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衍东生平与艺文成就
- 来源:中国书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书画,民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5 08:36
作为一个后起的独立画种,传统花鸟画由唐末两宋重在摹绘物性的工笔细绘发展到元明以后借助笔墨抒发画家主体性情的写意,美学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开始,文人画的观念和技法初步得以确立,“标志着绘画与书法、绘画与文学发生了更密切的血缘关系,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①。随着明清大写意花鸟创作的蓬勃兴起,文人花鸟画被推上一个新的高峰。进入文人画范畴的花鸟画向画家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对此时的花鸟画家来说,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显然比摹写物象的手段更为重要,而这“是强烈的精神能量要求在画幅物像中充分直观所必然导致的要求”②。秉承这种艺术精神,一代代写意花鸟大师横空出世,从青藤、八大、扬州八怪到吴昌硕、齐白石,自然而然建立起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谱系。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个谱系,已经成为了当代花鸟画家和美术理论工作者必做的功课。
其实这个谱系颇为庞大,除去人们的目光一再聚焦的大师之外,它还应当包括众多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却因各种原因作品流传不多或不太引人注目的画家。只有将他们一一归入谱系之中,美术史的线索才会显得清晰而完整,人们的认识也才会真正全面和深刻。乾嘉时期的山东画家曾衍东就是这样一位长期被冷落于美术史视野之外的艺术天才。
一、“傲岸安能合众流”
嘉祥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它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祀孔庙的“四配”之一、号称宗圣的曾参即出生在这里。清乾隆十六年(1751),曾氏门中又诞下了一个男丁,他就是后来以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豆棚》和书画成就留名于中国文化艺术史的曾衍东。据《小豆棚》卷一《颜氏忠孝录》后所附识语,曾衍东“五世祖宏毅公,字泰东,为宗圣六十三代嫡裔”③,照此推算,曾衍东当系曾参的六十七代裔孙。这样的家世背景让他先天就与儒家文化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且毕其一生都没有摆脱这种影响。项震新在为《小豆棚》所作的序言中概括精当地评价了这部灵奇之作,以为全书“大而忠孝节义之经,次而善恶果报之理,常而艺文珍宝,变而神鬼仙狐,以及山川风土、鸟兽虫鱼、诗词杂记,诸凡备载。虽曰闲书,而无不可于花晨月夕展玩流连,可以助谈笑,可以长识见,并可以寓劝惩”。由其书想见其人,足窥曾衍东内在精神之一斑。
清末排印的《小豆棚》书前录有彭左海的《曾七如传》,对曾衍东的生平作了大体介绍,传称:“曾七如,名衍东,字青瞻,号七道士,山东嘉祥人。乾隆壬子举人,为楚北江夏令。诖误戍温。居郡西曾氏依绿园之旁,名其地曰‘小西湖’。性落拓不羁,工诗及书画,笔墨狂放,大致以奇怪取胜。镌图章‘摩古出奇’,自榜其门曰:‘挂冠自昔曾骑虎,闭户于今好画龙。’慕郑板桥为人,常谓曰‘难得糊涂’。遇赦后贫老不能归,卒于温。著有《小豆棚》八卷,《哑然集》一帙。”《光绪嘉祥县志》卷三人物志也载有曾氏的简传,略云:“曾衍东,字七如,举人。任湖北江夏知县,抚民育士,著循声。工书善画,得之者无不拱璧珍之。著有《小豆棚》《武城古器图说》。”除以上所记字号外,在曾衍东存世的书画中还发现有多种署款,如鲁斋、曾大、武城曾氏、冰渊老叟等,大约都是他的别号。曾氏生平阅历丰富,游踪极广,彭左海传和县志小传只写出了极小一部分。为理清曾衍东一生的主要事迹,特摘取《小豆棚》《七如题画小品》《日长随笔》等著作中作者自述之语,与方志、传记等其他史料相互参证,以勾勒出这位艺术奇才大致的生活轨迹。
