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拍电影,为啥?
- 来源:江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作家,电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7-09 15:56
主持人:朱又可(《南方周末》记者)
观察者:
谢飞(导演、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李杨(导演)
李公明(港台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
王小妮(诗人、编剧)
顾文豪(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文化评论人)
雎安奇(电影导演、跨媒体艺术家)
赵瑜(评论家、河南文学院专业作家)
唐棣(导演、作家)
高翔(博士后导师)
夏榆(作家)
王樽(影评家,深圳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庞贝(作家、编剧)
马小盐(作家、批评家)
萧云(天山电影制片厂编剧)
背景
近年来,作家纷纷当起了导演,朱文、郭敬明、韩寒、徐浩峰、韩东等等。“作家导演电影”算是个现象了。拍电影本来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导演们的事情,是谁的大手在背后推动,让作家们从幕后走向前台?他们的电影作品合格吗?是“资本”在作怪,还是作家心血来潮式的胡闹?中国之外,这种情况存在吗?如果仅仅靠粉丝就可以卖电影,那么,所有有粉丝的名人都可以拍电影吗?
一
朱又可:拍电影本来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导演们的事情,是谁的大手在背后推动,让作家们从幕后走向前台?
谢飞:作家当导演不是新鲜事,今天出现的“作家导演电影”潮流却有其原因。记得大学学电影导演时,读过苏联导演杜甫仁科的一个论述:“当作家需要有头等的智商,因为他们是无中生有。而做导演只要有中等智商就可以了,他们只是将编剧用文字提供的情节、人物、细节转换成视听的形式罢了。”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时常把这个观点介绍给刚刚走进导演系的胸怀抱负的年轻学生,大煞风景。我的目的是让他们知道,在影视制作过程中,导演虽然是“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不要忘了导演工作的基础是剧作,编剧是他最重要的合作者。我调研过百年世界电影历史上400多位成功的导演的成才历史,发现先从做编剧或演员取得艺术实践经验后,改行做导演成功的最多。
王小妮:任何人都有拍电影的资格,何况写作者。任何艺术形式的前提都是不受约束的自由发挥,电影也不例外。新科技使个人创作有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科技会让艺术加速衍变和拓展。
李公明:从大的行业背景来看,近两年中国的电影市场与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呈现逆向的增长势头。在这种趋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却并非国产影片的总体质量的上升,而是互联网时代营销与资本逻辑在起作用。在这种背景之下,作家们纷纷“下海”执导影片,显然首先与资本介入、市场分利的利益诱惑直接相关。其次,网络时代的快餐阅读与影视传播培养了新一代的电影观众主体,对于80后作家的偶像崇拜、对微信时代的表情化追捧等因素,成为了几个作家走红票房的现实基础。上述因素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部分作家从写作走向电影导演的前台。对于他们来说,有投资方出钱、有粉丝团垫底、有远比出书丰厚得多的金钱回报,而且票房的成功又可以不断推高原来在写作圈中的人气,何乐不为?即便“导演”这个行当再难,也不会知难而退。当然,不能否认也有些作家怀有从文学性向影像性探索的转型诉求。在自身具备了某些条件,如导演界专业人士的提携等等的基础上,实现跨界。无可否认的是,由于作家对自己作品的理解比他人更有内在优势,因而有可能使影片在再创作方面更为准确、深刻。
雎安奇:所谓的职业导演也是个伪命题,所有的职业性就是制造复杂性。朱文本身的职业是一个电厂的工程师,写作是他的爱好,电影也是他的爱好。徐浩峰是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形意拳是他的爱好,电影也是他的爱好。作家当导演应该是很自觉的,所谓的专业训练也是扯淡。尤其在中国,电影摄制组里多数人来自农村。有的一年前还在种地,现在是灯光师、化妆师、摄影师,这也是跨界。美学和知识的结构在多数所谓的职业电影人身上很薄弱,所以这种职业性无从谈起。作家当导演或者卖菜的当导演,都带来一种可能性。
李杨:说起最近不少作家当导演拍电影的现象,其实不止是作家,还有一些演员、节目主持人、歌手、企业家、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各种各样的人纷纷坐上导演椅了。原因无非两个:一是他们喜欢电影,就像一个好吃的吃货吃的多了想尝试当大厨自己炒菜开餐馆一样。二是因为有资本在幕后推动,他们都是有些名气和有粉丝的人,幕后资本要炒作和消费他们的名气和粉丝。
顾文豪:谁的大手?大概是资本的大手?梦想的大手?不过谁的大手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们拍电影,拍得如何?能比专业导演好吗?
