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华尔街最大交易商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摩根大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2-11 11:06
2008年,一场因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了世界上几乎每个主要国家的资本市场。在这场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华尔街可谓首当其冲,曾经执牛耳的花旗集团股价在2009年3月5日一度跌至0.97美元,不幸地沦为“仙股”,而美联银行和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商业银行甚至沦为被兼并的对象,就连贝尔斯登和美林等曾经叱咤风云的投资银行也倒闭了。
然而,摩根大通不但没有倒下去,反而在2009年荣升华尔街第一大交易商的宝座,而且以极低的价格兼并了美联银行和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为金融危机的最大受益者。
根据Wind资讯,摩根大通的业务可以分为六大块,即投资银行、零售金融服务、银行卡服务、商业银行、财产及证券服务,以及资产管理。其中,投资银行部门提供各种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包括企业战略和框架、股票和债券融资、风险管理、现金证券和衍生金融工具、做市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研究,服务对象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机构投资者;零售金融服务部门提供区域性银行服务和汽车金融服务,包括支票和存款账户、抵押贷款、房屋净值贷款和企业贷款,以及通过分支银行、自动柜员机、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进行投资等。
2009年,摩根大通实现营业收入684.19亿美元,同比增长47.86%;实现净利润117.28亿美元,同比增幅更是高达109.24%。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幅都是摩根大通现任传奇式董事长杰米·戴蒙自2006年上任以来最高的一年。
到了2015年,摩根大通的营业收入已经接近900亿美元,而净利润也已经超过240亿美元。
源远流长荣誉等身
摩根大通是JP摩根公司、大通银行及富林明集团于2000年9月合并之后的产物,而JP摩根公司也称为摩根银行,正是美国历史上著名财团摩根财团衣钵的主要继承者。
摩根银行是由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创建于1860年,1864年更名为达布尼·摩根公司,1871年更名为德雷克赛尔·摩根公司,1895年再次更名为JP摩根公司。
从成立伊始,JP摩根就参与了很多著名的收购案例,从而崛起为美国数一数二的大财团。
1929年,美国出现金融危机,史称“大萧条”,而在危机过后的大反思中,公众认为大型银行是危机的罪魁祸首,因此,为了消除和迎合公众的负面情绪,美国国会于1933年制定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禁止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进行混业经营,摩根财团被分拆为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摩根士丹利和致力于商业银行的摩根银行,而摩根银行继承了摩根财团的大部分资产和业务。
大通银行成立于1799年,也称为大通曼哈顿银行,1955年由大通银行和曼哈顿银行合并而成,它是大通曼哈顿集团旗下的主要企业,也是洛克菲勒财团的金融业务平台。
富林明集团由罗伯特·富林明于1873年创办于英国苏格兰,其创始人刚开始只是一名黄麻针织产品的制造商,这种产品被广泛用于美国内战期间的沙袋制造。在美国内战结束之后,罗伯特·富林明看到了统一后的美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因此,富林明集团在1873年成立之后随即设立了一只投资于美国新兴股票和铁路公司的债券“苏格兰美国投资信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基金业鼻祖之一。在巅峰时期的1997年,富林明集团雇佣的员工超过8000人,在44个国家开展业务。
2000年,富林明集团以超过70亿美元的价格首先卖身给大通曼哈顿银行;同年的9月13日,摩根银行宣布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成立摩根大通银行。合并之前的1999年,大通银行和摩根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2亿美元和89亿美元。
成立之初,摩根大通银行的总资产为6600亿美元。然而,摩根大通银行对外扩张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2004年,摩根大通收购芝加哥第一银行,合并后新公司的资产总额达到1.12万亿美元,超过美洲银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花旗集团的1.19万亿美元,而到了2015年年底,这一数字已经达到2.35万亿美元,而花旗集团2015年年底的总资产为1.73万亿美元。