据《曾氏族谱》《光绪嘉祥县志》等文献记载,曾衍东父名尚渭,字映华,初为生员,后得恩贡生衔,一度考取武英殿校尉。有研究者指出,清代并无武英殿校尉一职,而且贡生也没有考校尉之理,疑有误记。但可以肯定的是乾隆十二年(1747)曾尚渭已获得山西大同县的县丞一职,道光《大同县志》卷十一官师志“国朝县丞”载:“曾尚渭,山东曲阜人,恩贡,乾隆十二年任。陈朝芬,广西怀远人,拔贡,乾隆十三年任。”从上任到卸任,前后一年,随即又转往他处任职。曾尚渭的籍贯之所以由嘉祥变成曲阜,可能是两地邻接,辗转致误,也可能是他寄籍曲阜,或许还有别的可能,一时不易弄清。
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后曾尚渭的宦迹是比较清楚的,而且这段仕宦经历对曾衍东的成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成年后的曾衍东不止一次回忆过他跟着父亲在广东、福建游宦的经历,如《小豆棚》卷五《十八娘外传》提及:“余幼随先大人宦游闽峤、粤海之间二十余年,得啖荔枝佳品,不一而足。”④卷十五《葫芦枣》后附识语云:“余幼时随先君官粤之南雄,食枣,有名磨盘者,形扁若干柿饼。”⑤《题画小品》则说得更为具体:“余十三岁(1763)时随先君子鹾事闽汀。”检《同治广东通志》卷五十职官表国朝海阳县县丞乾隆朝:“曾尚渭,曲阜人,二十五年任。蔡多福,浙江人,二十八年任。”同书卷四十六职官表国朝三水县县丞乾隆朝:“曾尚渭,山东人,三十年任。李有福,湖南人,吏捐,三十二年任。”又卷四十八职官表国朝保昌县县丞乾隆朝:“曾尚渭,山东曲阜人,举人,三十五年任。朱英,顺天大兴人,吏捐,三十九年任。”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的曾衍东,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时,虚龄恰满十三岁,可知他正是在这一年随父往福建汀州管理地方盐务。两年后的乾隆三十年(1765),曾尚渭任满,转回广东三水县担任县丞,后又任保昌县丞。保昌为南雄府属县,故曾衍东有“随先君官粤之南雄”等语。《小豆棚》卷十一《胡曼》里还透露了一条信息:“先君子署博罗令”⑥。曾尚渭署理博罗县令事方志中阙载,具体时间难以断定,可能是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三十五年(1770)之间,而且估计署理时间也不长。
在广东期间,曾衍东曾有过一位授业老师。《小豆棚》卷十六《袁硕夫》记:“袁猷壮,赣之七鲤镇人,字硕夫,……吾春舫业师长子也,少我一岁。垂髫受业时,共笔砚一寒暑。……乾隆庚寅,吾师设教庾岭道南书院。”⑦既曾“垂髫受业”,又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时于庾岭道南书院执经从学,可见师生关系之亲密、情谊之深厚。按袁春舫名嘉德,赣县人,《同治赣州府志》卷五十人物志仕绩记其事云:“袁嘉德,字粹中,号春舫,赣县人。乾隆二十五年举人,二十八年进士,知广东阳春县事。适李恭毅抚粤,嘉德陈利弊十余事,恭毅嘉纳之。其居官廉平静镇,事不烦而民不扰。……民立石颂德。及权新会,地属海疆,为萑苻之泽。嘉德不惜重赀,购线侦缉,群盗屏息。恭毅以其称职,欲奏调新会令,卒于官。”综而观之,袁嘉德是一位有政声的循吏,儒林世家出身的曾衍东年轻时从他学习,结果必然强化了原有的儒门君子气质。
有研究者根据文献推断,乾隆三十五年(1770)后,曾衍东可能奉父回乡。《小豆棚》卷十六《南中行旅记》有“辛卯,都中亦见此”⑧之语,此辛卯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曾衍东因何事入都,今已不能确知,疑与其父解职事有关。不过次年壬辰,他即“自都返里”⑨。其后曾衍东追随父母远赴关外,《小豆棚》卷十五《人参考》中提到“凤凰城”和“地处极北”的“宁古台”即宁古塔,篇末所附识语指出:“余在边外四年,此条辨证最确。不特得之采访,亦复亲为考据。一物一地,曾无摭饰半字。”⑩说明他在关外四年,曾亲到宁古塔等地。清代宁古塔原为关外流放地,曾衍东既奉父母至此,疑其父因事获罪,流徙边地,曾氏事亲至孝,特随行照护。如此便不难理解曾氏双亲何以在垂老之年远赴苦寒之地,且久住不归,终至客死他乡。父母的去世给了曾衍东致命的一击,他自幼开始,长期随父在外游历,开阔了眼界,增广了学识,逐渐养成旷达俊爽的性情。在艺事方面,善画的父亲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曾衍东与父亲的感情,更像是父子恩义、师生情谊的混合。在极端艰困的境况下,父母遽尔撒手尘寰,自身也正罹患伤寒的曾衍东顿感人生无望,在后来写成的《日长随笔》中,他回忆自己当时的心境是“孑然万里,无一亲故,把一切富贵念头,全行丢开,心如灰冷”。多年以后,曾衍东念及父母之逝,犹有余哀,《日长随笔》记下了他悲伤痛苦的心情:“余年二十,未尝一日之养,一切衣食娶妻,反累父母。及父母卒八千里外,致抱终天之恨,当时扶榇葬亲,不如是则禽兽,何孝之有?”
