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变伤铺,空中楼阁也未幸免

  • 来源:新楼市
  • 关键字:商铺,投资,THE ONE
  • 发布时间:2015-07-01 15:11

  商铺变“伤铺” 投资失败不在少数

  与住宅相比,商铺投资是个更有技术含量的活。如果不动产投资像是一场棋局,那么商铺投资就是高段位的那一种。如果从一开始只是奔着美好的前景而去,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或许会买来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俗话说得好:“一铺养三代”。这句俗语也成为不少投资者的指示明灯。细数投资商铺的种种利好,除了是保值的投资品之外,稳定的投资回报也是投资者看重的。

  一份关于不动产投资意向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面对住宅、商铺、写字楼、LOFT等多种产品选择中,近7成的投资者选择了商铺。

  然而,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有业内人士在谈论投资商铺时,他认为买商铺就像在大海里游泳,大海里风浪太大,暗礁也多,想搭上这条船,要注意风险。

  在投资商铺这条路上,记者见识过不少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也看到过投资商铺跌得鼻青脸肿的。在大多数买商铺的投资者看来,他们投资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地段和人气。幸运的是,其中一部分的投资客成功了。地段成熟了,招商顺利,每个月都有稳定的租金打入账户。

  而另一部分,却不幸地失败了。在谈到失败的原因,他们给了很多的答案。有跟风购买的,只因为看到别人的商铺盈利,一时冲动就选择入手却后悔了的;有听信开发商的“甜言蜜语”,结果陷入去挣脱不出来的;有听说哪里哪里会有条轨道经过或者规划了一个商圈,觉得有商机而选择下叉的;有看到别人的小面馆经营得红红火火时,就也开一家小面馆的;还有看中了项目释放的高回报率,结果购买后连本都没有收回来的……就如同那句话:“幸福的开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结局却各有不同”。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秘书长杜鸿先生在谈论商铺时,总结了目前商铺面临的几个问题:

  第一,开发商、商家、投资者对商铺的理解和诉求差异很大;第二,物业建设、人口入住,商铺不对称不均衡,第三,商铺形式太多,专业规划和管理欠缺;第四,业主形式较为单一,对社区消费者的研究和挖掘不够;第五,政府、开发商、投资商、商家、消费者利益需要平衡;第六,投资者对商铺盲目乐观;第七,商业的盈利模式需要创新改进。第八,社区O2O没有共识,无成熟的模式。

  面对这样的投资环境,加上不少投资失败的案例在身边发生,商铺市场似乎陷入了僵局局面,等待被打破。

  新投资潮——空中商铺来袭

  2010年12月底,位于大坪的龙湖·时代天街首次推出面积为30-50平方米的空中商铺,当天销售火爆并创收2亿。随后龙湖多次加推空中商铺,销售屡次火爆。

  龙湖项目的热销使得空中商铺一时成为业内坊间谈论的热点。报纸、杂志、网媒对这个词的宣传可谓密集如云。据了解,空中商铺在彼时的市场还不常见,但在香港却已成熟。香港THE ONE就是空中商铺较为成功的案例。多业态经营、统一管理、功能齐全,购房者需求得到满足,商家也得到了满意的收益。

  和传统商铺相比,空中商铺通常是大型商业体上面的LOFT、SOHO,虽名为商铺,户型面积远小于写字楼,同时价格远低于商铺,与住宅价格相当,算是花住宅的钱投资商业,几十万元就能投资一套,商业、办公、住宅三用。

  而且,空中商铺的经营业态不再像传统商铺一样单一,且具限制化。投资者可以经营咖啡店、开美发沙龙、开美甲店,也可以做私房菜。

  空中商铺这样的产品不仅吸引了原有的投资群体之外,还戳中了拥有小量资金的投资客的“兴奋点”。因此产品一推出,原本就准备投资商铺的投资者不再淡定了,纷纷选择入手空中商铺。

  投资者的购房热情强烈,投资需求增加,市场反响强烈,让不少开发企业看到空中商铺的钱景,更看到了“钱景”,纷纷加入了抢夺这个“蛋糕”的行列。

  香港THE ONE——复制也未必成功

  全香港最高的纯零售商厦THE ONE,可以说是空中商铺里最为典型的成功案例。

  THE ONE坐落于寸土寸金的尖沙咀闹市中心,紧接弥敦道(九龙主要干道)以及人流密集的购物区——加连威老道及加纳芬道,港铁尖沙咀站与项目相连。

  尖沙咀不乏大型商场、专卖店、饰品店,但THE ONE商厦却凭借其独特垂直向上的“1”字建筑造型成为了当地昭示性极强的地标之一。

  THE ONE不仅拥有29层超高楼层数,自2010年开业以来,已进驻200多个经典品牌店家,入住率高达98%。贩卖缤纷炫丽的各式商品,囊括华美的珠宝、新颖时尚的钟表、美容彩妆及护肤品,以及潮流摩登的造型服饰和可爱小物等。

  但THE ONE商厦的主力租金却高达每月每平方米1000元,已可与香港多数中高档商场所媲美,引起不少业界人士大跌眼镜:凭什么?

