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我有一个“攻击性”的孩子
- 来源:时尚育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幼儿园,自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3 12:24
倾诉人:王跃,32岁,儿子小石头4岁
感受:苦闷、孤立、不被理解
自述
每个小区都有一个“刺儿头”,不是打得这家孩子哇哇大哭,就是把那家小朋友的玩具抢走,所到之处鸡飞狗跳的。从儿子1岁半开始,我就不得不慢慢接受,我们家小石头,就是这么个小魔王。
我非常欣赏“爱和自由”的育儿观,从孩子出生,我就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接纳小石头。我爱他的优点,也包容他的缺点。他经常闯祸,我告诉自己,这不就是孩子吗,哪能天生就懂事。别人都烦他,我如果再给他伤口上撒盐,不站在他身边,那他该多可怜?所以,每次,我都是坚定地护卫着他。
可反对的人越来越多了。幼儿园老师见到我就告状,有的家长也开始孤立我,甚至当面指责我。我想,我还是会继续支持儿子的,只是周围环境的不认同,让我也很难过。
见证者说
——有一次小石头和我儿子趴地上玩土,我们几个妈妈在稍远处聊天。也不知道两人怎么了,小石头突然跳起来追着我儿子打。一看这情景我连忙冲上去拉开他们,气不过就说了小石头几句,这孩子立马发飙了,大哭大闹的。小石头妈妈却一句话都没说,只是追着小石头安慰他。后来我就很少让小谦和他玩了。
小区邻居谦妈
——在班里我真的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他几乎打遍了所有的孩子,曾经还冲我脸上吐过唾沫。我和他妈妈沟通,她反问我:“那他为什么会打人?一定有人招惹了他。”现在,我把他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幼儿园老师沫沫
——他10个月大开始抓头发、扔东西,到后来经常咬人、掐人、踢人,我们都时刻防着,一出现这类行为马上制止。另外,我和他妈妈都不是爱争斗的人,即使有了争执也都会避着他,不让他受到坏的影响。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小石头爸爸
专家点评
过去,我们常常以为攻击性的孩子,家庭里一定充满了攻击性的管教方式,孩子才会在父母的行为中习得用攻击性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力量。现实的生活中,却有越来越多“温柔的父母”,从不与人发生争执和冲突,凡事忍让,可孩子却成了刺头儿,这是怎么回事?
孩子的攻击性从何而来?
从周围人中习得的
当家庭和同伴用攻击性的方式去表达情绪、力量感和权威感,实现自己的愿望等,孩子确实会习得这样的行为。电视节目中出现大量的攻击性行为,孩子也会从中习得。在这些因素中,父母的示范作用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能获取实际的好处
孩子攻击他人后,不管态度上是不是会受到批评,但都会获取实际的价值。比如,抢东西就是能成功;比如,攻击别人,就是能让自己获得权威感和力量感……
当孩子在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的反应大
比如父母很生气、情绪很激烈,表现出紧张或者严厉批评孩子等。而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惩罚和批评都是强化他行为的方式。因此,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反复出现,并且在反复中逐渐给自己贴上一个大大的标签:“我是一个喜欢打人的孩子!”
语言、情绪能力、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语言发展不充分的孩子,容易借用肢体表达,表现出攻击性。年幼的孩子,需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如果生活的物理空间不充足,孩子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4~8岁的孩子,攻击性会随着情绪能力和延迟满足能力的提升,逐渐进入一个下行的过程。比如,4岁多的孩子,开始出现语言的攻击,这是在抑制自身肢体的攻击性所呈现的状态,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慢慢地,他会逐渐整合,发展出友善与合作的行为方式。
攻击性不等于“坏”
很多人认为,攻击性行为是“暴力”的,是“坏”的。但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只有孩子意识到他所做的事时,才是暴力。一般来说,六七岁以下的孩子的攻击性只是能量的释放,并不在道德范畴之中。
在这个年龄段之前的孩子,攻击性是正常的,甚至说是必要的。
攻击性与孩子的探索性、好奇心,在心理根源上是同源的。只是表现出破坏性时,我们常称之为攻击性;表现出开拓性时,我们称之为探索性。年幼的孩子第一次出现攻击行为时,不管是不是真的想打人,都是探索的一种尝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流。低龄的孩子也需要大人告诉他,他的攻击性必须有限度,这样将来才不会演变成暴力。
3岁,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3岁左右对于孩子攻击性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如果孩子这个年龄之前的很多打人或者类似的行为,总被我们泛泛地禁止和批评,孩子很容易怀疑自己。
我们需要跟孩子的冲动感受共情,同时帮助孩子管理好攻击性行为,并且寻找到可能的、更好的行为方式。
比如,跟孩子分享愤怒的感受:很生气、很激动,很想把那个威胁到自己的人“打跑”。但是也要告诉他:想和做是不同的,如果只是想想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如果真的打人了,会给自己和他人惹来麻烦。
我们可以和孩子去想一些更好的办法。比如,学会用语言表达,让别人知道“我怎么了,我想要什么”。比如,用交换、交朋友、分享的办法来实现想要拥有的想法。
爱和自由之外,需要有明确的界限
和小石头的妈妈一样,很多崇尚爱和自由的父母,往往太想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担心自己的指导会给孩子束缚,进而害怕给孩子指导。
这样的父母,初衷是非常美好的,但是由于缺少规则,并且接受的指导又往往过于专制,所以孩子一遇到指导、规则,往往手足无措。
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这两方面都需要让孩子知道,才是完整的指导。如果我们有等待的时间,有对孩子的观察,帮助孩子去理解自己的需要和情绪,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的指导就是给孩子成长真正的帮助。并不是说所有的指导都会成为控制和束缚孩子成长的工具。
给孩子美好和幸福,是做父母的理想和责任。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养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适应社会。要知道,周围人也好,幼儿园也罢,对孩子有要求是正常的,孩子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学会适应。
爱和自由,并不意味着回避冲突
回避冲突的温柔的父母,给孩子呈现出的是对攻击性的害怕或者反感。一方面,冲突和攻击是每个系统都会客观存在的成分,父母如果害怕、回避冲突,又在养育过程中,让孩子的本能得以保护,孩子可能就会成为家庭这个系统中,冲突的表达者及冲突的释放者。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自身反感冲突,孩子可能会因为攻击性的行为得不到接纳而反复出现这样的行为。对于孩子而言,他的攻击性只是在不断地验证,他和爱他的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否能经得起考验,是否在自己表现“不好”时,就无法得到父母的爱。
王瑶:改变孩子的攻击性,指导和接纳缺一不可
家里有一个爱打人的孩子,父母和孩子都会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而面对班里攻击性的孩子,老师和学校的压力也是非常之大。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知道,有哪些方式不用攻击也能实现。而我们的老师和更大范围的社会舆论,也不要因为孩子一出现攻击性行为,就给他贴上“坏孩子”、“捣蛋孩子”的标签。要知道,成长需要无数次“错误”的体验,要想孩子能够改变,指导和接纳缺一不可。
而攻击性,对于目前整个社会和文化而言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我们喜欢美好、崇尚和谐,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给攻击性一个可以容纳的、可以合理存在的空间,是很难有真正的和谐和幸福的。
攻击性,需要有一个心灵的房间可以居住,这样我们才能在需要勇往直前、开拓进取时,请它出来帮忙;在我们面对强敌、需要热血刚强时,请它出来帮忙;在我们享受和谐美好生活时,感谢它带给我们的安全。
王瑶 艾未石教育咨询机构创始人,家庭养育、学校教育首席咨询顾问,两个孩子的母亲。
文|王瑶、沈颜 编辑|申艳 美编|王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