从“一切衣食娶妻,反累父母”等语推断,曾衍东在出关以前已经成家。父母殁后,他扶榇回乡,开始了另一阶段的生活。用《小豆棚》自序中的话概括,曾衍东这个时期是“为秀才忙举业,为穷汉、为幕、为客忙衣食,那得工夫闲暇”,走上了四处奔波、艰难谋生的道路。大约在此前后,他已考取了生员,所以有“为秀才忙举业”之言。曾衍东后来回顾这段生活时说:“余作秀才时,不肯教书,尝以笔墨遨游齐、鲁间。久之为当道诸公内记室,岁得束脯百余金。腊底言归,一家八口,从无卒岁之虞。”11从《小豆棚》中记下的一些地点,可以看到曾衍东活动的踪迹。《小豆棚》卷十六《小黄粱》后附识语:“此条在任城和希斋巡漕行馆作记室时稿。”12这是在大臣和琳巡漕时为他在任城的临时驻地司文牍章奏。《小豆棚》卷十一《床前影》:“余前在单父,居署西偏矮屋中。”13这是在单县县衙作幕宾。《小豆棚》卷八《阿嫱》:“辛丑,余南行,……余抵粤,次年始在羊城。”14这是乾隆四十六至四十七年(1781—1782)前往广东寻求出路。《小豆棚》卷五《十八娘外传》:“后余入蜀。”15这是一直走到了四川。《小豆棚》附录《南屏赠蕉白砚记》:“时在嘉庆二年(1797)春,客汶上馆中。”这是在嘉祥附近的汶上县坐馆。
最能反映曾衍东此时生活状态的是《小豆棚》卷十六最后以写实手法谱就的一折小戏《述意》,其中曾衍东化身的主角自称:“老夫七如居士,山东人也。幼识之无,长贪呫哔,年逾见恶,学不知非。虽是四壁萧然,却不离花酒琴棋诗字画,取个七如道号;还求那柴米油盐酱醋茶,弄得来一件俱无。倒也觉空诸所有,怎奈囊中无钞之时,知便要作脚下生风之想,所以出外的日多,在家的日少。……昨日海上回来,天气炎热,暂作杜门之计。且喜妻贤妾淑,儿大女娇,八口清贫,一家欢聚。”16“不离花酒琴棋诗字画,取个七如道号”,名号的用意原来如此。曾氏一家虽然生活清贫,但夫妻母子满门和睦,“守分安贫,知足常乐”,17相信“那世态纵有炎凉,人心自留公道”,18以“打叠起忠良孝义,大家齐向抬头看,照着样儿描画”19相砥砺。
虽然口中说着“一任他江山锦片前程大,争似俺风雪单寒处士家。何须论金谷繁华,玉堂声价”20,深受儒家思想浸染、在清贫中苦苦挣扎的曾衍东还是动了功名之念。据《光绪嘉祥县志》卷三选举志“国朝乾隆”所记“曾衍东,壬子科”可知,他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通过乡试,获得举人资格。接着便入京参加下一科的会试,《小豆棚》卷十六《袁硕夫》记此事云:“袁猷壮……乙卯公车与予同落第,留长安,昕夕往还,尝备述其家事。次年春二月,病于京邸,无亲故。余视其汤药二十五日。”21从乾隆六十年(1795)到嘉庆元年(1796),曾衍东滞留京师,考试落榜,还失去了同窗好友。此时《小豆棚》的初稿大概已经完成,在抑郁中,曾衍东为全书撰写了序言,以“将所有诸般贪嗔爱恶欲,种种不可思议,而我心闲闲,不与之逐而与之适”的说辞来自我宽慰。
过了几年,他终于忍耐不住,走了大挑的路。《小豆棚》卷四《祈梦事征》后附识语:“余于庚申(嘉庆五年,1800)秋,梦青龙在天,群鸡绕地。次年,获挑楚北,以为佳兆。”22庚申是嘉庆五年(1800),嘉庆六年辛酉(1801),曾衍东以举人身份朝考得官,进入仕途,先后任咸宁等地知县。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险途。“嘉庆十一年(1806)丙寅二月”,曾衍东“代理湖北江夏事廿三日”23,本以为可以大展平生抱负,不料却因性情刚直而得罪了上司,“后被议,兼之有荆监河工,三年去省垣”24,被“降两级调用”,派去监理河工,做了三年苦差。在此过程中,他进一步目睹了官场的腐败,接触到了更多的社会黑暗面,像彝陵“合郡守掾至丞尉,莫不从事于博”25等怪现象层出不穷,令他感到愤懑和无奈。