唐棣:一方面是市场膨胀,缺少原创力量。而作家们,尤其是小说家天然的掌握着大量IP。早些年很多作家纷纷做编剧,而编剧和小说家乍看起来都是在编故事,很多人转过来了。导演基本上就是行业内的顺水推舟。另一方面是写作回报太少了,对我这样需要靠写作生活的人,不得不转。我做导演最初是虚荣,写作不再提供给我尊严感。很多作家是被投资商拱起来当导演的,他们会告诉你,不用担心,我给你配一个专业的副导演。很多剧组,一个导演周围都是专业人员。作家导演提供想法,其他人帮助实现,这不是新鲜事了。
赵瑜:我觉得可能是电影院线的完备。电影院的小厅越来越多,这些小厅足以满足一些非商业电影的需求。一些有着公益情怀的制片人或者投资人,老想着创造奇怪,他们开始试水一些小众电影。其中也有个别电影小投入却有不少商业收入,比如2015年上映的《烈日灼心》,这部电影是根据作家须一瓜的长篇小说《太阳黑子》改编,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在这样的基础上,会有制片人想进一步大胆演试。如果这个故事的底稿很好,那么,换成写作者本人来执导如何?
夏榆:作家介入电影生产并不始于今天。我们知道的作家,比如乔伊斯、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斯坦贝克、马尔克斯、杜拉斯、罗伯·格里耶等等,都做过电影编剧或者拍过电影。拍电影并非必须是受过导演专业训练的人做的工作。比如伍迪·艾伦,以前是写电台广告的,库布里克是学摄影出身,希区柯克的背景更复杂。即便在中国大陆,很多导演也并非专业出身,张艺谋是摄影出身,冯小刚是美工出身,顾长卫是摄影出身。应该说,拍电影只要具备专业能力,非导演专业出身的人也可事之。
高翔:原因应该很多,其中一个可能是过去一二十年间科技之进步,大幅度降低了拍电影所需成本和技术的门槛。举例说明,朱文在成本拮据的情况下用DV拍了《海鲜》,而郭敬明则以拍电视连续剧的速度和手法炮制了《小时代》系列。当然,个人兴趣和潜在的巨大利益都是可能的原因。另外一方面,自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使得观众能够接受更多不同风格的电影。
庞贝:这个推手当然是市场,电影的生存空间大了。小市场的朱文、韩东们比过去找钱更容易,而郭敬明、韩寒们的粉丝本身就是巨大的市场资源。徐浩峰跟这些人不一样,他本身就是电影科班出身,现在只是迎来了自己的机会。
萧云:近几年,作家当导演拍电影虽然是个小众现象,却有蔓延之势。我认为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稿费的偏低和优越感的缺失,让越来越多的作家在社会中找不到自信了。一个三万字的电影剧本,普通编剧可以拿到五万到十万,著名编剧可以拿到三十万到五十万,还有更著名的编剧可以拿到七八十万到一百万。这种稿费标准是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没法比的,影视媒体的普遍和普及,让多少编剧一夜暴富之后又一夜成名,变成很多人羡慕和向往的对象。电影拍摄门槛的降低和资本的运营运作,让电影也成为一个赚钱牟利的工具。
马小盐:最近几年,中国畅销书作家转型拍电影,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潮流。世界电影史上,大部分导演是经过专业训练,小部分或者说很少一部分才是自学成才。但中国目前的作家转型拍电影,并没有自学或者进行自我训练,便不知深浅地做电影导演去了。在一个价值观混乱、唯利是图、文化土壤薄弱的时代,资本是驱动一切事物的原始动力。畅销书作家们从幕后转向前台,更多的是为了获取利益,而非为了电影艺术。毕竟向制片人卖小说版权,与自拍商业片动辄数亿的收入,获利差距之大,简直是从地平线飞升直入天堂。
二
朱又可:他们的电影作品合格吗?
