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边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云南省,边境地区,农村,产业
  • 发布时间:2014-04-23 15:02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获得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查阅相关统计数据来分析云南省边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指出一些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云南边境 农村

  一、云南省边境地区概况

  云南省边境地区基本属于农村,共25个县,占全省129个县的19.37%,国土面积9.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47%。25个边境县中22个县属民族自治地方,17个县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至2013年末,边境25个县农业人口约占边境总人口的80%。是典型的集民族和贫困的农村地区。有国家级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8个、边境通道90条、边民互市点103个。

  二、云南省边境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一)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产业各层次内部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鉴于边境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实际,本文所指产业结构主要是指以下三个层次,即第一个层次: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二个层次: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三个层次: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经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当经济进一步发展时,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攀升。当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时,就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必须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兼顾政策导向,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最终目的。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发挥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同时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云南省边境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近几年来,边境地区的农村经济有长足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第一产业比重缓慢下降。2006年边境25个县第一产业在社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38.4%降到32%。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20%增到29%。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7%上升到39%;第一产业内部改变了过去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局面,形成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共同发展的多元结构。种植业比重缓慢下降,但仍居于主要地位。尤其是所走访的麻栗坡县边境村寨则更是以种植业为主,以种植业为生。只兼业养少量家畜;种植业内部以粮食种植为主,但比重在逐步下降,经济作物比重在持续增加。

  三、云南省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及收入构成

  劳动力是产业部门的首要组成要素,其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云南边境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仍占主要地位。据对潞西市三台山乡邦外村的调查,2006年乡村从业人数为990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875人,占88%,第二产业20人,占2%,第三产业95人,占10%。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大,农业仍然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06年边境25个县农民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占94%,如麻栗坡县董干镇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1元,总收入为456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3%。

  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

  云南省边境地区第一产业占有大量的劳动力,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却只有三分之一,说明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利用不充分。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最高,劳动力占比不到10%,却对生产总值有四分之一的贡献,第三产业劳动力占20%,对生产总值有40%的贡献。如2006年边境地区生产总值为3626125万元,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34%;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27%;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39%。2006年边境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71%,第二产业占9.5%,第三产业占19.5%。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劳动力的流动应从生产率低的农业向生产率高的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科技创新薄弱

  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随着资本的不断增加,资本对于产出的贡献越来越小,产出很难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存在一个马歇尔例外,通过科技创新所获得的技术知识的增加会提高资本的收益,使得产出不断增加。

  边境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薄弱,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加之农民素质不高,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使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农业生产依然主要依靠经验,生产的增长主要靠投入简单劳动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初级产品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少。麻栗坡县2002年引种小粒咖啡,味道好,但本土不会加工,只能卖原材料。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以单一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附加值低,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抵御风险的能力低。

  (三)劳动力素质较低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读书无用论”的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劳动力“离农”现象突出。农业劳动力有老年化、素质低等趋势,具体表现在:

  第一,文化程度低。2006年边境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4.5年,拉祜族、佤族等民族受教育年限仅为3年,仅沿边乡镇文盲、半文盲人口有29万多人,占当地农村总人口的14.9%。据对麻栗坡县荒田村的典型调查,2008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5.5年,其中大专生2人,高中生11人,中专生9人。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2个大专生毕业后都失业了,在外面打工,日子过得很艰苦,致使读书无用论在村中更加盛行。大多小学毕业就辍学,有的在家种地,有的外出打工。另外农村教师工资偏低,初中教师每月工资仅1200元,很难留住和吸引优秀教师。

  第二,老年化严重。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中,老年化现象突出。所调研的麻栗坡县董干镇2006年劳动力资源数为25561人,其中超过劳动年龄(60岁)参加劳动的人数为1332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5.2%,如果把超龄劳动年龄定为50岁,无疑这个比例将会更大。边境地区劳动力的老年化使得劳动力素质下降。

  (四)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一是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食物增加需求,毁林开荒严重,造成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沙漠化加快。如麻栗坡县荒田村由于人多地少,以前6个人的地现在14个人分,粮食不够吃,村民不得不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开荒种地很普遍,几乎到了开荒的极限,没地方砍柴,只能去越南砍。