差役期满,嘉庆十六年(1811)曾衍东改任当阳县令,嘉庆十八年(1813)调任巴东县令。结果又因事触怒巡抚韩封,设计陷害,以诈财的罪名将他革职,流戍温州羁管。彭左海《曾七如传》说曾氏“诖误戍温。居郡西曾氏依绿园之旁,名其地曰‘小西湖’”,以及“自榜其门曰:‘挂冠自昔曾骑虎,闭户于今好画龙’”等等,都是这时候的事。
落职编管以后,曾衍东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靠卖画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垂老之年陷此苦境,他的心情不难想象。在《古榕杂缀》的小引中,他毫不隐瞒地暴露了自己的窘况:“直住得意懒心灰,了无生趣。最是没饭吃,乃一桩要紧事。家中大口小口,哑哑待哺,温州又特死煞,道士困穷,拙于谋生,不得已,只好涂涂抹抹,溷人眼目,画几张没家数的画,写几个奇而怪的字,换些铜钱,苦渡日子。”更填了一支牌名《折桂令》的曲子来宣泄心头的苦闷:“苦的是老来穷万里孤单,愁的是亡命囚徒东海鳏。无生路穿也无衫,食也无餐,断发文身,尽消磨瓯越荆蛮。”但是回顾过往作为,曾衍东并不后悔,他以《纱帽行》总结半生经历,表现出一介寒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磊落胸襟和崚嶒风骨:“一举孝廉四十春,屡上长安不进士。天生容貌甚昂藏,一等加人出而仕。家中闻报家人喜,戚友妻孥喜转愁。官人秉性山不改,傲岸安能合众流。但悲强项难折腰,贾祸不免自家辱。危乎危乎做官去,未必能享庸庸福。”
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新皇帝即位,大赦天下。古稀之年的曾衍东原在赦免之列,但他既贫且老,已经无力回乡,最后在道光十年(1830)带着满腹辛酸和憾恨客死于永嘉。
二、“放笔烟云任我狂”
在中国美术史上,曾衍东并不为人所重,文献记载也不多,偶有涉及,亦是浮光掠影,语焉不详。曾衍东生前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但几乎都散落在民间,佚失颇多,目前收藏最多的当属温州博物馆。通过这些传世作品,我们可以较为方便地走入曾衍东的内心世界。
曾衍东是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奇才,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却也有狂率应世的一面。彭左海《曾七如传》说他“慕郑板桥为人,常谓曰‘难得糊涂’”,其实曾衍东与“扬州八怪”颇多相类之处。《小豆棚》卷十六《郑板桥》记下了板桥许多“苟杂奇僻之行”和“不矜小节,洒洒然狂达自放”26的故事,看得出来,对这些言行,曾衍东是由衷喜爱甚至高度激赏的。篇中插入的大段议论不经意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声:“如板桥者,使之班清华,选玉堂,摛词绘藻,相与鼓吹休明,岂不甚善?奈之何加以民社之任,颠倒于簿书鞅掌中哉?