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中期业绩无惊喜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行,贷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22 10:00
用于稳定股市的拆借资金推高7月新增贷款规模,未来社会融资总额将继续保持相对疲软的态势。在股市走弱和净息差下降的大背景下,银行业2015年下半年的利润将由于收入的下降而面临更大的挑战。
2015年7月的新增贷款从6月份的1.28万亿元提高至1.48万亿元,大幅高于2014年同期的3850亿元,远超市场预期。数据显示,居民新增贷款环比下降1820亿元,降幅为39.8%,企业新增贷款环比下降5480亿元,降幅为63.7%,那么,1.48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从何而来?
我们看一下同业新增贷款的数据,环比增加9330亿元,由此可知,7月总的新增贷款的增幅主要由同业新增贷款所贡献。而同业新增贷款的抬高主要是受到证金公司支持A股市场的拆借资金所致。过去几周,为了稳定资本市场,银行体系对证金公司和相关券商提供了较大规模的贷款融资。7月对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到8864亿元,占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的60%。
居民长期新增贷款在7月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增加2790亿元,但中长期企业新增贷款大幅萎缩至1028亿元,环比下降2150亿元,降幅高达67.6%,显示出企业对长期投资仍保持谨慎。此外,较低的中长期企业新增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受到地方政府的债务置换计划的影响。
7月新增贷款较弱及影子信贷下降,使社会融资总量低于预期,为7190亿元,环比下跌61.3%或1.1万亿元,主要受疲弱的新增企业贷款环比下跌7350亿元及影子信贷显著下跌2078亿元所拖累。7月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仍维持强劲,环比上升19.0%至2479亿元。
救市导致同业融资增加
7月居民新增贷款从6月的4580亿元降至2750亿元,其中新增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由6月的1630亿元和2940亿元减少至-40亿元和2740亿元。房地产销售持续回暖支撑了住房按揭贷款等中长期贷款的需求,但股市下跌和由此导致的去杠杆化导致居民部门短期贷款下降。
7月非金融企业和其他部门新增贷款由6月的8600亿元显著下降至3130亿元,但是依然远高于2014年同期的1770亿元,其中票据融资由3460亿元减少至2570亿元,新增短期贷款由1860亿元减少至-760亿元。7月新增中长期贷款达到1030亿元,明显低于6月的3180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处于相对低位,反映出私人部门的资本开支需求依然疲软。
而7月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贷款从6月的-4470亿元升至8860亿元,主要原因是为了稳定股票市场,银行向证金公司和相关券商提供了大量贷款支持。
中银国际预测未来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并将拉动房地产和部分政府扶持行业的融资需求,但受信贷风险上升和私人企业资本支出需求走软的影响,贷款增长仍面临放缓压力。贷款和债券融资增加带动社会融资进一步回升,但表外融资进一步萎缩。7月社会融资总额由6月份的1.86万亿元人民币降至7188亿元人民币,但仍明显高于2014年同期的2740亿元。2015年1-7月,社会融资额同比下滑12%至9.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上升17.2%,证券融资下降0.6%,表外融资甚至下降83%。
在2014年下半年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下滑86%的基础上,2015年1-7月标外融资骤降83%至5.39万亿元。随着土地市场的持续降温,中央政府收紧对“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监管,自2014年以来表外融资活动持续收缩。7月新增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反弹,货币政策宽松短期内可能有助于刺激贷款供应,但考虑到通缩压力和并不乐观的经济前景,贷款需求或仍将相对疲软。不过,以土地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融资可能继续收缩,表外融资年内很难出现明显回升。
7月M2供应增长13.3%,高于6月的11.8%的增速。M2供应回升主要是因为贷款增速加快。M1供应增长6.6%,高于6月的4.3%,而7月M0供应增速为2.9%,与上月持平。由于融资需求疲软和资本流动的潜在波动,未来M2供应继续面临中长期下行压力。随着经济回落压力持续,政府可能会推出更多的刺激政策来为货币供应扩张提供短期支撑。然而,疲软的需求和信贷风险的上升或继续抑制信贷和货币供应的增长。
