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才艺皆性情
- 来源:中国书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绘画,情怀,基本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5 09:14
——李长三印象
李长三,生于1967年,山东济南人。2008年出版散文诗词集《砚雨无声》,2013年出版散文集《边外红尘》。
初识李长三是缘于十年前的一次笔会,那时的他只不过三十出头,言语不多,斯斯文文,一身书卷气。我曾在席间问及“长三”此名的由来,得知“长”可解为擅长,“三”是约数,可释为多也。事实上,李长三确是才华横溢,涉猎广泛。如果给他印个名片的话,除了画家之外,还有一大溜头衔可以列入其中。按照传统文人画的要求,画家必须要诗书画全能才算健全,而李长三不仅做到了诗书画“三绝”,还精于姊妹艺术中的音乐、武术、文学、戏剧,可谓“七全”。由此看来,长三名字确也名副其实。
李长三是位具有侠义情怀的中国画家,但他并非科班出身,其职业是报社编辑。他对艺术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是凭借天赋和学养,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学习已故大师的墨迹吸收自己所需的营养。尽管他早年曾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研修,也有过北漂的经历,可他并没有受到流行画风的影响。在各种展览泛滥、审美导向求新求异的时代,他没有盲目跟风或迎合市场,也没有取悦于各类展览的评委,而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又漫长的师古之路。他是沿着黄秋园、黄宾虹、石涛、八大山人的脉络一直往上追的,其间曾醉心于明代沈周、唐寅,元代黄公望、倪云林,直到他追到宋代范宽、巨然和法常时才惊奇地发现,中国画早在宋代已达到巅峰。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先人提出的“师古人”“师造化”以及最后的“得心源”,原来是一场有始无终的修炼。
这个过程可以不问结果不问收获,那些古代的先贤们几乎都是这种心态,所以会有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不断地隐居山林,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渔樵文化”。中国山水画的核心也正反映了这种精神。在一幅幅尺幅不等的画卷中,无论苍崖高树,幽壑溪流,还是茂林修竹,江河湖泊,总会有归隐的高士出现在林荫栈道,亭榭扁舟之间,他们往往依山而居,或垂钓江边,或负柴晚归,或松下观瀑……看似普通的山民,一旦开口皆满腹诗书,胸怀今古,而他们之所以隐居山林,是参透了世事,厌倦了喧嚣,只有在山水之间才能寻到天人合一的宁静。
李长三在师法古人之心方面是成功的,他多年坚持“不参展、不入会、不结社”的三不原则,是与古人的一种暗合。但真正和古人的沟通则是通过那支让他无法释怀的古老乐器—箫。箫或许是他与古人对话的工具之一。满怀怨慕的曲调如同一个身着古装的老者在低声诉说,有宁静的《平沙落雁》,也有奔放的《广陵散》,有一咏三叹的昆曲名折,亦有出尘脱俗的天外飞仙……无论哪一种角色和声音都向我们散发着一种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远离我们,而是我们远离了传统。李长三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一直和传统保持很亲近的接触,在传统面前,他如同一个接受托孤的传人,把支离破碎的传统碎片毕恭毕敬地双手捧下,日复一日地学习和研磨。他曾在练完剑术和铁扇之后信笔题下“一箫一剑一长毫,腕底风清铁扇摇。南驾闲云追野鹤,桃花溪畔问渔樵”的诗句。这种境界是深得古人之心的,表现在作品中就是那份与世无争、淡泊宁静的清逸之气。这种清气不仅表现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也流露在他的诗作中,他的诗配画系列作品都是用自己的诗题自己画的,这种诗画和谐之美总会让人感受到久违的清新和典雅。
在他的一幅山水画作中他曾题诗曰:“一江寒水一江秋,一叶扁舟枕寒流。孤亭高士空自饮,青松明月对白头。”有寒江孤舟,古亭高士,青松明月,无一不是远离繁华的,但作品中透出的“明月对白头”那种无奈,却是“人生易老天难老”的苍凉。在他另一幅山水中他曾题诗曰:“几度幽林送远眸,暮霭闲锁岭上秋。苍山微茫飞鸟尽,细雨无声落枝头。”苍山微茫,长林古道,画一老者,倚杖凝眸,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而在另一幅《江山千里图》中他则以豪迈的笔法写下:“半壁江山含宿墨,满川红叶染清秋。三江逝水千帆远,万壑流云一笔收。”这又是何等的气魄。他是怀古的,也是念旧的,所以在《忆故园老宅》画作上题曰:“故园一去十六载,梦里梧桐又花开。旧日明月照新客,别时燕子傍谁台。”画幅不大,着墨不多,却气象氤氲,诗意盎然。
在其诸多作品中我对那幅名为《长三醉》的自画像情有独钟,那是一幅大写意人物,使用了近乎涂鸦的粗线条,是画家醉态的表现。此幅妙就妙在长三不饮酒,却偏偏把自己画得烂醉,仔细查看题款方顿时明白其中玄机:“醉者,艺醉也,而非酒醉也。”原来他所表现的正是他所言及的“无酒也醉人”的状态。他曾为偶然获得的这种状态沾沾自喜,也曾怀疑是怀素或徐青藤的隔世相约,但性情和狂颠之后也会感到烟花过尽的没落,因为绘画是他的表现方式,其骨子里是超级感性的诗人情怀。
当然,这种情怀也时常困扰他,使他一度出现“白日作诗,夜晚做梦”的状态。这对自身可能是种折磨,而对于艺术创作,无疑是有益的。这让我忽然想起溥心畬先生的收徒原则,他总是对前来拜师的学生提出先学诗词、书法,然后再学绘画的要求。这其实把一个大道摆在学生面前了—要想成为大画家必须修炼大基本功。
何谓大基本功?诗文书法是也!按照这个理念,我也寻访了李长三的艺术轨迹,发现他在大基本功的训练上用功颇多,并先后出版了两部诗文集《砚雨无声》和《边外红尘》。书中集中展现了他在诗词散文方面的修养,以及对艺术的诸多理解。我可以很负责地说,即使没有绘画,仅凭这些文字他也可以在文学界争得一席之地。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要想在绘画方面取得大成就,必须具备几“大”:一、大人品,大基础;二、大学问,大智慧;三、大悲悯,大自在。很多画家之所以难成大家,不是不够勤奋,不是技术不好,往往输在胸怀和格局不够博大。李长三有大胸怀,有大学问,有大人品,也有大悲悯,但依我观察他还没有真正实现艺术上的大自在。他给我的印象总是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这或许是尘缘未了,抑或是责任太大。如果有一天他如释重负,突然感到自由了,定是发生蜕变之时,也是大器晚成之时。我们期待着!
管斌 责任编辑:刘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