谢飞:作家用文字创作,一支笔,一个书桌,独自即可工作。影视导演的工作,则处于集体化商品生产的流程之中。前者更符合艺术创作的个人化之规律,后者则受困于资金、技术、时间、合作等诸多因素干扰,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我记得以前一些作家也尝试过转行导演,但多是浅尝而止。《本命年》的原作和编剧刘恒,尝试过导演电视剧《少年天子》,马原导演过《死亡的诗意》等。
王小妮:没有合格不合格的电影,只有好看不好看的电影。“好看”的标准是多元的,不惟专家也不惟票房。
李公明:还是应该首先从国产电影的总体质量来看,在国产电影的高票房与低质量早已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常态的时代,人们还能怎样期待资本与粉丝团催生的“作家电影”水平高到哪里去呢?其次,如果把“是否合格”的问题理解为某某作家转型当导演是否“合格”的话,那么这个问题是比较难下严格的判断。因为一部影片的水平由多方面原因决定,而导演只是其中一项虽然极为重要但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作家充当导演的实际过程中,更有多种因素的介入使他个人的真实水平难以被如实衡量。
高翔:他们作品合格与否,需要专业人士用专业标准来进行评判。我从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来看,以为良莠不齐。比如,朱文和徐浩峰可称杰出,可惜“一山突起,万籁无言”,票房平平。具体而言,朱文和韩寒的电影都很“松”。朱文作品形散神聚,节奏把握极佳,且往往有意无意间抖点黑暗幽默,淡淡地搔到观者痒处,让人欲说还休。韩寒的《后会无期》同样以文艺面目示人,但非从胸襟出。他又太想面面俱到了,憾乏把握全局之力,而这又是一个成功导演所必需的才能。有意思的是,他也喜欢说些段子,但略显笨拙,效果难免尴尬。徐浩峰和郭敬明的节奏很快,通属“紧”的一路。徐的电影让我联想到杜牧的一个比喻:“风樯阵马”,即强风裂帆,烈马临阵。《倭寇的踪迹》有胡金铨以及日本武打片之痕迹,虽然技法有些生涩,但在近20年武打片中别开生面,堪称逸品。而《师父》就老练不少,可谓滑健。郭的《小时代》让我有些意外,虽然格调一如既往地俗,却能手法熟练、首尾一致、一气呵成,可以说是合格的商业片。韩东的电影我没有看过,就不妄评了。
雎安奇:我想最大的意义就是带来一种不合格,但遗憾的是合格的电影太多了。
顾文豪:很抱歉,除了徐浩峰,其余几位作家的电影作品我都没看过。至于合格与否?得看什么标准,若是按票房,郭敬明、韩寒二位何止及格,简直是优等生。要是按艺术水准——今天谈艺术,大概连电影也拍不成吧。
唐棣:至于他们的作品合不合格,我觉得合格的概念很模糊。我个人看过的不多,只拿一个标准来说,听说这些电影除了畅销作家转导演的票房有效果,其他的作家电影收成都很惨。
李杨:没有学习过专业的人会不会导演电影,并不重要,只要雇用专业电影人替他们做就行了。如果他们仅仅是挂名还好,偏偏要指手画脚,一个业余的人指挥专业的团队干活,结果可想而知。于是乎就出现了大银幕MTV、大银幕小品、大银幕专题片、大银幕综艺节目等等业余的不是故事片的电影。搞得好莱坞都大跌眼镜,惊诧中国怎么一下子创造出这么多新的电影品种来。