非银同业存款推动7月人民币存款增长加快,同比增速由6月的10.7%提高至13.4%。新增人民币存款达到2.2万亿元,略低于6月的2.8万亿元。7月新增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分别从6月的9410亿元和1万亿元降至596亿元人民币和2140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从6月的1930亿元大幅增长至1.8万亿元,主要是因为对非银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显著增加。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储蓄率下降和人民币贬值引起的资本外流压力将导致人民币存款增速持续放缓。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压力、地方政府和相关融资平台去杠杆及大部分传统行业去过剩产能等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国内经济,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面临下行压力。虽然受部分供应面因素(如猪肉价格)的影响,下半年CPI可能温和回升,但是疲软的需求和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仍将继续抑制通胀。
中银国际预计央行仍将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但美元加息预期逐步上升将限制未来人民币降息空间,因为在近日人民币一次性较大幅度贬值和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后,央行仍可能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实施指导以稳定市场预期。在整体资本持续流出的背景下,中长期内下调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有所上升。
信贷意愿提升促规模增长
进入7月,银行信贷规模环比温和增长,尽管银行方面依然维持着严苛的审核标准,但由于过了年中时点,放贷额度较为宽松,存款压力也有所减轻,因而放贷意愿提升。
7月信贷规模环比有小幅的增加。由于过了年中的时点,放贷额度较为宽松,存款压力也有所减轻,此外,银行在6月集中处理了一些坏账,接下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贷款项目上,因而放贷意愿提升。根据莫尼塔公司的调研,一线城市房贷增加,企业贷款意愿较好。通过对一线城市的调研显示,房市回暖后个人贷款意愿变强,按揭贷款发放增多,而在房地产开发贷方面依旧十分谨慎。尽管经济尚未企稳,但大方向上依旧看好,企业贷款意愿较好。
尽管银行方面依然维持着严苛的审核标准,但由于过了年中的时点,放贷额度较为宽松,存款压力也有所减轻,此外银行在6月集中处理了坏账问题,接下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贷款项目上,因而放贷意愿提升。从贷款结构上来看,从莫尼塔公司的调研对象城商行赖看,其贷款主要是短期贷款,有利于控制风险。企业方面的贷款需求仍集中在补充流动资金上,投资性贷款较少。地方平台类融资项目的收益较低,但风险较小,被调研对象争取此类项目的意愿较高,但受限于城商行资金盘面小,在竞标价格上不占优势,难以拿到项目。总体来看,7月信贷规模环比有小幅的增加。
而从一线城市的调研对象来看,一线城市房贷增加,企业贷款意愿较好。数据显示,房市回暖后个人贷款意愿变强,按揭贷款发放增多,而在房地产开发贷方面依旧十分谨慎。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未见好转,按揭和开发贷仍未起色。目前,企业贷款意愿较好,尽管经济尚未企稳,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未有大的改观,但大方向上依旧看好后续的经济发展。银行方面认为贷款需求不成问题,8月信贷规模或有进一步的提升。
另外,调研结果显示,银行存款压力有所减轻,逾期率基本持平。部分上市银行表示相比于6月存款压力减轻,一方面,年中考核时点已过;另一方面,由于此前的股灾,股市资金的回流明显。银行在存贷比方面一直控制得较好。不过,非上市城商行的存款压力一直没有明显变化。
自6月28日基准利率下调后,部分银行维持了原有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部分银行维持了原有的贷款利率,即上调了上浮幅度。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目前银行业内部贷款规模的考核逐渐弱化,部分缘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利润考核成为大的发展趋势,银行转为精细化运作,在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上操作也更加灵活。虽然7月贷款逾期率仅有少量的增加,但整个行业的不良率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但目前局面尚在可控的范围,预计8月份逾期会进一步增多。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部分银行中报看,上半年业绩增速仍在下行通道,银行业上半年业绩也不会有太多意外的惊喜。中银国际预测,上市银行201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2%,201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6%,增速进一步放缓。2015年二季度的佣金收入应是一个亮点,主要是得益于理财业务收入的强劲增长。通过资产组合调整(高收益贷款、高收益债券和应收账款占比提升),净息差应不会令市场失望。但资产质量仍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在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不良贷款将会持续上升。不良贷款分级制度和较高的拨备覆盖率为银行控制信贷成本提供了缓冲。
