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低估通胀的成本压力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PPI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2-17 14:10
PPI自身仍会处于较高水平,未来要关注PPI向CPI的传导机制在通缩与通胀阶段是否对称。
对于1月PPI同比增长6.9%的新高、CPI也达到2014年以来的最高2.5%,有不少声音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春节与上年错位、2016年基数偏低导致的,所以不需要担心通胀形势。目前,市场一致预期2017年CPI同比增长2.3%,仅较2016年小幅上行0.3个百分点。
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当前主要由成本推动的通胀上行态势很可能被低估了。
这可能与低通胀持续数年形成的思维惯性有关,此前对PPI回升速度和幅度的连续低估已经显现了市场预期的这一特点。2012年以来,PPI与CPI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两者走势明显背离,CPI并没有因为PPI的持续负增长而进入负值区间,反而基本稳定在1%-2%之间,PPI与CPI传导机制减弱。
但是,在PPI下行期出现的弱传导效应,还会在PPI上行期继续出现吗?PPI高增长,CPI还能继续稳定在较低水位吗?造成此前背离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与消费升级等主要因素仍然存在,它们对冲了由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引起的PPI负增长向CPI的传导。或者,也可以说,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对冲了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与消费升级引起的消费物价上涨。
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与消费升级的长期趋势并没有改变,PPI却因为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了上升通道。在PPI负增长的时候,CPI都能维持在1%以上,当PPI增速上升一段时间后,CPI又会达到多少呢?
当前,尽管总需求还呈现继续放缓的趋势,但影响价格的各大因素仍然以“涨价”为主。
可能会有人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如果参考日本经验,低通胀很可能会持续较长时期。但中日物价面临的条件迥然不同,中国未富先老,劳动年龄人口在5年内减少了相当于一个加拿大的全部劳动力(15岁及以上),消费还在持续升级中,再加上比较特殊的房地产市场,这使得中国不得不承受更多成本上涨压力。2013年以来,中国服务价格持续高于消费品价格,2017年1月份CPI服务价格同比增速已达3.2%,较2016年多增1个百分点,虽有春节因素的扰动,但趋势线整体有明显抬升。
PPI自身仍会处于较高水平。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预计,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仍保持高位,石油产品、铁矿石及煤炭仍是主要涨价品种,企业补库存仍可能在短期内继续支持价格上涨。
人民币贬值会通过进口渠道加大通胀压力。市场普遍预期2017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会跌破7,甚至有机构看到7.4。即便维持目前汇率水平,相对上年贬值幅度也比较大,特别是前三个季度。截至2016年11月,进口价格总指数已升至104,为2012年3月以来最高,相对于2016年1、2月份86.9,已上升20%。
通胀预期已在升温。央行发布的最新季度调查显示,与上期相比,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上升5个百分点至67.6%,预测物价上升比例增长了7.9个百分点至37.3%,预测物价下降比例减少1.2个百分点至5.9%,前两者为2014年以来最高,后者为2014年以来最低。
微观层面正在不断释出涨价信息,从家电、汽油、手机、电脑、高铁票价乃至小小的榨菜,都在上调价格,始自采掘工业和原材料行业的价格上涨,正在通过加工业,不断向下游传导。再加上粘性价格带来的滞后调整,上年还没有来得及涨价的消费品、服务,特别是房租,将陆续迎来价格的上调。
短期内,物价形势很可能会成为金融风险之外另一个限制政策放松的因素。不过,货币政策尽管已在边际上收紧,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会对物价产生实质性的支撑作用。
不过,名义GDP增速可能会因此表现突出。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简单估算了2017年GDP平减指数与名义GDP,两者都将大幅高于2016年。即便CPI、PPI年度均值为2.3%、4.5%左右,名义GDP增速仍会是最近几年来的一个高位,高点甚至可能达到10%-12%之间。
成本推动的通胀不同于需求扩张型,对企业更多是压力而非动力。考虑到其中有部分价格改革与垄断者利润的因素,对市场也并非全是风险。
本刊记者 刘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