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为何璀璨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三菱,毛里求斯,钥匙
  • 发布时间:2015-08-20 15:43

  进口三菱转动南半球——毛里求斯之旅(一)

  毛里求斯被称为印度洋的钥匙。东西方海路上贸易,从毛里求斯经过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这个东西文化融合的地方,产生了比财富更宝贵的东西。

  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北半球的人来说,南半球是个神奇的地方。当深圳还是酷暑,遥远的南半球却是冰凉的冬天。在我的印象中,处在南半球的国家除了澳大利亚和南非以外都不富裕,然而富裕与否并不决定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幸福感。

  进口三菱从2014年启动“转动南半球”项目,受邀者与进口三菱一起游历南半球国家。《汽车导报》有幸参与其中,7月10日从香港出发,前往位于南印度洋的岛国毛里求斯。经历5天行程,感受印度的东方文化在西方社会背景下的变化。

  前往毛利求斯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岛国,甚至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实在不好意思提那部邓超超级自我的个人电影《分手大师》(在毛里求斯取景),但这的确是我2015年7月10日以前对毛里求斯的唯一记忆。

  中国老朋友

  1598年此地首先由荷兰人发现,并以莫里斯王子的名字为这座荒岛命名为“毛里求斯”。1715年法国人成为这座岛的主人,真正开始了岛上的建设。目前岛上的城市和街道都是当年的法国人建设或者改造的,他们为这座小岛带去了属于欧洲的文化和法律。毛里求斯一直在欧洲列强手中轮转,1814年沦为英国人的殖民地。最后于1968年3月12日独立成为一个共和国家并于1972年与中国建交,属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个岛上的居民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非洲大陆曾经的奴隶后代;一类是英国统治时期带来的印度工人后代;还有一类就是欧洲庄园主后代,这部分白人目前仍占据着毛里求斯的大部分土地。至于散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则多以商人身份在毛里求斯出现,当地华人地位比较高。

  毛里求斯机场并不大,从飞机下来到接机区步行不足5分钟,当地导游Amy和车主Vinay等候多时了。我终于看见这次行程的主角——2.5T柴油版帕杰罗。这车子在我们国内算是比较稀罕了。其实帕杰罗在中国也留下了非常多的影像和回忆——诞生于1982年,从1992年进入中国,从此大范围成为国内军警的首选工作车。当年就接近40万的售价,让这台进口越野车披上豪车的外衣(从1992年至今,在生产力大爆炸的中国,帕杰罗售价也只降了10万,可见其保值程度和当年卖得多实在)。在80后的脑海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帕杰罗的故事。

  加班是一种罪

  经过连续两段航班的折磨,一下飞机大家就直奔第一个目的地——路易港,目的——吃午饭!作为毛里求斯的首都,这是该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以及最大的港口。我们发现其实这城市的街道与一些古老的欧洲城市一样,没有太多高楼,街道非常狭窄,红绿灯有的就像路灯或招牌一样悬挂在墙上而已。街上80%都是日本车,当地人Vinay说这是因为日本车的价格相对便宜。其实帕杰罗在毛里求斯的保有量不算高,更多人选择三菱L200这一类的皮卡作为代步和工具车。

  Amy说路易港的商店下班都非常早,特别是像今天周六,大都4点30分左右就陆续关门了,加班在这里更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听到这里,让我们这一群平日加班如家常便饭的苦人儿异口同声地发出一声长长的“哦”,随后似乎都陷入短暂的沉思。

  饭后前往路易港的制高点——炮台山。在城市内穿行其实并不太拥堵,遇到需要等待的路段大家都会非常自觉排队,哪怕前面有足够位置并排放下两三台车。Vinay说毛里求斯是不允许按喇叭的,当然在国内也不允许按喇叭,但在毛里求斯的5天时间里我的的确确只听见了3声喇叭声响,当地人在支路进入支路的停车等候等问题上都处理得非常得体。很负责任地说,这个人口只有130万左右的非洲岛国,道路交通的驾驶文明程度之高让人非常吃惊,值得引起我们对于交通文明宣传成效的反思。

  炮台山并不高,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可以俯览大半个路易港,是极好的远眺地点,便于防御从海上来的进攻。上坡的坡度将近30°,但这台5速手动的柴油帕杰罗拖着2挡呼呼就上去了。我看了下分动箱,依然还在2H的位置。

  整座城堡由当地地表的火山岩打磨而成的方形砖块建成,从外面看大概只有两层高。我们到达当天是星期六下午2点半,炮台山城堡的工作人员都已经下班回家了。可以想象这里的人对于工作的理解与我们是有多么的迥异。毛里求斯的居民周一至周五从来不会有别的夜生活,全国唯一一间酒吧也只会在周末开门。

  植物园的小贩

  从炮台山上下来,朝着皇家植物园出发。皇家植物园的官方名字叫西沃萨古尔·拉姆古兰爵士植物园(Sir Seewoosagur Ramgoolam Botanical Garden),始建于18世纪,是南半球最古老的植物园。最值得骄傲的是,植物园内的一部分植物是由世界各国领导人和王室成员种植的,因此植物园成为毛里求斯和平外交的一个播种地。这里还有从亚马逊引进的王莲,最大直径可达2米,叶面载重45公斤。这是个非常悠闲的植物园,但是入门居然需要门票倒是有点让人失望,不知道当地居民是否免票进场。