  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和水资源受到污染。如位于麻栗坡县中越边境的荒田村、岩洞坪村、竜嘎村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不能蓄水,土壤贫瘠,砂石多。需对农作物施大量化肥才能维持产量,对化肥的依赖很严重。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影响农作物的长势。此外,化肥的涨价更是给严重依赖化肥的农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是农作物种植单一,导致土地退化。2004年边境地区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为0.66:0.34。边境地区主要种粮食,作物品种单一,缺乏变化。以上提及的中越边境三个村子由于缺水,三个村主要种植玉米,主食玉米饭。单一作物的种植不利于土壤养分的保持,容易导致土地退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不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是林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林地的不可持续发展。林地是生态系统的支柱,蕴藏着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在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中起关键作用,是农业生产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水库和调节器。云南边境地区由于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的比率不合理使得林地不可持续经营。麻栗坡县国家级天保口岸附近山上的树被砍了,都种成了橡胶树,这样大面积的种橡胶树不利于防风固沙,含养水土,生态环境显得极其脆弱。

  五是工业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土地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是自然的依托和载体,具有生态环境的功能。近几年由于工业的外部不经济,土地受工业三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也深受其害。边境地区农村工业装备技术落后,大多是高能耗,高排放、资源性产品的企业,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大。此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适当,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生活废弃物随手一扔,堆积成山,臭气弥漫,地膜等塑料制品漫天乱飞。

  五、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由于边境各县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边境地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伸优势农产品产业链

  边境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的种养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0%以上,来自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较低,龙头企业少、小、弱,且多为初级原材料加工企业,带动力和竞争力不足。而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对于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变,延长产业链,增加优势农产品附加价值。制糖产业是这一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瑞丽市、潞西县、耿马县、勐海县、龙陵县有种甘蔗的传统,有发展制糖产业的广阔原材料,制糖企业众多,其中耿马糖厂日处理甘蔗能力达5000吨,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制糖企业之一。加工企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当地就业机会的增多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劳动力从效率低下的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

  (二)处理好农林牧渔业之间的关系

  在保持种植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保护并修复好林业,大力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畜牧业。林业应抓好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快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调整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的比例,主要是增加防护林和材林面积。另一方面,控制林木采伐量,保护水源林、防护林;畜牧业在抓好生猪的同时,应加强牧草场建设,发展食草动物如牛羊的规模化饲养。从改良畜禽品种、疫病防治、建设草场和饲料加工着手,逐步建立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体系。

  (三)处理好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调整经济作物的品种和布局,积极发展甘蔗、茶叶、水果、油料等优势产业,使边境地区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到2014年边境地区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比调整为45%:55%较为合适,粮食种植面积为443250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541750公顷。在市场需求的原则和基础上,不同县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四)扩大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劳务输出

  在边境地区加快建立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体系,进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积极开展成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培训和推广一批成熟可靠、容易掌握、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适用技术,让边境地区的每个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由于边境地区70%以上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隐性失业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劳务输出,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对继续务农的劳动力也应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劳动者技能。

  边境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学,劳动技能单一,职业技能欠缺,大多都未经过系统的培训。严重地阻碍了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部分劳动力只能从事体力劳动,难以进入较高层次岗位,因此就业不稳定,收入低,流动性大。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后才能输出,否则劳务输出缺乏持久的动力。

  (五)发展边境贸易产业

  云南边境25个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边疆线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为1997公里,中老边界710公里,中越边界云南段1353公里。有着天然的边贸区位优势。边境地区口岸体系包括8个国家一类口岸:畹町、瑞丽、河口、勐腊、景洪、思茅、金水河、麻栗坡,8个二类口岸:片马、腾冲、盈江、章风、南伞、孟定、孟连、打洛,以及90余个通道互市点等。从总体上看,已形成西、中、东三路较为集中的对外通道和口岸群体,构成了云南在地域上全方位向周边三国开放的基本格局,其中,西路以瑞丽、畹町为主,中路以勐腊为主,东路以河口为主。

  由于和云南边境接壤的周边三个国家经济比较落后,主要出口农产品、矿产品、林产品等初级产品,进口机械设备等工业制成品。因此,边境贸易有着极强的互补性,云南边境地区应当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出口工业制成品。同时广泛参与东南亚、南亚区域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发展。

  腾冲县、瑞丽市、耿马县、景洪市、勐腊县、金平县、河口县、麻栗坡县都属国家级口岸县,边境贸易较为发达。应立足边境这一天然的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优势。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制定有利于原材料进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海关政策,充分利用周边国家丰富且廉价的自然资源,缓解国内生态压力,积极向周边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带动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民族地区“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文献》2007年12月第1版第471页.

  [2]2005年云南省民族地区经济工作手册.

  [3]2007年云南省民族地区经济工作手册.

  [4]对农户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访谈.

  作者 安平平 张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