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拨备压力仍存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平安银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22 09:57
平安银行2.42%的拨贷比已达近几年高点,但距法定要求仍有差距。虽然上半年拨备覆盖率提升约10个百分点至183%,但如果不良贷款继续增长,平安银行仍可能面临进一步计提减值准备的压力。
平安银行公布中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65.75亿元,同比增长34.09%;拨备前利润281.9亿元,同比增长48.39%;实现净利润115.85亿元,同比增长15.02%。平安银行利润高增长来自三方面的贡献:资产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非息收入增长,成本收入比显著下降。
上半年,平安银行规模增长保持同行业领先优势,由于2014年年底央行调整了存贷款统计口径,因此按照央行口径平安银行的存款由1.76万亿元增加到2.09万亿元,半年来增长了18.35%;按照会计口径增长了7.95%,新的存款口径包括了对于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上半年平安银行的非银同业存款4875亿元,增长了89%,主要原因是平安银行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积极对新兴市场领域进行开发,导致新兴市场份额大幅度提升。
从贷款角度看,平安银行上半年末贷款总额为1.19万亿元,比年底增长15.92%;比年初新增了1631亿元的贷款,按照央行的最新口径,平安银行上半年末的贷款总额为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2%。按照银监会公布的上半年商业银行经营数据,2015年二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境内外)总额为18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5%。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境内外)总额为1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0%,平安银行的增速均超过行业平均增速和股份制银行的可比增速。
此外,平安银行资产质量保持了相对稳定,不良贷款率1.32%。制造业不良率下降,商业、零售不良率上升。
控制成本稳定净息差
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59.6亿元,环比增长6%,同比增长19%。期内净息差环比萎缩4个基点,主要原因是贷款及银行间收益率下降,而存款成本基本未变(反映存款定价竞争较大)。净手续费收入仍是平安银行重要的收入拉动力量,环比增长55%,同比增长83%,主要与理财、信托及咨询业务相关。根据瑞银证券的计算,平安银行年化信用成本约为283个基点,环比升高106个基点,同比升高126个基点。
201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主要表现为压缩同业资产占比结构,提高了信贷资产占比结构,贷款的日均余额为1.1万亿元,同比增加24.92%,在生息资产中占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高收益资产占比提升,小企业贷款日均增幅为29.5%,整体贷款占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在数次下调基准利率的背景下,这些贷款的平均收益率水平提升了0.85个百分点。
而在负债结构中,本外币结构得到了改善,主要是外币存款成本高,上半年积极控制增长外币存款、高成本的理财和结构性存款得到了有效控制,上半年由于受到数次降息和股票市场火热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同业存款的新增在存款增量中占了绝大比例,整体商业银行的平均占比达到70%,平安银行只有50%,高的银行则达到了120%以上,平安银行有效控制了负债成本。
从2013年开始,平安银行持续压缩同业负债的规模扩张和整体占比,2015年中期该比例有所提升,东北证券分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披露的半年报按照会计口径,其中相当一部分同业负债的增长来自于对于非银金融机构贷款的增长带来的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长,半年以来,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长了89%;二是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2014年第四季度股市火热,带来了资金由银行体系向资本市场大幅度流动,其中大量是第三方的活期存款,因此整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数据显示,平安银行上半年实现的净非息收入是2013年的3.2倍,占比从2013年的20.91%上升到33.91%。尤其是2015年以来,平安银行存贷利差持续提升,由2012年的4.33%到2014年的5.13%,从低于同业平均水平到远远高于平均水平,2015年中报的存贷利差为5.01%,比2014年年报的水平仅仅收窄了12个基点,幅度远远低于央行调整基准利率收窄的幅度。
在存贷利差持续提升的情况下,平安银行的净息差水平也持续提高,2015年第一季度,平安银行的净息差为2.73%,比2014年同期的2.42%同比上升了31个基点,比2014年第四季度的2.67%同比上升了6个基点,环比10个季度以来第八次提升,净息差已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5年中期,平安银行的净息差为2.71%,比2014年同期上升了32个基点,第二季度单季度的净息差为2.69%,环比第一季度下降了4个基点,主要原因是受到持续降息和央行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引起的。
另一方面,由于两行整合的高投入期逐渐过去,以及平安银行的营业收入近期平稳快速增长,平安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近期持续下降,2009年投入产出比为42%,2009-2012年基本维持在40%以上的水平,2013年以后连续下降,2014年全年下降到36.33%,2015年上半年下降到32.22%,继续下降4.11个百分点,目前在同业中已经属于较为良好的水平。
在平安集团成为平安银行大股东以后,平安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日益畅通,2015年上半年再次完成了定向增发,截至2015年中期,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96%、8.85%和8.85%,整体符合监管要求。
上半年,平安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体资本充足率环比分别只微升至8.85%和10.96%(已包含定增的影响),在同业当中仍属于较低水平,要支撑平安银行相对较快的资产增长,相信市场对其继续融资的担忧仍然存在。
不良压力未减拨贷比未达标
截至2015年6月末,平安银行总贷款环比增长6%,主要受制造业、房地产、社会服务及零售业贷款的推动。2015年第二季度当季资产质量出现恶化,不良贷款增加19%,但上半年不良贷款回收较好,约占到2015年一季度余额的20%。不良贷款增长主要集中在商业和零售运营资金方面,从地区看,主要集中在北方。
在营业收入持续提升的基础上,平安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也出现了明显提高,上半年,平安银行计提了129亿元拨备,拨贷比达到了2.42%,拨备覆盖率为183%,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是下降幅度在可比的股份制银行中位列倒数第二,也低于全国银行业22%的平均水平。
目前,平安银行的拨贷比相比法定要求的差距较小,也正在逐渐赶上同业的水平,其未来计提拨备的压力逐渐减少。上半年,拨备覆盖率提升约10个百分点至183%,意味着如果不良贷款继续增长,仍可能面临进一步计提减值准备的压力。
平安银行认为,在宏观经济周期趋弱的背景下,整体银行体系的不良有所上升是正常的,和大趋势是吻合的,但是近年来平安银行风险把控的能力逐渐增强,适应了环境的不利变化,整体不良贷款的增长在同业比较中不是最快的。平安银行整体重组转型两年半的时间,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优先的控制不良贷款的策略,首先是严格控制新增业务的资产质量,通过控制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严格控制新增业务的风险,其实是在存量业务中,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果断退出风险过高的领域。
2015年以来,平安银行退出的客户数4000多户,再次是加大对已经形成的不良的清收、重组和打包变卖的力度,201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清收不良资产总额31.74亿元,其中信贷资产(贷款本金)30.64亿元。收回的贷款本金中,已核销贷款18.99亿元,未核销不良贷款11.65亿元;收回额中97.27%为现金收回,其余为以物抵债等方式收回。
近期,央行采取一步到位式人民币贬值策略,闪电造成贬值事实,引起市场极大的关注。在资本外流有限的情况下,贬值对银行业的利弊影响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东北证券的观点是有利有弊,首先,资本缓慢流出仍会造成市场流动性趋紧,银行资金成本上升,对银行净息差有负面的影响,加之贬值对于房地产为核心的资产质量形成价格负面预期,银行资产的风险偏好将下降,流动性偏好将上升,均对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由于短期资本流出,外汇占款减少,央行将相应的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准备金率等多种方式调节基础货币以保持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放弃固定汇率后,贷币政策独立性增强,资本自由流动性强,扩张的货币政策与人民币国际化提速均有利于银行业。
本刊特约作者 方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