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鼎国际:“圣地”变“慎地” 空中商铺风光不再
- 来源:新楼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红鼎国际,楼中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1 15:14
空中商铺的鼻祖看起来很美
共计3幢的红鼎国际,占据着观音桥商圈咽喉要道处。自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在红鼎国际身上一直感受不到太多写字楼该有的办公气息。位于大融城背后的红鼎国际A座,在一楼大厅的楼层导航信息栏里,各种名目的公司、商店、私房菜馆名字密密麻麻地贴了一大片。这栋48层的商住混用楼,反而是各种“楼中店”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这种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商店有效地避开观音桥闹市街区,人流被隔离在店铺之外。创新思维同时成就了新的盈利模式,也吸引了不少各类行业的进驻,尽管人气不如临街商铺兴旺,但中小投资者十分青睐。
在当时的红鼎国际,仅是隐匿其中的美容会所便多达近10家,不仅可为白领提供午休时的美容服务,也便于休息、放松。不仅如此,在谈工作未必上酒桌的理念进入市场以来,咖啡店、休闲茶庄也大力“掘金”其中,尤其是私企或外企的工作洽谈,更喜欢选择清幽之地,不想被打扰,因此像红鼎国际这样的楼中店,更让具备小资情调的消费者感受到趣味。
红鼎国际楼中店的一大“竞争利器”就是货品便宜。由于店租便宜,店内出售的外贸货品跟街边店铺的相比便宜了很多。一件风衣在街上的外贸铺要卖三、四百元,而在红鼎国际100多元就可以买到。
个性也是红鼎国际楼中店的一个主打卖点。随着“抽抽水烟”、玩两把“三国杀”这种娱乐方式的兴起,水吧、桌游吧便不断在红鼎国际内冒头。从很多消费者体验后提供的网络点评中也不难看出,这些特色店也多以“小资味”浓而著称。实际上它们确实颇有个性,很多店铺里的装修设计都相当考究、精致,迎合年轻潮人、文艺青年的口味及消费心理。
在2008年至2011年,凭借大量“特色楼中店”,红鼎国际的知名度一度达到巅峰,成为众多年轻人、白领的休闲消费新去处。
生存空间不断缩减 店主更换如“走马灯”
但好景不长,自2012年左右,红鼎国际便面临租金上涨和竞争加剧的压力,其中经营一家服饰店的王女士常常怀念2008年—2010年的黄金时期。
“这两年特别不好做”,她告诉记者:“租金从每平方米20元涨到近40元,几乎翻了一倍,加上物业费、水电费等,每个月的开支要超过5000元。”而在6、7月份这样的服装淡季,销售额要达到2万元都很难。“即便按50%的利润算,也赚不了多少。”王女士说。
不仅如此,如今的红鼎国际,前有观音桥商圈成熟的北城天街、大融城等商场吸附人气,后有热火朝天的网上购物稀释消费,“楼中店”的最大问题——难以把顾客吸引上来,也开始频现。
记者注意到,即便到了午休时间,来楼中店逛街的人也并不多。一位陈女士告诉记者,即便她已开店五、六年,每天的客流量也仅为十余人,而且客源基本上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熟客,真正在写字楼里工作的客人占比大概不到5%。
而那些颇具特色的小店,在消费者体验了新鲜感以后,也被逐步忘记。记者在10—20层转了一圈,发现这里贴着转让信息的店铺不在少数。在14楼开店的刘先生告诉记者:“我是去年搬来的,一年里这一层已经有两三家店铺换了人。”
事实上,红鼎国际作为黄金商圈里较为成熟的写字楼,楼中店的生存状态已算上乘。记者采访发现,其他区域写字楼中的楼中店,抗风险能力更差。
如今的楼中店更像处在一个尴尬的过渡地带,做得好的回归临街门面,做得不好的向成本更低的网络转移。
最特色的业态也难以摆脱“一锤子买卖”
最令红鼎国际名声大噪的,莫属隐身于其中的大量私房菜馆。
红鼎国际A座34层的“曦达小馆”,凭借其干净、舒适的用餐环境、独树一帜的装修风格及能振奋味蕾的佳肴,多年来在吃货中积累了一定口碑。
但“曦达小馆”却在2013年就已悄然变脸,尽管名字没变,但已进行了转让。
据原股东谢晓介绍,创业之初,他和朋友一起投资10万元,以时尚简约风格定位,开了这家私房菜,价格定在每人88元至200元不等。而到了2013年3月,谢晓退出了股份,不仅是因为他有其他的发展目标,现实的压力也让他有些无力。
“刚开业时,有很多朋友来捧场,每月营业额能达到五、六万元,除去人工、水电等成本,每月净赚约1.5万元。自2013年开始,客源变得越发不稳定,基本都是来吃个新鲜,很少有回头客,营业额下滑严重,最差时只能维持2万元左右的月营业收入。”谢晓说,自己离开后,合伙人苦撑1个月,生意依然不佳,最终连店名一起转让。
这仅是红鼎国际内大量经营商家的一个缩影,“据我了解,每两个月就有私房菜关闭或转让。”位于红鼎国际A座48层的“止园家馔”,老板牛琼在此开店已近三年,看透了经营私房菜的优胜劣汰。她告诉记者:“现在倒闭的多,新开的也多,这又不比商场,每天人流量那么大,如果不是真的闯出了名气,基本半年便进入低谷期。”
曾参加东方卫视《顶级厨师》进入全国4强而出名的“于家小馆”私房菜老板于寒冰谈到,因私房菜的关系,红鼎国际楼中店名气越来越大,租金也在逐年提高,但几乎都是一锤子买卖,回头客屈指可数,因此私房菜份量只有逐渐减少,才有利于老板控制成本。
而像知名私家菜馆“陶苏江湖”那样,自2010年开业以来一直生意火爆,如今已有5家店,5家店每月的营业额能达到50万元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受制于“楼中店”的形态,无法如大型商场般每天具有大量人流,小而精的私房菜馆在租金成本与营业收入上得不到平衡。又碍于重庆人的饮食消费习惯,或许比起坐在精致的小餐馆里端着高脚杯,远不如在路边吃着老火锅、畅饮冰啤酒而来得痛快。
这座挺立在大融城旁、至今已10年的空中商铺“鼻祖”,如今也可谓“日落西山”,飘摇在风雨中,空中商铺之路何去何从?表面的光鲜会否被被腐蚀的内在所吞噬,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输则血本无归的赌博。
文|陈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