  究其因果,这与THE ONE商厦为开发商只租不售、统一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在THE ONE商厦,每月都在举办各类活动、或邀约明星来吸引人流、不仅如此,商厦还提供代召的士、免费上网、手机充电等贴心的细节服务。

  此外,由于商场高达29层,故除了商场扶梯外,THE ONE不惜重金在商场每个楼层布局有多达十多部垂直电梯,并留出专门的垂直梯通道安排专职的电梯引导员,以此提高客人上下楼的效率。

  凭借多年来的不断坚持,THE ONE已成为时下潮男、潮女所喜爱的全新一站式消费天地。

  然而,这并不代表将THE ONE照搬到内地,就必然会获得同样的成功。

  由于消费习惯的不同,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高层商场消费仿佛已是融入血液里的传承,大陆消费者对于这种“上楼消费”,则欠缺一定的认可度,客流极不稳定。近年来,新商业街区涌现,个性小店也随之开花,再加上网店的夹击,空中商铺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可以看见,内地首家THE ONE——成都THE ONE华置广场购物中心也仅打造了6层,远不如香港THE ONE那么高耸入云。兴许从侧面就已经反映出,开发商对内地空中商铺的预判——想要其在内地实现经营“大热”,还需假以时日。

  销售风光无限 经营哀嚎一片

  在重庆,空中商铺以另一种称呼而被世人熟知:楼中店。近来大火的空中商铺,虽然最先提出其概念的是龙湖·时代天街,但如较早的茂业东方时代、红鼎国际,到近几年的九街高屋、炫地,虽称为“楼中店”,但都是空中商铺的雏形。

  无论作何称呼,重庆的空中商铺与THE ONE一样,体量大、面积小、总价低,且几乎都坐落于商圈中心,占有了交通便利、配套完善及庞大人流等利好,已逐渐被投资者接受并喜爱。

  如龙湖·时代天街,铺型主力面积为30—50平方米,且产品为典型的5.4米挑高LOFT,空间灵活多变,总价更是与住宅相差无几,均在50万元左右,促使时代天街每次开盘去化率都能达到90%。

  投资空中商铺,低总价、高回报,这种投资思路牢牢抓住了客户的心理落差,即使在还未成熟的新兴区域同样火得一发不可收拾。

  位于西永大学城的龙湖·仟佰汇,借助“天街商业”、“开通地铁一号线”、“总价30万元”等进行话题炒作,其主力产品单配及一室一厅户型两次开盘都几乎售罄。无独有偶,在华岩新城,依托于金科·阳光小镇大社区的金科SO铺,同样引发了热销。

  SO铺在产品和营销上与龙湖相似,但对业态进行了规划,并采用代租策略,以此来掌控整个商业布局。不仅如此,金科更是采用了23万元封顶的超低总价来促动投资者购买欲望。

  不难看出,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重庆的空中商铺销售异常火爆,甚至已冲破了空中商铺必须依附于“成熟商圈”的枷锁。

  虽然空中商铺销售风光无限,但经过市场调查后,万万没想到在经营者的声音里,却传来了哀嚎一片。无论是早期的茂业东方时代、红鼎国际,甚至在龙湖·时代天街,其中不乏大量的门面转让信息,“经营难”成为了空中商铺的“心头大患”。

  与商铺、百货、购物中心满足大众服务需求不同,空中商铺最欠缺客源优势,通常都是特色经营,靠市场口碑维持人流量,但现状往往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空中商铺虽然在房租这一块的费用省去了不少,但没有突出的门面和稳定、充足的人流,往往给店铺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所以,稳定的口碑、广泛的宣传是存活的根本。

  从经营的角度上看,特色经营和口耳相传无疑是空中商铺吸引顾客的两大取胜之道。如果产品号召力本身就偏弱,又毫无特色可言,对消费者的吸引就微乎其微了。

  且由于内地市场的习惯,不同于在寸土寸金、高层商场消费的香港,重庆消费者所熟知的商场一般最多地面八层左右,再高的话,则难以引入客流。而经营业态对于消费吸引力同样缺乏,目前空中商铺仅以私房菜、桌游吧、水吧、婚庆、淘宝店等经营业态为主力。

  “私房菜又贵又吃不饱,淘宝店有什么意思,我还不如去逛淘宝。”张小姐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不难看出对于空中商铺的排斥感。

  而另一位王小姐则表示朋友带自己去过几次空中商铺喝咖啡,但自己还是习惯去圆缘园、两岸咖啡等水吧消费,“装修风格是不错,但等电梯太痛苦了,去过一次就不想再去了。”

  诚然,空中商铺以低总价、高回报的噱头在投资商业地产市场中占有极大的份比,但却因各种原因难以“落地”,经营状况普遍差强人意。

  在投资者热捧的空中商铺背后,却是并不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的现实,在其占据着黄金地段的背后,现状却是“外强中干”。楼宇里满是转租、门面出让等告示,更有甚者为了尽快转手,无奈放弃大笔转让费,只为尽早摆脱这磨人的“空中伤铺”。

  文|刘径邑 陈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