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宁止眩停晕保安宁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眩晕宁,保安宁,疾病病因
  • 发布时间:2013-11-02 16:19

  眩晕十分常见,老年人中更是如此。治疗眩晕的药物不少,但由于眩晕的病因非常复杂,需要对证选药才能药到病除。目前,治疗眩晕用得较多的、大家更熟悉的多数还是西药,中药在这方面的知名度很受局限。不过,同西药相比较,中药治疗眩晕有其自身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本文将要介绍的眩晕宁,其药性平和,不燥不滞,是适合老年体弱者的止晕良药。

  痰淤阻,气血虚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从疾病病因看,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眩晕,比如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黏血症、贫血、颈椎病、尿毒症、药物中毒、神经官能症等。中医则认为,痰浊中阻、肝阳上亢、淤血内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等就可导致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但却不是一种独立疾病。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两大类。其中,中枢性眩晕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患者总数的30%;周围性眩晕则多数与耳朵疾病有关,易出现听力改变、耳鸣、恶心、呕吐等,约占眩晕患者总数的70%。

  尽管病因不同,但眩晕症状大多相似,一般表现为头晕、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目眩、失眠、心慌胸闷、冒冷汗等一系列自律性神经失调症状。一般认为,眩晕是人的空间定位障碍,导致对自身周围的环境、自身位置的判断发生错觉。患者感到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如起伏波动感、漂浮感、不稳感、摇摆感、头重脚轻感等。

  由于眩晕的特殊性,古代医家称之为“眩而又玄”的病证,认为其常因“痰”、“虚”所致,最早在中医文献记录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中对眩晕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合一,治眩晕

  治疗眩晕的中西药都不少,中药在整体治疗、缓解期的治疗有明显优势,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中医治疗眩晕,针对实证,可用利湿、除痰、改善代谢的药物进行治疗;针对虚证,则可用补虚的药物进行治疗。一些眩晕患者,通过中药治疗,能取得比西药更好的效果。

  相对来说,中成药在这方面的应用还不够广泛,不过,如龙胆泻肝片、通天口服液、眩晕宁片等药物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不俗的效果。

  其中,龙胆泻肝片能治疗肝火偏旺、肝胆湿热型眩晕,通天口服液治疗外感风热、风热上扰所致眩晕,不过这两种类型临床上相对少见。眩晕宁片则应用较广,适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所致眩晕,这类型眩晕也是临床上比较多见、常见的证型。

  眩晕宁依据“心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也”(出自汉代《金匮要略》)和“上虚则眩”(见《灵枢》)理论,将汉代《金匮要略》所载“泽泻汤”、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二陈汤”和明代《证治准绳》所载“二至丸”有机化裁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其中,泽泻汤(泽泻、白术)主要功效是祛痰健脾,二陈汤(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主要功效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的主要功效则是滋肾益肝。

  痰浊除,眩晕止

  眩晕宁由泽泻汤、二陈汤、二至丸三方化裁而成,所用药物就在三方之外,再加上菊花和牛膝。即一共10味中药,包括白术、泽泻、茯苓、陈皮、半夏(制)、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和甘草。

  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当脾胃健运,则水湿运化正常,可绝生痰之源,痰浊除,眩晕止,所以白术是本方的主药。

  茯苓健脾渗湿、和中化饮,为治痰常用药。泽泻利水渗湿,茯苓得泽泻,其利水渗湿之功可倍增;泽泻得茯苓,利水而不伤脾气,两药相辅相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以上四药合用,在本方中起辅助作用,可以加强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功。

  肾藏精生髓,而“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养脑,脑海不足,则致眩晕、耳鸣等。故在以上几药之外,佐以女贞子滋肾水、补肝阴、益精血;墨旱莲滋阴补肾;两药合用,以补肝肾阴精血之不足。此外,考虑到痰浊中阻日久,痰郁化火,致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故有眩晕、头胀头痛、面部潮红、口苦、脉弦等症,而且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又可致肝阳上亢,故方中又佐以菊花甘寒益阴,有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益阴明目之功;牛膝补益肝肾、性善下行,与菊花配伍,用于肝肾不足、肝阳上亢之眩晕。