呜呼,造物生才不偶,有才者不能见用,用矣又违其才,均可惜也。”27这段话乃至整个篇章很可能是在乾隆六十年(1795)《小豆棚》自序完成以后补加进去的,因为其中透显出十分明显的官场批判意味,而这种思想是在曾衍东出仕以后逐渐形成的。《小豆棚》卷十六《卖菜李老》后所附识语亦反映这种心态:“余作秀才时,不肯教书,尝以笔墨遨游齐、鲁间。久之为当道诸公内记室,岁得束脯百余金。腊底言归,一家八口,从无卒岁之虞。乡荐后,心羡仕途,遂尔一行作吏,簿书鞅掌,仆仆尘埃。”28表面平静的语调中蕴藏着对封建官场腐蚀灵魂、毁灭人才的黑暗体制愤怒的指斥,也表现出对郑板桥为代表的才士、真人深深的崇敬。同一篇章中还有另一段不平则鸣的议论:“板桥非百里才也,其贾祸以才故,而乃诬之以贝,冤矣。”29联系到曾衍东被诬以诈财的事实,这段话简直就是借题发挥、夫子自道了。
然而不仅此也,还有更辛辣的讽刺。《小豆棚》卷十二《杨汝虔》后附识语云:“七如氏曰:今人一入仕途,顿丧生平之素,所谓上台便换面孔者,岂皆鳖嗑之乎?不宁惟是,而其趋奉势利,莫不古今一辙。试观饮黄龙汤(和士开客),嗅病马脓(赵元楷),尝便溺(郭宏霸),奉溺器(朱之问),拂大参须(丁谓),拭相公带尾垢(崔公度),为太尉濯足(彭逊),作篱边犬(赵师择),皆足令千载人冷齿。况赵孟所贵,赵孟能贱,吾人穷达皆有定数,初何必变本加厉,卒令妻子朋友诧异,前后判若两人者,抑独何也?30”这与罗聘借《鬼趣图》骂世同一机杼,所以说,在艺术谱系上,七如与“八怪”最为接近。
其实,从学画的少年时代开始,曾衍东就已经与“八怪”结下了不解之缘。《七如题画小品》自记与黄慎识面的经过云:“宁化黄懋夫瘿瓢诗画绝伦,与竹庄上官周齐名。乾隆甲申,随侍先君子鹾事闽汀,懋夫每来寓作画。年七十余,皤然一叟,笔墨不倦。余窃慕之,仿画一蟹于苇荻间。懋夫见而喜曰:‘此子当以画名。’”少年临仿之作能让大画家黄慎一见而喜,固然不排除曾衍东绘画天赋惊人这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画中流露的相近精神气质深深吸引了前辈高士。由这件事不难看出,“扬州八怪”在曾氏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八怪”的人品和艺术又是怎样深深影响了他。
有研究者总结过“八怪”的特点,以为要处有三:“一、为人,异于道统,一般做到不务俗;二、为艺,取材平凡,其所表现尽量不平凡;三、作画,笔端脱略任自由,强调个性的发挥。”31所谓的“异于道统”,首先是指表现出充分的个性,敏睿通达,不拘泥于世俗成法,这种个性落实到艺术创作上,便显示出“笔端脱略任自由”的特征。在这方面,“性落拓不羁”、“笔墨狂放,大致以奇怪取胜”的曾衍东与“八怪”可称同调,他在《古榕杂缀》的《自苦》中宣称:“得罪原非犹致仕,投荒也好当还乡。闭门风雨凭他恶,放笔烟云任我狂。”一次又一次遭受打击迫害之后,曾衍东和郑板桥等一样,只能逃避于笔墨构筑的清净世界之中,唯有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回真实的自我,找到艺术的自信。至于“取材平凡,其所表现尽量不平凡”的艺术取向,尤与曾衍东的见解深相契合。《七如题画小品》有云:“若余之为今画,不过眼前逐日所见,平平常常,日用间事,无不可画,不必矜奇立异。”取“平平常常,日用间事”入画,而“笔墨狂放,大致以奇怪取胜”,这不正是“取材平凡,其所表现尽量不平凡”吗?
