆能脱去时习,而追古法,不求妍媚,诚为近日空谷之音”。钱塘诗人徐逢吉评价他“文质相兼,而又能超出畦畛之外”。华嵒一生贫困,鄙弃富贵功名,修养情操,以布衣终老,其一生创作了大量雅俗共赏的画作,被后世视为珍品,著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作为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华喦曾被列入“扬州八怪”之中,“扬州八怪”是指康乾时期活跃在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亦或称为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有华嵒、闵贞、高凤翰、边寿民等等,华喦则以标新立异的画风成为扬州画派中的佼佼者。《江都续志》记载:“扬州自乾隆后,画家多取法新罗山人,号新罗派。”可见,华喦对后世画坛影响之深广。其子华浚,生卒年不详,字贞木,一字绳武,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承袭其父,画风清新隽逸,亦为世人所赞。

  由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珍藏有两幅新罗父子的至精之作,即《华嵒设色千手观音立幅》及《华浚设色松鼠图立幅》。

  华嵒设色《千手观音》为绢本立幅,纵114cm,横45cm。画幅上方祥云托起莲座,千手观音端坐其上,左下方画一跪拜童子,画面充满了神秘的佛教气息。

  佛教文化于两汉时期由古印度北传入中国,在佛教众多的菩萨和中国本土传说的神灵中,观音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最为重,因而也被描绘得最多,其形象可谓千变万化,在历代的画卷中林林总总的观音造像有千手观音、如意观音、送子观音、坐莲观音、提瓶观音、骑象观音、杨柳观音等等,其中尤以千手观音最为百姓推崇。

  华嵒所绘的这幅千手观音,形象高古,面庞方中寓圆,下颌丰满,耳垂厚阔,显男性形象,如佛经上所讲,观音菩萨本是“善男子”。画面中观音相貌端庄慈祥,服饰华美,姿态婀娜,共绘十八臂,手持法物各异,身前四手,两手合掌于胸前,两手定印于膝上,其余之手如孔雀开屏般绘于身后的左、右及上方,有顶上化佛手、施无畏手、持月手、净瓶手、持枝手等等,千姿百态,正俯视观望下方童子。童子身着红衣,抬头仰望,虔诚跪拜,其身下是一白色莲瓣。

  华嵒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一个工匠之家,自幼聪颖过人,性格刚直,酷爱绘画,后因家贫失学,备受世俗冷落,遂发奋自强,离家飘泊,曾到京师、承德等地谋求发展,都落拓而归,后流寓于杭州。二十余年间,他多次往返扬州仰赖砚田笔耕维生,其中艰辛唯其自知。或因观音菩萨普度众生、慈悲为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画家的心灵寄托,因而其所绘的佛教人物形象中出现较多的即是观音。

  此画作以工笔白描填彩形式设色,用靛青、红色为基色罩染,饱和厚重,浓而不艳,格调富丽典雅。观音衣带、长发用流利绵长的线条,飘逸潇洒。臂、手、腕用线修长圆润,弯曲处丰满秀丽,纤巧多姿,柔劲富有动感。童子衣褶线条细谨而柔和,褶皱处略加渲染。如意形祥云托起莲座,以锌白复勾呈立体感,有条不紊、一丝不乱。

  华喦的人物画,在取法宋人,学王树谷、陈洪绶和马和之后,标新立异,自成一家风格,个性鲜明,富有意境,这幅千手观音像正展现了华嵒人物画的独特之处。其一,画面结构严谨,构思、意境别开生面,体现了画家坚实的基本功和造型能力。其二,画中人物面貌得意于陈洪绶,形象略有夸张而不诡异,线条吸取了马和之的“兰叶描”,简练、细劲、清圆,更显飘逸洒脱。其三,敷色艳丽秀雅,以靛青、红等色为主,平铺罩染,略加分层渲染,色彩之间的搭配,色调的对比,甚是考究。吴湖帆先生评价道:“华秋岳画人物为清代第一”,“在十洲、老莲外,独具机杼,堪称鼎足。”如此评价,可谓十分恰当。

  华喦毕生以鬻画为业,频繁往来于杭州、扬州之间,结交了很多文人雅士,眼界大开,在扬州他结识了金农、高翔、李鱓、郑板桥以及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等人,他们相互切磋,交流技艺,彼此间以诗画酬答,其绘画修养得到多方面的拓展,凭着刻苦努力,后来成为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晚年的人物画更是形成了自家独特的简笔风格,表现人物时也更加注重表现情态、精神面貌,寥寥数笔便使人物生动传神。