  以上四药合用,共起滋肾平肝之功,以佐主辅药治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眩晕。

  甘草,既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又调和诸药,为佐使之药。

  以上各药“精诚合作”,可以共同发挥健脾利湿、益肝补肾功效。

  眩晕宁有两种剂型,分别为片剂和颗粒剂,均应餐后服用,参考用法为口服(片剂),每次2~3片,每日3~4次。

  药性平,不燥滞

  眩晕病因病机复杂,其诱因常见于各种疾病,因此在治疗眩晕时除要查清病因施治外,还须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以及用药对伴随病证的影响。鉴于抗眩晕西药起效快、但毒副作用相对较大,易影响内分泌、心脏及肝肾功能的特性,在治疗眩晕时,可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采取先以西药控制急性发作症状,同时加上眩晕宁等中成药巩固疗效,在治疗眩晕的同时减小西药的肝肾损伤。

  从西医原理上说,眩晕宁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其紊乱症状;发挥抗炎消肿的作用,解除前庭器官炎症,从而改善内耳微循环,最终达到解除膜迷路水肿的目的。眩晕宁中的白术含挥发油、苍术醇、苍术酮,有增强免疫作用;茯苓含β-茯苓多糖,有利尿、提高免疫功能作用;泽泻含泽泻醇等,有调血脂、护肝、利尿作用;半夏含生物碱类物质,有抑制呕吐作用;陈皮含挥发油、陈皮苷,有解痉、保肝利胆作用;女贞子含齐墩果酸、右旋甘露糖醇、亚油酸等,有抑菌、抗炎、提高免疫功能、强心、滋养、通便等作用;菊花含挥发油,有抗菌消炎、解热作用;牛膝含皂苷及甾类化合物,有抗炎、利尿、降压作用;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有抗炎、祛痰、抑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总的来说,眩晕宁药性平和,不燥不滞,可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之眩晕。按现代医学的说法,全方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降压或升压),能有效调节血液黏稠度、调血脂、改善微循环、改善睡眠、抗炎、解热、止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有效增加脑血流量,增加内耳血流。

  眩晕宁适用于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位置性眩晕、晕动病等耳性眩晕;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高黏血症、贫血、神经官能症、颈椎病、眼原性眩晕等其他原因所致眩晕(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失眠、心慌、胸闷等眩晕症状)。

  眩晕宁对眩晕发作早期及部分重症者效果比较明显,对重要内脏器官(心、肝、肾、肺)也无明显损害作用。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只要中医辨证属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的范畴,用后见效快,效果好,一般3~5天得以缓解,1周左右症状可以消失,且疗效比较巩固。此药不但能治疗眩晕,还对眩晕引起的相关症状有一定效果,如通过补益肝肾,能减轻耳鸣耳聋;通过降逆止呕,消除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减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还有良好的调节中枢神经的作用,能促进睡眠,安定情绪,且它不同于一般镇静催眠药,并不呈现催眠效应。此外,眩晕宁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消除其紊乱症状,对其障碍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症状疗效显著。

  注:痰湿中阻的表现有胃口差、恶心欲呕、腹胀、大便稀烂、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肝肾不足的表现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夜尿增多等。

  对于合用西药或是轻症眩晕患者,只须口服此药即可控制症状。重症眩晕患者,按每日量加倍服用,亦能收到较好效果,加之眩晕宁药性平和,不滞不燥的特点,尤其适宜老人、妇女等体质较弱的患者长期服用。

  凭借不俗的实力,近年来,眩晕宁获得了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称号,也成功跻身国家基本药物,进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品种,还获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称号。

  重辨证,明宜忌

  当然,此药纵有千般好,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是有的。

  眩晕有很多原因引起,而眩晕宁也不是万能止晕药。如果辨证不属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导致的眩晕,如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则效果不显著;或者属于器质性病变者,如颈椎骨质增生挤压颈部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冠心病晚期、白血病等引起的眩晕等,即便有眩晕症状,使用眩晕宁的效果也不理想。对这些疾病患者而言,要解除眩晕症状,必须治疗其原发病。

  另外,感冒、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此药;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避免饮浓茶,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特别提示:长期眩晕患者应到医院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及治疗。

  指导专家:重庆中医骨科医院主任医师 郭剑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祖贻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黄金武

  整理:李宇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