能取得这样的精神共鸣,笔墨的靠拢也就不是什么值得诧异的事了。曾衍东山水、花鸟、人物兼擅,不少都近于“扬州八怪”的风致。他的传世画作中,写意人物最多,其中以钟馗最为拿手。这原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个世俗题材,在民间传统中,钟馗有打鬼驱邪之效,故钟馗图与门神画作用相似。“扬州八怪”中的黄慎、金农、李鱓、李方膺、罗聘、华喦、高凤翰、闵贞、陈撰等人均喜图写钟馗,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们一方面将钟馗视为自己的化身,赋予这个形象以跅弛不羁的文人性情,一方面又将之当作批判现实的利器,寄寓除尽魑魅、重见清平的社会理想。曾衍东之善画钟馗亦是出于同样的心理,毕生的不幸遭遇使他胸中更多了几分不平之气,迫切需要借助钟馗之类的形象宣泄出来。曾衍东笔下另一常见题材是马,他曾在代表作《瘦马图》上题诗阐发作意:“世无九方谁相怜,盐车踯躅泰岱前。但念死骨市幽燕,黄金高台是何时。从见死马埋秋畻,倩谁一顾再三顾,名同齐景无誉称。伤哉瘦马为之临,一笔一泪忧心焚。余年今亦四十七,老之将至悲吾生,马兮马兮悲吾行。”诗中以瘦马自况,抒发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绪。金农、罗聘等也曾不止一次地绘写瘦马,金农还在晚年所作的《春骢》立轴上题诗,为瘦马写照:“古战场中数箭瘢,悲凉老马忆桑干。而今衰草斜阳里,人作牛羊一例看。”取与曾氏此图此诗并观,真可谓心有戚戚,同声相应了。
曾衍东饱阅人情世态,对于当时种种社会怪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笔墨虽然放逸恣纵,“以奇怪取胜”,但思想却始终不脱儒家平和中正的一路。他曾坦诚地表示:“余谓圣人之教,师表乎万世者也。若释道两门,亦足以感人善心。”32坚守儒家立场的同时,也能容忍佛道思想,这显示了曾氏的通达与开明。正因如此,他能充分认识艺术的社会价值,以之化育黎庶,端正人心。《七如题画小品》里记录过一件以书画疏导政情的趣事,略谓:“武昌咸宁民情健讼,而学校秀才包讼,名曰包户,与官为仇,豺与虎争食同。余理讼后,政暇与此等人输款,案上随意书画大忠大孝古语、人物形象,或扇或纸贻之,皆欣然而散。在咸宁一年,讼几乎息,而包讼之人多搁笔闭户,悬余书画,终日不预他人事,或携家而远徙者,是又书画之有政也,岂独书画云乎哉!”即此一事,与《小豆棚》中所记郑板桥理讼的轶闻相较,丝毫也不逊色。这种恫瘝在抱、爱民以德的情怀,显示出一个醇儒的精神境界。板桥题画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里的名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33,其实也传达了曾衍东的心声。
三、“一笔一泪忧心焚”
稍加清点便可知道,曾衍东传留至今的作品为数虽不能算多,却也不太少。除温州博物馆收藏的两百幅左右书画外,还有诗文小说若干,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豆棚》、诗集《古榕杂缀》《哑然诗句》《七道士诗钞》、杂记《日长随笔》《七如题画小品》、学术著作《武城古器图说》等。
这些作品中,论到影响之大,首推模拟《聊斋志异》的《小豆棚》,这也是曾衍东毕生最为重要的著作。全书原为八卷,后经项震新“为之分门别类,诠次成帙”,形成现在所见十六卷的规模,内容涉及忠臣孝子、烈女义侠、文士僧道、神鬼仙狐、异物奇闻等诸多方面。世道人心,红尘万象,一一为作者灵心摄住,纤悉靡遗地再现出来。在书前序言中,曾衍东自述成书经过与感想云:“我平日好听人讲些闲话,或于行旅时见山川古迹、人事怪异,忙中记取。又或于一二野史家抄本剩录,亦无不于忙中翻弄。且当车马倥偬、儿女嘈杂之下,信笔直书。无论忙之极忙,转觉闲而且闲。盖能用忙中之闲,而闲乃自忙中化出。无他,贵心闲耳。心一闲,则无往不得其闲。将所有诸般贪嗔爱恶欲,种种不可思议,而我心闲闲,不与之逐而与之适。”