赵瑜:朱文的电影我没有看过,郭敬明的电影很成功,但是我也没有看过。韩寒的电影,去看了,还是比较幼稚。徐浩峰的电影我也去电影院看了,拍得很不错,好像票房也还不错。韩东的电影还没有上,但从他的文学风格以及个人趣味来判断,他应该不会走市场路线,所以,应该是一个叫好不卖座的小众片。
夏榆:至于电影作品是否合格,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是合格的,比如小说家朱文、尹丽川,尽管他们的电影没进入过大众视野,不过他们的头脑和技术似可信任。有的不合格,比如郭敬明、韩寒,他们的电影只能是当下所谓“粉丝经济”的一部分,不管其制作多么奢华,作为电影艺术品来说是及格线下的东西。个人以为目前的中国大陆还没出现优秀作家拍摄出电影杰作的情况。如今的大陆电影垃圾品丛生,有时进入电影院看个片子,感觉很对不起自己的智商。最近传出韩东也开始导演电影,他的电影或可期待。说到底,艺术是相通的,艺术思维和能力也是想通的,高则愈高,低则愈低。
王樽:作家导演会对电影气质有很大影响。至于作品的完成效果,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具体到寥寥可数的几部中国的作家电影,情况比较复杂,比如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因为幕后主导是台湾的粉丝电影团队,并没有突出的作家电影气质,反而更像商业青春片。比较起来,朱文稍早的《云的南方》和近期的《小东西》,是较为典型的作家电影,其叙事、人物刻画,以及作品中呈现的对当下社会、东西文化、历史与现实等问题的揭示和思考都很深入,体现了作家导演电影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庞贝:这很难笼统地下结论。电影界目前有这样一个更犀利的质问,中国电影票房2015年有400多亿元,但中国电影还存在吗?也就是说,在这个抢钱的“小时代”,很多电影已经不再是电影了,虽然有些很赚钱。只有极少数既能赚钱也能赢得好口碑的例外。2015年的新片中,《师父》和《老炮儿》便是这样的例外。假如电影还是一门艺术,假如电影还有品质标准,那么,郭敬明的电影显然不是合格的作品。
萧云:我认为多半都是不合格的,因为电影它是个技术活,光靠热情是不够的,它还有电影的特有形式和属性。而这些技术和技巧,是需要专门学习和长期实践的,否则要想拍出一部大家公认的好作品,是很难的。
马小盐: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式作家电影并不合格。但有什么办法呢?粉丝便是这些所谓的“作家电影”的移动钱包。美国曾有篇电影评论,谈到中国观众,指出中国电影观众就是一群嗜食影视垃圾的人。事实上,不仅仅是影视方面,文学、绘画、建筑、戏剧等艺术领域,我们皆处于一种粗鄙审美之中。全民审美素质低劣,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顽疾。要改变这一丑陋的文化现状,不但需要艺术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更需从教育领域入手,提高民众的美学素养。
三
朱又可:中国作家拍电影,是“资本”在作怪,还是作家不满于导演的心血来潮式胡闹?中国之外,这种非科班出身却拍电影的情况存在吗?
