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到艺术:美术史研究与知识范式的转变
- 来源:中国书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借鉴,血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5 09:26
——第八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综述
由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组委会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从视觉到艺术:美术史研究与知识范式的转变—第八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于2014年11月15日至16日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小剧场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等院校、博物馆和美术研究出版机构的教授、教师和学者集聚天府之都,参与这次的学术会议,规模宏大,气氛热烈。会议共收到了二百余篇参会论文,经评审选取了论文近七十篇,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33位学者围绕“民族、宗教与边疆美术史研究”“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再反思—纪念苏立文、高居翰先生”“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之重探与考古学、历史学及文学的关系”“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方法”“外国美术史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方法”“中外美术交流史研究”6个主题进行发言。
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关注古代画史
会议的第一板块主题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单元的宣讲和讨论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所作发言集中在对古代画史的研究及作品本身的讨论,重探其与文学及历史学的关系。首位发言人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邵彦,在她的《陈洪绶〈苏李泣别图〉研究》中,她从图像本身出发,分析出《苏李泣别图》的题材来源于《望乡》,同时根据陈洪绶作画多取材于戏剧一事,将文学、实物、戏曲、书画等联系起来,分析陈洪绶的怪异风格形成的原因。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吕晓的《吴彬、米万钟〈勺园图〉初探》,则是通过作品本身,结合吴彬的画风,以及吴彬与米万钟的交往进行推断,得出《勺园图》的首创者应该是吴彬,而非米万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李明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风格与画家类型关系再思》结合“渴笔勾勒”与相关画家,从风格进行考察,发现“渴笔勾勒”与遗民身份无关。他指出,前人之所以在研究时陷入误区,主要在于美术史是错综复杂的,单纯把绘画风格与画家身份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将有失原委。北京服装学院陈芳在《明代女子头饰“卧兔儿”研究》中,以史学研究的新材料、新方法以及新视角为出发点,结合社会学、考古学的知识,集中讨论了“卧兔儿”(当时的称谓为“披风”)的形制、材料、佩戴方式、流行时间及原因等相关问题,并追溯明代女子服饰形制的改变与中亚、西亚服饰的关系。南京艺术学院李安源的《不遇文人的历史对话》聚焦于探究作品本身与文学的关系,通过分析画家的心理,认为高凤翰的《绝峤临风图》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自画像,同时想借助经典文学作品苏轼的《赤壁赋》,来寄予自己处于逆境中,仍能安然自处的旷达情怀。
画史既有总体性概述,又有对个案的分析,本场发言中,学者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书画作品、题材和画家的研究,在对具体个案详尽分析的同时,跳出了传统艺术史叙事的范式,大胆地将艺术史和社会学、文学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美术史传统领域进行了再一次的深入发掘,为整场会议带来了一个精彩的开端。
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聚焦史学与理论
第二场的发言聚焦于美术史与理论研究,同时结合考古学、文献学、训诂学等,再探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及新视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汉的《“钿饰犀栉”图像考》中,结合古代文献、墓室壁画及考古实物,按张彦远所述“渐变所附”的过程进行推测,得出张氏所说的魏晋以降的山水画中,主要山峰的描绘应该近于汉墓出土《地形图》中的九嶷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菡薇的《从出土材料看南朝绘画》以刘宋元嘉二年石刻画像与敦煌本《瑞应图》为基点,分析出土材料的图像风格及特点,以此对南朝绘画进行补充。她认为南朝与同时期的书法相一致,显示出了对“气韵生动”的追求和特点。在《“绘事后素”注疏考辨》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汪珂欣追溯了自汉代至今的相关注疏,运用训诂学、文献学推论注疏产生分歧的原因。通过对古籍文献与考古史料进行考辨,作者认为“绘事”在先秦中指代“绘绣之事”,而非绘画。在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高明的发言《榆林地区道教壁画遗存调研》中,以榆林地区现存道教壁画为调查对象,通过历史和宗教文献,采用文图互证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试图寻找该地区道教壁画遗存的题材内容、图式特点、互相联系及地域特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宇以《武则天的“无字碑”真的无字吗?》为题,从图像、母题入手探究其内在象征寓意,通过艺术符号的图像探寻,对“无字碑”的形制与当时碑碣制度的比较,及纹饰的考证研讨,解读出“无字碑”所蕴含的复杂的政治社会及历史内容。
本场发言有对传统题材的重新解读,还有对美术史经典重新进行识读。通过几位评议人的点评,我们不难看出,研究中国早期经典,只有将相关古籍文献与考古史料很好地结合起来,并辅以训诂学、文献学、图像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才能拓展研究视野,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刻地解读。
探寻中国美术史的边界