乾嘉之世,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吏治腐败,变乱蜂起,国势逐渐由强转衰。《小豆棚》如实描绘当日的种种社会现象,为后人留下了足资借鉴总结的形象历史资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卷十六的《南中行旅记》里,作者记述了广州十三行洋商的情况:“屋临水,粉垣翠栏,八角六角,或为方,或为圆,或为螺形,不可思议。前则平地如坡,门仿闉式,开于旁侧,白饰雕镂,金碧焜煌,多幔缋。门有番奴,目深碧闪闪,卷曲毛发,类脊鼻騧,持佛郎机,为逻守。衣多罗辟支,悬霜刃,烛人毫芒。非问途已经者,不敢入其户。重以绣帘,窗棂悉用滨铁为之,既壮观,且可守御。内嵌玻璃大瓦。当屦满时,皆铿锵作应山谷响。地铺洋氍毹,腥红如滟滪波,几不能履,恐袜生尘也。几为月形,或半圭,层层凿萎(菱)蓉攒花。其白面碧瞳者为大贾,冠以黑绒三叉,望类毗庐笠。衣青尼,束身大金钮,累累贯珠。鞭用杂色纬,通体皆缚扎,无懈处,革履,操赤藤,人谓其藤中藏芒刃云。……继乃散步槛廊,穷观奇异。有乐钟,至时则诸音并奏,声节无讹,刻时不爽。有千里镜,可以登高望远,二三里能鉴人眉目。又有显微,多宝,小自鸣表,持之耳畔,如橐虫之啄木。又有海洋全图、贝多罗花、丁香藤、相思鸟、五色鹦鹉、倒挂禽、獴兽、短狗之类。檐间悬水晶灯,璎珞露垂,风来则珠霰摇空,铮铮相击撞,贮火可五十盏。”34此时正是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之际,而中华举国上下还沉醉于盛世的迷梦之中。曾氏能注意到在广州从事贸易的洋人,虽不能说已是在“开眼看世界”,但至少较之他人多了一点对于西方文明的感性体认。
更能见出作者性情的是诗,曾衍东诗集中题画之作颇多,往往借题发挥,别有感慨。更有作品自写生平,长歌当哭,“一笔一泪忧心焚”。周作人曾得到过一册《哑然绝句诗》,读后发表感想说:“我读其诗、其序文,看其字,其款式,如嘉庆戊辰四字夹行并写,其图章,如云曾大诗书画,曾先生妙笔,可知是郑板桥一派。……关于曾君的事,只见方士淦《蔗余偶笔》中有一则云,‘楼未起时先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曾大令衍东题黄鹤楼太白堂楹帖也,超妙之作,足冠斯楼。阮太傅总制楚中,命去之,然早已脍炙人口矣。’今集中有《黄鹤楼》一首云,楼高多少步楼梯,直上高楼远水低,画鹤鹤飞都不见,大江东去夕阳西。又有《下乡》诗云,丝穗榔竿轿大乘,四围雪亮玉壶冰,村姑不识玻璃面,纤手摸来隔一层。此盖是居官时作,但不知是何处令君,或者当在两湖乎。曾君圣裔,而喜作打油诗,岂不怕世人之攒诃聚詈耶?”35其实打油诗只是曾衍东诗作的一小部分,读者可从中窥见作者放达的个性。至于周作人所举的两首似乎也非标准的打油诗,不过是偏于清浅率真而已,这可能与曾氏大量创作题画诗有关,因为太过古奥的句子是难以与画面相配的。
不能不提的是,曾衍东还是个篆刻家,项震新在《小豆棚》的序里专门说到他“尤精古篆”这一特长。曾氏篆刻没有专集,大都散见于他的书画之上。总体来说,他的篆刻明快热烈、古雅深厚兼而有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少别出心裁的创意,为后来那些勇于变革的篆刻家作了很好的示范。
注释:
①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册第55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②余秋雨《青云谱随想》,见《文化苦旅》第77页,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③曾衍东《小豆棚》第4页,南山点校,荆楚书社1989年版。
④同③,第87页。
⑤同③,第284页。
⑥同③,第204页。
⑦同③,第302页。
⑧同③,第323页。
⑨同③,第274页。
⑩同③,第284页。
11.同③,第316页,卷十六《卖菜李老》后附识语。
12.同③,第310页。
13.同③,第219页。
14.同③,第158页。
15.同③,第87页。
16.同③,第324-325页。
17.18.19.20.同③,第326页。
21.同③,第303页。
22.同③,第74页。
23.同③,第68页,《小豆棚》卷三《男女变易》后附识语。
24.同③,第248页。
25.同③,第198页,卷十《湘潭社神》后附识语。
26.27.同③,第297页。
28.同③,第316页。
29.同③,第298页。
30.同③,第236页。
3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下册第19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32.同③,第125页,卷七《高道士》后附识语。
33.(清)郑燮《郑板桥文集》第148页,吴可校点,巴蜀书社1997年版。
34.同③,第322-323页。
35.周作人《曾衍东诗》,见《药堂语录》第93-94页,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郭睿(作者单位:嘉祥县文联) 责任编辑:刘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