在股市走弱和净息差下降的大背景下,2015年下半年,银行业的利润将由于理财收入的下降而面临更大的挑战。中银国际甚至给出了上市银行2015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的悲观预测。这种悲观预测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首先,由于2015年2月和5月基准利率下调后浮动利率贷款重新定价,由此大致预测2015年上半年经营收入同比增长7.3%,预计2015年二季度净息差下降5个基点。展望未来,由于贷款和存款重新定价,2015年下半年净息差将继续缩窄。此外,2015年三季度部分高收益资产将有所下降,例如股市配资。
其次,2015年二季度佣金收入同比增长20.1%。增长主要来自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理财产品。鉴于A股市场自6月底开始降温,预测2015年三季度银行佣金收入同比和环比增长将有所放缓。首先,理财产品佣金收入将随着股票相关产品管理费用的下降而减少;其次,基金销售收入亦将有所回落。
第三,由于2015年上半年逾期贷款和关注类贷款的大幅上升,由此预测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将维持上升趋势。拨备费用预计环比上升4.2%,拨备覆盖率或进一步下降。我们预测2015年不良贷款率为1.6%。鉴于新不良贷款形成率可能高于我们的预期,因此,在中报过后上调全年不良贷款预测的可能性加大。
第四,向证金公司贷款的风险有限。根据7月货币数据,向非银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到8864亿元,这主要是银行给证金公司提供的救市贷款。这些贷款的信用风险很低,因为央行提供了隐性担保。此外,这些贷款为银行带来了利息收入。预计8月这类贷款将有所上升,并将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上升趋势。2015年全年银行净利息收入或因此增长1.34%。
不良贷款尾部风险减少
实际上,2015年以来,月度社会融资规模自低基数同比反弹,受到中长期贷款和债券发行自低基数上升的推动,7月社会融资规模从2014年同期2740亿元的低基数改善至7190亿元,得益于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发行的强劲。社会债务融资余额同比增速从6月的12.0%回升至12.4%。如计入地方政府债券,则经调整的社会债务融资余额增速也将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至12.5%。
综合分析,目前对货币供应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月度新增人民币贷款5890亿元显示增速稳健,进度快于市场预期。2.在按揭贷款利率走低、房地产交易量复苏以及部分银行增加消费信贷配置的情况下,中长期消费贷款(体现为按揭贷款规模)同比增速升至17.2%。3.企业中期贷款同比增速升至14.8%。
当然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银行的避险情绪令流动资金贷款依然疲弱,银行继续将表外承兑汇票转为表内贴现票据贷款(占新增企业贷款的33%)以填充贷款额度。M2同比加速增长,可能得益于积极的财政开支和债券发行,但也会受到股市融资的干扰。
7月M2同比增速升至13.3%,高华证券将此归因于稳健的贷款和企业债发行,也可能得益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稳健。尽管为支撑股市而向非银金融机构发放的新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M2增速的上升,但调整后的M2同比增速为12.6%,仍高于6月份的11.8%,原因在于:1.财政存款升幅小于2014年7月,可能得益于更积极的财政开支;2.来自同业融资、“影子银行”活动以及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新增,促使M2的增长也较为强劲,为1万亿元。
此外,随着客户存款同比增速反弹至7.8%,且8月第一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从6月的5.1%降至4.9%,银行的存款成本压力可能略有减轻。
政策的持续放松有助于企业盈利逐步企稳,并降低银行不良贷款尾部风险,虽然短期内不良贷款生成率可能仍会居于高位。根据高华证券的估算,国内银行业二季度折年不良贷款生成率为130个基点,而一季度为116个基点。当前A股股价隐含的不良贷款率为5.4%,表明估值下行空间有限,不良贷款严重恶化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银行股估值重估取决于进一步的降息、降准措施以及可提振内需的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而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可能出台的有利财政政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任何进展以及中资银行的混合业务可能获批等因素,都会成为推动股价上涨的催化剂。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