作为一个品牌,摩根大通赢得了各种赞誉,例如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的2006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72,在《巴伦周刊》2006年度的全球百大受尊重公司中排名第38,以及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500强公司中排名第31。
在2016年的《财富》全球500强公司排名中,摩根大通银行排名第55位,较2015年提升6个名次。
截至2015年年底,摩根大通的第一大股东为贝莱德集团,持股6.38%,第二大股东为持股5.91%的先锋集团。
传奇领袖:杰米·戴蒙
杰米·戴蒙1956年3月出生于纽约,1982年获得哈佛大学MBA学位后进入美国运通,职务是总裁助理,而美国运通的时任总裁正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桑迪·威尔,而二者在很长时间内都做到了共进退。
1985年,桑迪·威尔卸任美国运通总裁,杰米·戴蒙不离不弃,与其一起谋职于巴尔的摩商业信贷公司,此后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活动形成了旅行者集团;1998年4月,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银行合并,桑迪·威尔与花旗原首席执行官约翰·里德一起成为花旗银行的联席首席执行官。
此后不久,由于杰米·戴蒙与约翰·里德过于亲近,桑迪·威尔产生不满,杰米·戴蒙被迫离开花旗集团,并前往芝加哥接管美国第一银行,其当时是美国排名第六的中西部银行,但面临巨额亏损,1999年亏损超过5亿美元。然而,戴蒙在2000年3月履职后,仅两年时间就让美国第一银行扭亏为盈,并在2002年盈利33亿美元。
2004年1月,摩根大通以58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银行,杰米·戴蒙就任摩根大通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并于2006年就任摩根大通董事长。
在华尔街,杰米·戴蒙的影响无处不在,他1998年11月1日从花旗集团辞职的消息公布后,第一个交易日花旗股价下跌5%,两周内市值蒸发110亿美元。
1999年12月6日,杰米·戴蒙和桑迪·威尔尽释前嫌,第二天《金融时报》头版刊登了三大新闻:美国创纪录的财政赤字、俄罗斯内战,第三条就是桑迪和戴蒙握手言和。
2000年3月,杰米·戴蒙成为美国第一银行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消息宣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第一银行股价上涨12%。
在杰米·戴蒙的带领下,摩根大通的业绩可圈可点。在金融危机期间,不但雷曼、美林和贝尔斯登等众多投资银行深受其害,就连美联银行和华盛顿互惠银行都倒闭了,甚至花旗集团也一度沦为仙股。然而,横跨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的摩根大通不但毫发无损,反而不断在做大。
2008年3月,摩根大通以15亿美元的超低价格收购贝尔斯登,此时后者账面资产高达4000亿美元,股东权益110亿美元。
2008年9月,摩根大通同样以超低的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后者的分支机构多达2200个、支票账户1260万个、抵押资产2400亿美元、存款1600亿美元。
2009年,摩根大通超越花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华尔街上最大的交易商,在承销业务上的排名也从5年前的第5位跃升为第1位,并在全球范围内为322起并购交易充当顾问,在全球前25大兼并交易中,有11宗交易的顾问是摩根大通,其参与的兼并交易金额占全球收购兼并市场总额的24%,占美国市场的35%,行业排名第3,而获得的收购兼并顾问费及承销费总额达到72亿美元,连续4年位居行业第一。
从2013年第四季度开始,摩根大通的单季净利润基本上都在50亿美元以上,只有2014年第四季度例外,当季净利润为49.31亿美元,距离50亿美元仅一步之遥;最高的一个季度为2015年第三季度的68.04亿美元。
不但有强劲的业绩,杰米·戴蒙的个人评价在华尔街也屈指可数,他是世界500强公司中最年轻的总裁,《财富》杂志的年度25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之一,曾经入选《名利场》杂志“信息时代百名最有权人士”排行榜TOP10。
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过快,摩根大通的一系列软肋也暴露在世人面前。2012年5月10日,摩根大通披露,由于风险对冲方面的投资策略失败,该行位于伦敦的风险管理部门“首席投资办公室”在过去一个半月亏损20亿美元,且损失金额未来可能再增10亿美元;5月15日,美国司法部责成联邦调查局介入展开犯罪调查,据悉,最后实际亏损金额为65亿美元,这就是影响巨大的“伦敦鲸”事件。
2013年9月19日,美联储、美国货币监理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分别发表声明,指控摩根大通对位于伦敦的首席投资部门缺乏监管和有效内部控制,导致交易出现巨额亏损,对该行做出总计9.2亿美元的罚款。
由于“伦敦鲸”事件的直接影响,摩根大通在2013年第三季度出现了杰米·戴蒙自2006年就任董事长以来的唯一一次季度亏损,当季亏损3.8亿美元。
本刊记者 石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