谢飞:传统胶片电影时期,制作费的昂贵和器械技术的复杂,成为一些作家成功转成导演的障碍。数字技术后,影视制作大众化、平民化时代到来。许多设备趋于“傻瓜”,即自动。摄制成本大幅下降,影院外的播出平台不断扩展,使许多人当导演拍“自己的”电影梦想成为了可能。电影导演的业务并不神秘,百年的电影,根本没有学校、老师和教授,全靠在实践中当学徒、助手。现在影像普及,人们通过看片、拍微电影等活动,可以掌握其基本技能,创作欲望强盛的作家们不甘落后地进入导演行业实属正常。其实在传统胶片时期,世界电影里也有不少“作家导演”,他们既是编剧又是导演,用电影讲述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法国的费里尼、特吕佛,瑞典的伯格曼,印度的雷伊,日本的小津安二郎、黑泽明等大师都是如此。
李杨:资方怎么操作赚钱、卖了多少票房我不知道。不过不能否认,的确有几个这类影片票房还很高。在这个重炒作重包装的时代,只要有人出钱,人人都可以当电影导演。就像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照当摄影师一样,每个会写字的人都可以当作家,不会写作的人经过包装也可以成为著名作家。每个人都可以当歌手和主持人,你做出的作品好不好那就另当别论了。国外偶尔也有这种现象,但在他们那里是极其个别的,比如昆廷·塔兰蒂诺和法国的几个影评人。
李公明:国外当然也有非科班出身而当导演的情况,好莱坞的制片商早就认识到名人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人气对于获得发行资源的重要价值。非科班出身的名人执导的电影不仅有比较卖座的,甚至也有能够拿下奥斯卡奖的影片。如《逃离德黑兰》的导演本·阿弗莱克本身是演员出身。但是在好莱坞明星跨界当导演的现象中,不难看出某种与我们不同的情况。他们往往都是先拍出有口碑而不是高票房的影片,而不是一开始就靠粉丝推高票房。
高翔:作品说话,动机并不重要。国外也有类似者,比如曾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的Stephen Chbosky把他的畅销书《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改编为电影,并亲自执导,电影在2012年上映后颇受好评。另外如詹姆斯·卡梅隆和昆汀·塔伦蒂诺,他们都是优秀的剧作家。
雎安奇:非科班出身拍电影的,国外有很多,法国新浪潮时期的戈达尔、特吕弗,美国的博格丹诺维奇、科波拉,日本的伊丹十三、北野武等等。电影这个行业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有趣的人,我觉得都该拍一部电影。
顾文豪:我倒不觉得完全是资本在作怪,资本其实比我们想的要严谨得多,我特别希望中国的文化市场能早点进入严格的、规范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在大概还在踉踉跄跄地行进着。不满导演,也不至于。我想更多的还是我们的创作人特别喜欢跨界,会唱歌的好像就会演戏,会演戏的好像就会写书,但我从不以为这是跨界,这是不专业啊!
赵瑜:作家当导演,应该是资本和作家双方的合作,不会单纯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因为资本无论如何有情怀,也不会交给一个完全白痴的人去做。同理,作家再有个性,但是在资本面前也会妥协。所以说,作家当导演,一定是双方在某个界线那里达成了一致。是资本想借用作家的身份来追求口碑,也是作家通过另外的媒界二度创作自己的作品。总之,看上去还挺有趣。国外的情况不了解,但就我的阅读范围,知道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拍过电影,但同样也是遭遇票房很差的尴尬。
唐棣:这两种情况都有。现在是资本起哄,新导演好控制,而且很多作者写作那么久,一下子没见过那么多钱。人的本能摆在那,谁都会心动。导演们的改编很多时候与原作者的想法不同,一些作者会因此不满。不管这个不满对不对,有机会自己拍自己的作品,的确诱人。现在机会来了,有些人就想,既然有人买单当然不能闲着。这是目前电影圈的特色,我觉得有好处,这样可以丰富类型。我希望这样的电影可以更好地把文学中的元素融入其中,让电影的文学性更强,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在西方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法国的杜拉斯,她拍了不少女性主义的电影。还有罗伯·格里耶、新浪潮大师侯麦、美国诗人贾曼等等。
