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通胀末路

  从历史上看,资产价格通胀结束前都会呈现如下的特征:一部分市场投机热度迅速冷却,另一部分市场投机则迅速升温。以此来看,欧洲银行和意、西等国的主权债岌岌可危。

  资产价格无序上涨,这种“疾病”的根源始终在于货币混乱。美联储、日本和欧洲央行陆续加入“混乱制造者”的行列,加速了危险的降临。从市场的指标看,资产价格通胀已经进入了后期阶段,但致命的特征并没有出现,比如资产市场普遍下跌,发生金融恐慌和开始经济衰退。

  从历史来看,步入危险期的关键标志是一些市场投机性迅速降温,而在另一些市场,投机仍然居高不下——在某些情况下,投机热度还会飙升。

  另一个迹象是套息交易回落,特别是低(或零)利率与高收益货币之间的裸套利交易回落。但就目前而言,并未出现这种情况。

  具体来说,我们现在看到了暴跌的商品市场(也有大宗商品相关货币和矿业股票),这些也是全球最早因为QE引发价格膨胀的资产(早在2009-2011年)。

  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和巴西,此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冷却。

  大多数新兴市场的货币都已经陷入熊市,现在人民币还没有出现这种状况,一旦人民币这个套息交易的宠儿也陷入熊市,中国A股市场的泡沫很容易破灭。

  然而,在大部分的高收益信贷市场,投机热度仍然保持在不错的水平。与此同时,硅谷的股票以及私募股权基金都享受着梦幻般的估值。10年期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徘徊在2%以下,全球发达经济体的房地产——无论是旧金山、悉尼还是温哥华——似乎都在回暖,尽管加元和澳元不景气。此外,有初步证据表明,伦敦的高端房地产正在趋弱。

  如何识别资产通胀的后期阶段?

  1927年至192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德国股市以及更普遍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投机水平迅速下滑,而在同一时间,美国股市投机的热度则持续飙升。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华尔街发生了股市崩溃(1987年10月),与此同时房地产和高收益债的投机都在上升。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发生货币和债务危机;接下来的1998年,俄罗斯债务泡沫破灭;次年,纳斯达克泡沫也最终破灭。

  2007年夏季出现的第一个信贷市场地震并没有阻止股市进一步冲高,特别是2007年到2008年春季的商品市场持续发烧,例如石油。

  另外,官方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资产价格。在目前的货币通胀中,基本上所有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工资都在大幅下降,以美国为例,官方公布的CPI仅比上次经济周期的峰值高出11%(2007年12月)。资产价格通胀的严重程度使得官方统计商品和服务市场的货币数据很难令人相信。实际上,各国的官方数据都在长时间内起着不同程度的误导作用。

  如果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膨胀进入最后阶段(一般的投机性泡沫和经济衰退),将意味着商品和服务市场货币通胀的结束。

  什么能带来这种转变?或许,高收益信贷市场,以及与能源和新兴市场相关的账面损失会引起我们的警惕。

  金融体系的压力可能让投机热度急剧下跌,包括中国和大宗商品领域已经发生的事实,而沉浸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中的欧洲银行和信贷资金很可能是下一个,其中德意志银行的风险头寸大的可怕。

  此外,万亿美元的利差交易由于人民币汇率下跌可能发生大规模的股市崩溃。

  本刊记者 张尚斌/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