  华嵒这幅设色《千手观音》画作右下以楷书署款“弟子华嵒敬写”,字迹端正。华嵒书法学钟繇和虞世南,洒脱俊秀,在其绘画作品中多以行书题款,少有楷书。这幅观音像以楷书署款,足见其心之虔诚。款下白文钤印“华嵒”,另有钤朱文鉴藏印“墨松堂供养”“南通观音禅院供奉”,由此看出该作曾被庙宇收藏供奉。

  华喦生前就其学画者寥若星辰,自称“吾生平无门弟子”,曾经受过他指教的只有张四教、奚因、汪涟以及其子华浚,而殁后私淑者与日俱增,清朝中后期,“效新罗山人画法”“仿新罗笔意”的题款随处可见,以画风逼近新罗为高明。华浚乃华喦第三子,其书画得家传,功力颇深,画风清新俊秀,率意疏容。

  华喦的绘画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皆精,其所绘花鸟画最负盛名。他吸收了明代陈淳、周之冕等诸家之长,融合了恽南田的没骨写生,糅和了八大、石涛的水墨泼染,形成了兼工带写、疏朗简秀的小写意风格。华浚在设色《松鼠图》中承袭了其父绘画风格。

  此图于乾隆十一年(1746)作于杭州,纸本,纵123cm,横46.5cm,兼工带写。画面上方一茎松枝低垂而下,枝上藤蔓缠悬,枝头果实累累,画面主体松枝上的一只松鼠紧盯枝上松果,前爪伸出,探身欲跃。

  整个画面简约灵动,妙趣横生,松枝和松鼠都安排表现得恰到好处。粗笔勾染松枝、藤条,藤叶用花青点出,松针线条工整挺秀,笔笔交错,密而不乱,尽显针叶之郁茂。小松鼠则刻画得精细入微,身体以干笔枯墨的技法定下基本形态,用略干而淡的墨层层皴染,墨色的微妙变化、浓淡之间表现出柔软蓬松富有质感的茸毛,形成一种厚重而通透的笔墨效果,并运用工笔丝毛法顺体态结构描绘出毛发,用笔细腻有序,简洁而准确。松鼠两只睁得又大又圆的眼睛似乎在转动,毛色的明暗转变烘托得两眼尤为突出,使得松鼠欲摘松果的急切和俏皮的神情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画面色彩以淡墨为基调,以花青、朱砂点染其间,显得活泼轻松。

  华浚这幅作品,表现手法独特,笔法娴熟精细,笔墨含蓄灵变,用笔工中有写,赋色妍雅,既无宫廷画的工细艳丽,又不同于八大、石涛等人奔放狂怪的粗笔写意,既有精微的细节描写,又不失笔墨上的简逸生动,细笔处丝丝扣人,愈细而韵味愈浓,放笔处轻松随意,跌宕自然,令人百看不厌。

  华浚花鸟画取法其父华喦,得宋人花鸟的意趣生动。他善于捕捉自然生物中的天趣,将花鸟的动人姿态和奇妙情趣融为一体,想象力丰富,描绘出的画面丰富多彩,加之细腻的形象刻画,淡雅柔和的设色,使画面少了一份浓郁、矫饰、艳丽,多了淡雅、自然、疏朗的美,形成清新俊秀、生动活泼的新画风。

  画面左上方题诗一首:“石蹊穿雾绕风岩,瑟瑟飞花点碧衫。却见松房迸香粒,讶翻饥鼠绝贪馋。”浓郁的诗意增强了画面的艺术魅力,令观者在诗情画意间产生无限的遐想。题款以行楷书之,其书法明显受华喦的熏陶,传承其父笔法,结构端庄秀丽,外柔内刚,圆润遒丽。诗后署“丙寅四月武林华浚写”,“丙寅”即乾隆十一年(1746),“武林”乃是杭州之旧称。画作钤印两方,白文“珍木”、朱文“楠”,均为华浚字号。

  这幅画作整体效果动静结合、虚实有致,干湿兼施,相互烘托,力求主体突出,层次分明,相得益彰。作品富有自然气息,趣味无穷。

  南通博物苑珍藏的华喦设色《千手观音》和华浚设色《松鼠图》两幅藏品,是华氏父子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他们以精湛的画艺、高深的造诣,活跃在清代画坛。华喦“但能用我法,孰与古人量”的创新精神和独具表现力的艺术特色,不仅影响当时的扬州画家,以至近现代画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王晓媛(作者为南通博物苑馆员) 责任编辑:刘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