王樽:当下中国电影的弱智和胡闹已到了惨不忍睹的程度,烂片当道,烂片营销,拉低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和欣赏趣味。更多的作家介入导演电影,会给中国电影带来希望和改观。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作家电影都是重要的存在。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杜拉斯、罗伯·格里耶等都执导过电影,且颇具影响。法国新浪潮的著名导演中,很多都是从《电影手册》杂志编辑、影评家转行做导演的。在历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组成里,常常有作家出现其中,更有不少届的评委会主席由作家执掌。作家执导、参与、评审电影的情况,在国外尤其是欧洲颇为寻常。
庞贝:在这个“资本”的时代,资本不再是简单地“作怪”了,资本很蛮横,资本在狂欢,资本正在消灭艺术。对于这些当导演的作家,不能一概而论。徐浩峰是成功的显例,他当然不是心血来潮,他有自己的修行,有自己的情怀。将文字转为影像,他有这样的掌控力,这样的“作者”真是很难得!我们也可以说徐浩峰的电影是一种“作者电影”,这样的电影也有可观票房,就更是不易。中国之外这种情况很多,最显然的例子是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他是影评人出身,他自编自导的《四百下》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中国的国情是,长期以来科班资历与国有制片厂就业岗位直接挂钩,于是我们便随处可见那么多脑袋空空戴导演帽的人。科班只能解决技术问题,很多导演只是以此混饭吃而已。
萧云:好莱坞电影在六十年代转型的时候,也吸纳了很多非专业的作家进入电影行业做编剧,有的后来也做了导演或者制片人,不过这些人是先进入电影这个行当,熟悉以后才开始自己运作。好莱坞电影从六十年代之后,在世界电影中崛起,创造了电影的奇迹,成为很多国家包括中国电影模仿和学习的典范。
马小盐:所谓的科班出身,是指电影学院的文凭吗?如果指的是这一点,美国这种情况多一些,譬如美国的两位著名导演大卫·林奇与昆汀·塔伦蒂诺。林奇原本学习的是绘画艺术,大学毕业后因偶然制作了几个短片,并获了几个奖项,从而激发了他对电影的酷爱。昆汀高中退学,没有研读电影专业。昆汀对电影的理解,要比一般电影专业出身的学生有深度得多。他一边自学,一边不停地观摩经典影片。也就是说,无论林奇还是昆汀,他们都是在深入了解电影之后,才开始了电影拍摄的征途。中国的作家导演,我仅举一个例子,从郭敬明所拍的大屏幕PPT看,他对电影几乎一无所知。
四
朱又可:这种中国式“作家电影”是不是在改变“作家电影”的概念?
谢飞:作家有权做导演,有权跨界创建自己的艺术世界。如果这些智商头等的创作人给中国电影带来更多的高质量的优秀作品,更多的极具光彩的“作家电影”,值得热烈欢迎和支持。可是,如果你导演的电影只是一味地迎合观众中的低级趣味,作品只具有低廉的商品价值,那么你也就不是一位作家了,或者从来就不曾是一位真正的作家。
王小妮:如果归类和判断“作家电影”,恐怕要看得多一些。我不热心归类,更习惯关注个体。不过,你这里列出的片子我都没有看过,没有发言权。
李杨:有人把作家当导演拍出的电影称为作家电影,其实是一种误解。就好像作家炒的菜不能称作“作家菜”一样。除非你像苏东坡一样很牛X地独创出一种新的做法。说实话,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不用在意那些没有学习过专业的非科班的人、特别是作家们纷纷当电影导演的现象。没准儿还能鼓捣出几个大师呢。中国现在有那么多被资本包装出来的整天吃喝玩乐不会写作的著名作家,有那么多不用自己画画却卖出天价的著名画家,有那么多五音不全假唱的著名歌星,有那么多普通话都没讲利落的著名主持人,有那么多韩国整形医院造出来的美女俊男的著名演员。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文化界的现状,其实又何止是文化界的现状。我始终相信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一坨屎无论怎么包装和炒作它永远都是一坨屎。什么是好电影、好作品,历史和时间自有评判。
李公明:关于“作家电影”,早已不局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源自法国的那种“艺术片”的概念,不再仅仅专注于探索人的意识和潜意识,而是具有更广阔和更深刻的艺术品质,如对现实与人生的深邃洞察力、表现情景与人物的卓越能力、整部影片在深刻性与艺术性等方面与观众产生的整体性共鸣等。事实上,在这个意义上的“作家电影”这个概念甚至已经不再具有严格的指称意义。但是,在中国目前的作家当导演的时风中,“作家电影”这个概念却容易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而被认同和使用。在这种语境中,就应该指出目前中国式的这种所谓“作家电影”的确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原来的“作家电影”的概念,其实质只是“粉丝电影”,与真正的“作家”并没有太真实的联系。