  植物园出入口处有一个卖椰青的小贩,一进入公园,就听见他用一些很奇怪的中文向我们兜售产品,“埋一个,腻耗。”大家开始没有搭理他。当我们从公园出来,他依然没有放弃,用英文继续搭讪:“My Grandpa is MaoZeDong”。既然他这样说,我们也非常乐意延续中毛友好的贸易关系,何况价格也算公道,椰青50卢比一个,相当于人民币10块钱,跟在国内一样。做完这单生意,他也乐呵呵地搬着剩下的椰青回车上收摊了。我看了看表,下午4点20分,果然是个坚决不加班的国度。

  在前往酒店的路上我们经过岛上北部的Cap Malheureux镇,这小镇有毛里求斯著名风景之一——红顶教堂。这座由法国人建造的红色屋顶Auxiliatrice圣母院教堂临近海边。海岸上停靠着零星几艘小帆船,落日的余晖映照在海面上。我并不愿意承认这是一个旅游景点,因为就只有一座非常精美的教堂矗立在草坪上,而这种宁静本来就不应该被走马观花的旅客打扰。短暂地在海滩边遛达了一阵,Amy呼唤大家上车去酒店,第一天的行程结束了。

  毛里求斯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天气多变,回酒店不久,下起雨来。所幸我们可以窝在舒服的房间里洗热水澡,就是苦了Vinay还要冒雨开夜车。毛里求斯绝大部分酒店都环岛而建,只要推开房门,沙滩和海浪就映入眼帘。酒店业是毛里求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大支柱,另外一个产业是蔗糖产业。

  从酒店出来发现太阳当空照,经过一处洗车店,Vinay建议先洗车。因为岛上洗车店比较少,停下来趁着洗车的时间聊聊天吧。毛里求斯东部几乎都是小村庄,有的人家在院子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这样的小村庄规划也相当完善,比如每户人家院子的面积,地上也几乎不会看见垃圾,虽然房子并不太美观但也算惬意。Vinay介绍说,毛里求斯并不大,医疗教育都是免费的,岛上有几所大学,因此毛里求斯的教育水平非常发达。也有一些家境优越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法国读书,但Vinay表示并不考虑把孩子送出去,因为岛上的大学可以让孩子得到非常好的教育。在Vinay眼中,良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他的言语中从没有透露出对于孩子未来职业的担忧。

  甘蔗的海洋

  从18世纪法国统治毛里求斯开始,蔗糖就成为这个小岛的唯一经济支柱。如今毛里求斯的旅游业和金融业也在蓬勃发展,但甘蔗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也几乎是岛上唯一的一种农作物。前往鹿岛的路上我们顺道潜进一大片甘蔗田,意外发现毛里求斯除了海以外,甘蔗田也能掀起一阵阵美妙的波浪声。

  毛里求斯主要由火山熔岩形成,地表时常裸露着火山石,坑洼不平是必须的。只是这点田间小路对帕杰罗没有半点影响。帕杰罗保留着一直以来的越野取向,避震器调校相对目前的城市SUV来说会更柔软,这对保证越野路况的舒适性和对车辆的保护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虽然一定程度上导致车辆过弯时侧倾比较明显,但越野车本来就不适宜开太快。帕杰罗发挥着自己最大的优势在大片的甘蔗田里行驶。穿过甘蔗田终于来到第二天行程的目的地鹿岛码头。

  无情翻脸的印度洋

  Vinay说当地人最爱的车子颜色是白色,至于为什么大家也没有个头绪。到了海边,才发现原来白色车子与大海颜色最搭。毛里求斯人均GDP为9000美元,而工人的工资并不高,月薪只有大概人民币1500元。但微薄的工资并不会让当地人发愁,海岸边上有不少人在悠闲地钓鱼。相比印度裔,非洲裔居民更多从事与海有关的工作,例如驾驶渡船带我们上鹿岛。不仅人处在一种非常休闲的状态,连动物也非常放松,不管是猫还是狗都自由地遛达打盹,有的陌生狗狗还会主动走过来求摸摸头。

  到毛里求斯第一次下水,当天的温度只有28摄氏度左右,水温也不过30度实际上还是比较冷。但海水非常清且水底的白沙让这个海面看上去非常美丽,美中不足的是海里的生物非常少,连游弋的小鱼都难觅行踪。

  午饭是一顿毛里求斯地道的烧烤,一大盘的烤鸡腿和烤龙虾让从水里出来的人立刻横扫饥饿。饭后坐着快艇到鹿岛旁的海上瀑布转了一圈就返航了。这个瀑布很小,落差不过5米,于此便一笔带过。回程的快艇上,驾船的小哥一脸严肃只顾着狂飙,原来远方的海上已经乌云密布了。等我们以最快的速度上了岸,只看见乌云带着雨水飞快地向我们袭来。

  时间不早了,大伙呼唤着“回酒店啦,别逗狗了。”逃也似的躲进帕杰罗,Vinay立即发动汽车迅速驶上公路。此时四周快跟凌晨4点似的,灰蒙蒙有种世界末日的感觉。

  (未完待续)

  撰文>何宇龙 摄影>林健辉、李文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