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县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县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
  • 发布时间:2014-04-23 14:20

  【摘要】当前县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流动性强,规范化差,约束力弱,思想认识的偏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抓住症结,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教育机制,协调理顺关系,坚持双重管理、科学设置,着眼于长远发展,使流动党员在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等发挥应有的模范作用。

  【关键词】流动党员 管理教育

  当前,在党员在各地区间的流动性加快成为历史潮流和现实存在。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各级党组织必须正确面对、认真应对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元氏县域流动党员的现状谈一点认识和看法。

  一、现状及特点

  目前,元氏县共有党委36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558个,党员17200人。流动党员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截止9月底,县域内流动党员842人,占党员总数的4.8%,比2011年同期的663人增长26.9%。二是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过去流动党员多数只限于在本县、本市内流动,现在全县跨市流动党员达到46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54.6%。三是流动的时间越来越长。流动时间超3个月的392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6.6%,比2011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流动性强,不便掌握去向。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严,流入、流出无登记,返乡后不向党组织报告。特别是有的党员不断更换务工地点,更新联系方式,造成党组织联系沟通上的困难。

  二是规范化差,不易教育管理。因为在基层党组织运作模式、设置方式等,党组织没有办法全面覆盖多数流动党员从事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使这些党员很难方便的受到党组织的教育与管理。

  三是约束力弱,不好发挥作用。有一些员对党的信仰和追求明显不强,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活动、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在推动所在地和家乡建设等方面根本无法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思想认识的偏差。从党组织来说,一些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存在一些误区,看不到流动党员是一支重要的先锋队和生力军,把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视为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缺乏工作主动性,出现了工作学习上的“死角”。部分流动党员受各种思潮影响,思想日益复杂,出现“逐利”趋向,影响着党员的党性意识和作用发挥。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务知识的掌握欠缺,不知道在流动时应履行的责任,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二是管理机制的缺陷。首先是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行业隶属、地域条块设置的,适应于管静不管动,达不到流动党员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动态管理需求。其次是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所有制、多样化经营方式的特点,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斥,客观上造成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事业不热心,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

  三、对策思考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必须抓住问题症结,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教育机制,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切入点。流动党员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因此,建立起一套反应灵敏、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开放性动态管理机制,成为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了流动党员教育机制,积极地推行流动党员“行前教育”、流动期间“远程教育”、返乡之后“补课教育”,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的素质和形象,使广大流动党员成为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必须协调理顺关系,坚持双重管理、科学设置,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关键要素。能否打破地域界限,实行“全国一盘棋”,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在这项工作中,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大党建观念,理顺流出地、流入地与流动党员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有机衔接、密切配合的双重管理模式。流出地党组织以联系汇报、返乡管理、远程送学等工作为重点。流入地党组织协助抓好日常管理工作,邀请党员以“双重”身份参加学习和组织活动。同时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互访制度”,定期不定期地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12371”党员信息平台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双重覆盖”。二是要按照“方便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方便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行业等的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在外出党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应尽快建立党组织;尚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可成立临时党支部,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通过建立党组织这个“流动堡垒”,为流动党员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发挥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第三,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使流动党员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落脚点。发挥流动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和弘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各级党组织要树立起流动党员是人才资源的理念,找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从优化政策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打造发展平台、积极创业就业、发挥模范作用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工作渠道,进一步深入开展流动党员主题活动。流出地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流动党员眼界宽、信息多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引导流动党员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牵线搭桥,传信息、引技术、上项目,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流入地党组织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要积极营造氛围,畅通渠道,结合流动党员实际,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店”、“党员诚信经营户”、“党员服务区”等方式,引导流动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当先锋、作表率。

  参考文献

  [1]合肥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国人事报,2010-12-31.

  [2]常玉芳.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2005.

  [3]陈晓丽.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

  [4]卢君.农民流动党员的管理与对策.新长征编辑部,2007.12.

  作者 高玲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