近年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美术史学科得以确立,新材料、新方法等层出不穷,美术史研究的角度与视野得到全方位地拓展,跨文化与跨学科的研究,也成为美术史中不可忽略的现象。通过本单元的讨论,探寻拓展中国美术史边界的可能性。在《宗炳〈画山水序〉“大蒙”之解辨证》中,四川美术学院倪志云对宗炳《画山水序》中“大蒙”二字的注释及研究进行解读,在他看来,“大蒙”应加顿号断为两座山的名字,之前正因为对古文的不正确的标点断句导致对文义的理解失误。他指出宗炳的晚年,虽然信仰佛教,但是思想却是融合了儒道佛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刘科在《道教太乙救苦天尊图像研究》中梳理了与太乙救苦天尊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将现存造像实例与文献描述相对照,讨论了太乙救苦天尊的由来与演变。他认为,太乙救苦天尊有人间救苦与冥界度亡双重司职,并因与观音有相近神格被广为崇奉。北京服装学院邱忠鸣以《拈花胡人:从北齐青州佛衣彩绘管窥丝路粟特人商队》为题,通过讨论北齐青州佛衣彩绘中的胡人的族属,结合文献史料中相关与粟特人的外交记载,分析他们来前往青州的原因。他认为此尊造像,是由北齐留青州的粟特人商队出钱修造的,且他们所信奉的不是祆教,而是佛教。中央美术学院王云在《生获福利,死得上天—印度早期佛塔围栏及塔门雕刻研究》中,系统地考察了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前后印度现存最早的一批佛塔图像,基于作品与文献两方面的讨论,得出印度早期佛塔围栏雕刻在宣扬佛教思想的同时,表达了佛陀对信徒的承诺—生获福利,死得上天。鲁迅美术学院李林在他的议题《辽东汉魏墓室壁画体现的文化渊源与地域交流—融历史学、考古学的综合研究尝试》中,通过相关历史地理与古代交通以及移民问题引发的地域文化交流相关问题,结合辽东地区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状况进行分析。他认为,东汉末年辽东势力已扩展到山东地区,且由于汉文化的不断渗透,形成了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墓葬形式。
本场讨论中,发言人通过全新的实践,以不同的角度与方式进行思考。正如评议人所说,就本单元的讨论而言,不仅牵涉美术史与考古学的双重思考,还综合了民族学、社会学等多项学科,有关族群、血缘、语言、文化、宗教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我们任重而道远。
追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涉及时代大变革下的美术发展,以及新艺术形式的出现,由于距离太近、资料分散以及难以避免的文化想象,处于转型与探索的近现代之相关研究仍处于薄弱阶段。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沈伟棠的发言题目为《鲁迅图像传统的形成》,系统地阐释了1918年到1936年间,鲁迅图像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在这一时期里,所产生出来的鲁迅视觉形象无论正、反面都是丰富多样的,较之毛泽东时代按政治公约进行创作,此时的鲁迅还属于世间的人,而不是超人,更非“文革”时期的神。中央美术学院吴雪杉在他题为《媒介意识形态:1950年代的速写运动》中,通过对1950年代发起的一场“速写运动”,分析速写观念在中国的产生、理解的差异、以及合法性的获得。他指出,当代中国对于“速写”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1950年代对于速写的重新定义,而对这场“速写”运动的梳理,有利于我们认识到一个日常化的概念所可能具有的历史性与政治性。在《在视觉文化变迁中“自我”的特定陈述》中,天津美术学院邵亮通过阐释今人如何看待“自我”,如何在艺术中描述“自我”来探索视觉艺术中自我形象的诞生和发展,及近代艺术视觉的发展与当代的反思。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冯民生在《20世纪初我国比较美术学实践成果的梳理与反思》中,梳理了20世纪初我国中西比较美术的成果,发现中西比较美术学实践成果,早于对比较美术方法上的理论自觉,这样导致了我国早期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余洋在《吴冠中在国立杭州艺专和国立艺专时期对中国画的学习》中,以吴冠中试卷的研究为依据,探究吴冠中在国立杭州艺专和国立艺专6年的相关学习。通过相关画作及材料,佐证了吴冠中在此学习时,国画学习始终贯穿其中,并使得其获得了对中国画切身的感受与认知。在《80后艺术家与中国当代艺术》讨论中,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吴永强追溯了从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多年的发展经历。通过对50后到80后四代人传递和演变过程的探讨,发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愈见地域分野。此外,通过对部分成都80后艺术家绘画创作的个体性观察,他认为,川渝“新生代”艺术家的自传式叙事和自恋型表达,为国内80后当代艺术的发展主流埋下了种子。
这场讨论涉及民国至当代近百年时间内的艺术研究,学者们在展示新材料及新视点的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充分地展现了学者对于现代艺术形态、现象的关注与研究,从中体现出相关的新方法及新视野,为之后的近现代及当代美术研究提供了借鉴。
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再反思:纪念苏立文、高居翰先生
20世纪以来,西学东渐,西方学术研究方法不断涌入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视域,尤其是海外学子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成果,构成中外研究方法的交流与碰撞,本单元以纪念苏立文、高居翰先生,重探美术史的中西研究方法为主题。中央美术学院于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陈池瑜,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杜娟,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殷晓蕾,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谢圣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张晓筠(美籍)进行了发言陈述。
放眼外国美术史及中外美术交流史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展,放眼世界已经成为美术史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海外学者对中国美术史进行研究以外,中国学者也逐渐在外国美术史中崭露头角,本场讨论包括中外美术交流史及中国以外地区的美术史的个案专题研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博物馆白珠丽,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孙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于润生,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刘海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陈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郭亮进行了发言陈述。本场发言无论是对西方的艺术家及作品的重新解读,还是有关具体问题所引发的全面反思,都对外国美术史以及早期中外交流的研究进行了再一次的深入发掘。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回顾传统,展望未来,展示出美术史研究的新视点及新方法,凸显了美术史于古今时空衍化与延展过程中的多样化、多元化形态,积极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为美术史研究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在大会的闭幕式上,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黄宗贤教授对整个会议作了总结性评议,他指出:本次大会论题视点多样,涉及面广,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学者们从艺术本身的观察到对知识范式及语境的重新审视,恰当地契合了本次“从视觉到艺术:美术史研究与知识范式的转变”的会议主题。最后,尹吉男教授与李清泉教授分别进行了发言,并宣布年会组委会和各高校代表的投票决议:第九届全国美术史学年会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举办。
黄宗贤 汪珂欣 责任编辑:刘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