高翔:过几年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更好。
雎安奇:我想每一个作家都有想要改变电影的概念,那就先做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电影。
唐棣:“作者电影”本意是传达个人风格明显,不在于制作,而在于作者。也就是个人彩色要很浓。这个作者在我看来需要很正式的文学创作经验。至少,我觉得这一点中国的作家导演能满足的就不多。可能是我的偏激,我不认为写本畅销小说就是作家。国内现在所说的作家电影的概念更多的是强调身份,而非创作层面。这种不同是对“作者电影”本意的大众化、庸俗化。
赵瑜:中国的作家导演并不多,贾樟柯写过小说,王超写过小说,但是并不能说这两个人就是作家,他们还是有着电影导演专业背景。像朱文和尹丽川这样的作家导演所导的电影根本没有进院线。而郭敬明和韩寒的电影更多的是粉丝电影。可以说,中国的作家电影并不成熟。如果以郭敬明和韩寒为代表的作家电影来说,那么,我觉得可能是对作家电影的一种有效补充,在中国有号召力的作家还有冯唐、余华,包括张嘉佳一类,这些人均是粉丝众多,可以拍电影。但是,这种以拼粉丝数量为主要消费群体的电影和“作家电影”本身所寓意着的原创性,以及追求文本的克制,甚至是立意的深远,都有着很远的距离。所以,我的判断是,像韩东、冯唐这样靠近文学本身的作家一旦执导电影,也一定会被电影工业的传统融化,妥协,成为一个庸常的导演。他们只能这样,别无他法。
夏榆:目前这些触电的作家究竟能拍摄出什么样的东西也难说,或者仅仅是玩票,在银幕上留下几部垃圾作业退场,或许会有值得观赏的作品,这都取决于他们的才华和未来的具体努力。可以看清楚的是,目前这些介入电影的人与国外作家介入电影的差异是,前者只是被资本催生的,而后者是在艺术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介入的。比如罗伯·格里耶和他的搭档阿仑·雷乃,比如杜拉斯,他们对电影的介入引领了法国电影新潮流的发展。当然更多的作家还是逃离了电影工业的折磨,比如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他们提起电影如噩梦重温。
王樽:目前尚未看出端倪。事实上,电影史上堪称伟大的电影,大多是借助文学作品或具有作家气质的导演拍摄出来的。比如丹麦的德莱叶,瑞典的伯格曼,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法国的马塞尔·帕尼奥尔、阿伦·雷乃,美国的伍迪·艾伦、泰伦斯·马力克,匈牙利的贝拉·塔尔等等,都是作家型的电影导演,大多有文学创作的经历。其中很多人都是脚踩文学、电影创作两只船,比如马塞尔·帕尼奥尔本人就执导过很多著名电影,他的小说名作《父亲的荣耀》和《母亲的城堡》等也都被其他导演搬上了银幕,成为影史上的名作。
庞贝:这种改变未必是好事,若是屈从市场诱惑,电影不再是电影。“作家电影”能赚钱当然好,但不该有铜臭。当然,若是中国的“作家电影”能借这个新兴市场崛起之力,改变“作家电影”那种只能是小众的情形,这自然是好。只恐怕是,这种两面讨好的策略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非驴非马的作品。
马小盐:首先,我要厘清一下,中国的“作家电影”与法国的作家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法国的作家电影,是源于“每一位导演都以作家一样的方式在创作”的理念。它指的是一位导演像作家一样,对电影艺术进行先锋性探索与试验。而中国式作家电影,是资本雄厚的畅销书作家直接进入拍摄现场,褫夺了导演的职位。也就是说,法国作家电影的导演,原本便懂得电影理论与电影拍摄,而中国式作家电影,是对电影几近无知的作家们在扮演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角色。中国作家当导演,不仅仅是资本作怪,更是无知者无畏的自大狂精神在起巫。中国人做任何事情,不讲敬业精神、专业素质,只讲究权力、名声与金钱。此三种春药,中国人只要拥有其中之一,便开始不知天高地厚起来,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于是,性学专家写小说、主持人办画展、作家拍电影等等,跨领域的事是这些名流哥伦布们处处可涉的美洲大陆。但是,跨领域者懂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要求吗?有基本的敬畏精神吗?没有,他们唯一拥有的是名声,仅此而已。
五
朱又可:如果靠粉丝就可以卖电影,那么,是不是所有有粉丝的各类名人都可以拍电影?
李公明:是可以的,而且现在这种趋势正方兴未艾,因为上述的“资本”在推动。既然有粉丝就有票房,为什么不可以呢?问题只是,烂片容易泛滥,好片还是难求。
高翔:如果以盈利为首要目的,当然可以拍。电影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成为纯商品。但是如果把粉丝作为主要赚钱来源,那么作为导演,应该守住不伤害粉丝这一底线。由于各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固定粉丝群,他们应该了解不同年龄段粉丝对于自己的观点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并由此带来不同后果。比如,郭敬明的粉丝以小学、中学女生为主,他应该知道这些孩子的价值观还没有成熟,还不知道如何明辨是非。如果早早去用帅哥美女的外壳、奢华拜金的内核去诱惑这些粉丝,她们会轻易被洗脑,进而价值观迷失。在这种被洗脑的情况下,钱无疑最好挣,但这些孩子所受危害也是最大、最深远的。当今是自媒体时代,作为社会名人、微博大V,作家导演们更应该主动传递正能量。
雎安奇:我刚才说了,所有有趣的人在一生中都应该拍一部电影。
顾文豪:在眼球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大概可以吧。如果冯唐想拍电影,我想没准他比青年导演拿到投资的可能性更大。但昆德拉在电影百年的时候就说过,电影有两种,一种是作为艺术的电影,一种是作为广告的电影。所以在今天这个人人都能秒拍的时代,拍电影本身不稀奇了,重要的是你拍出了哪种电影?
唐棣:粉丝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观众。他们为了追一个作者而买票进影院,从读者到观众,一切看起来这么顺。我从内心来说,特别在乎电影本质,而观众越来越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那些电影里的脸,或者刚刚读过的爱情小说。这和电影没什么关系,现在的观众对大银幕的不尊重,是由导演而起。某些作家做电影只是把自己的小说视频化,就像换了个媒体再做一遍相同的事。我特别悲观,因为不得不承认有粉丝就等于有观众,有观众就等于有票房,有票房就会有投资人找你,那么你就是导演。我总觉得观众只是换了个场所来追星了。
赵瑜:刚才说到郭敬明和韩寒,两个以作家身份出名的人,却在这个时代出奇地成为粉丝众多的名人。又恰好,这两位又同时都拍了一部电影,以消费自己的粉丝。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个人的电影均大获成功。所以才有了一帮专业电影导演在微博上吐槽观众。但是不是所有有粉丝的明星都可以拍电影呢?答案是否定的,前不久,演员邓超的电影《恶棍天使》在一片骂声中挣到了不少票房,但是,不少粉丝在他的微博里留言说,如果你下次还拍电影的话,我们不看了。这种留言表达了粉丝电影的可持续性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持久。说到底,还是要取决于电影的质量。
王樽:如果愿意和有钱,所有的明星都可以找个专业的执行导演具体操刀,自己挂名导演电影,但如此的结果很难提升电影的艺术含量。具体情况,仍是因人而异。靠粉丝可以获得票房,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电影的品质。
庞贝:没错,所有有粉丝的明星都可以拍电影,他们正在这么干。脑残观众与弱智导演互动,虽是在电影院里互动,但这与电影艺术无关。他们不屑于谈艺术,很多电影人也从此羞于谈艺术。
萧云:作家做电影,很少有非常成功的。因为电影的剧本创作和文学类作品的创作,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书写方法。它的改变,不是思维上的,而是技术上的。这个概念,作家很少能搞清楚。
马小盐:何炅不就拍了一部烂片,票房也挺好的吗?粉丝肯买票进影院,对明星来说,就是最大的胜利。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电影的拍摄,显然没有任何门槛。在一个唯名、唯利、唯权的三唯主义时代,任何拥有粉丝的明星,只要能拉来制片费,他就可以成为一名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