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寻宝之旅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北极,南极,乌克兰,页岩气
  • 发布时间:2015-04-15 14:01

  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这就是人们蜂拥前往北极的内幕。北极大浮冰在不断融化,而人们的野心却在不断膨胀。

  “我是个不幸的大使。”2009年,法国政府任命米歇尔·罗卡尔为北极大使,当我们问及他对北极目前形势的看法时,他的回答只有两个字:遗憾。北极与南极虽同处地球两端,且均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两者的“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由于《南极条约》的存在,南极至少在2048年前会一直是一片净土,不受世俗的干扰,而缺少国际条约保护的北极则显得可怜得多。由于大浮冰在不断地融化,北极越来越多的空间被解放出来,一些觊觎北极丰富资源的国家已经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场你争我夺的丑剧注定会在这里上演。石油、天然气、新航路、新渔区的开放……本来棘手至极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却阴差阳错地促进了北极的“发展”,成为了一片各国心向往之的乐土。在罗卡尔看来,北极理事会(Conseil artique)的8个成员国都将北极视为他们共有的地产,坚决抵制旁人涉足他们的领地。《穿越北极东北航道》一书中写道:以前“东北航道”只是北极数项丰功伟绩中不太起眼的一项,可现在它却突然成了世界地缘政治与经济的中心。

  1987年12月1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在摩尔曼斯克发表演讲时曾呼吁人们要像对待南极那样对待北极,与其和平共处。但这个美好的愿望最终还是化为了泡影,就连俄罗斯自己都变卦了,他们对昔日里废弃的军事设施又重新燃起了兴趣。除了俄罗斯以外,其他大国也没闲着。加拿大坚称“西北航道”并不是一条国际海峡,而是属于他们的内海。美国人则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他们经常会在不向加拿大打招呼的情况下往“西北航道”派遣侦察潜艇。

  北极从来不缺少争吵的理由。每一个与北极相邻的国家都想为自己的这份“地产”画上界线。1982年在牙买加蒙特哥湾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地的全部自然延伸。也就是说,沿海国除了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之外,对200海里以外的海域也有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如今,挪威依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地区)周围海域问题上已经得到联合国有利的判决,俄罗斯、加拿大和丹麦也纷纷向联合国递交申请,要求将本国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在北极归属问题上已经“占得先机”。2007年,俄罗斯科考队在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本国国旗……

  “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

  其实,目前如此激烈的“夺宝竞赛”着实有些操之过急。因为即使是在大浮冰面积有所减少的夏天,“北极也只不过是一片暗藏杀机的海洋而已,”罗卡尔分析道,“大浮冰的融化虽然会解放出更多的空间,但是‘西北航道’还是会被其他冰块阻塞。”这就是为什么2014年全年只有2艘船成功地渡过了“西北航道”。这条所谓的“未来经济要道”目前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另一条关注度不如“西北航道”高的“东北航道”反而显得更有潜力一些。俄罗斯与挪威之所以大力支持“东北航道”的发展,是因为这条航线能帮助他们振兴北方的港口。

  另外,一些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北极的大国也对北极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表现最为活跃的要数中国。去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COSCO)的一艘集装箱货船从大连港出发,穿过“东北航道”后成功抵达鹿特丹,全程只用了35天,与以往穿越苏伊士运河这样的传统路线相比,这次航程缩短了整整13天!对于中国来说,选择穿越“东北航道”前往美国东海岸可以不必经过巴拿马运河,前往欧洲的话则不必经过苏伊士运河。那么,“东北航道”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好处呢?最直观的一点: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航线距离被大幅度缩减。也就是说,从中国出发,途径“东北航道”前往欧洲的海上距离要比以往经过苏伊士运河赴欧的距离缩短了40%,比经过好望角赴欧的海上距离缩短了60%。不仅北极的两条航道巨大的商业潜力深深吸引着各国的注意力,北冰洋与西伯利亚相接的海岸蕴藏着的丰富资源(希尔克内斯盛产铁,诺里尔斯克盛产镍,巴伦支海盛产石油等等)

  也是刺激各国神经的重要因素。一个由俄罗斯牵头,旨在开采亚马尔半岛液化天然气的项目Yamal LNG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Yamal LNG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90亿美元,其中,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Novatek)拥有60%的股份,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各拥有20%的股份。这个项目需斥巨资制造大量运输液化天然气的破冰船。在“东北航道”不可限量的商业潜力以及北极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双重刺激下,弗拉基米尔·普京心甘情愿地大掏腰包。俄罗斯已经拥有了一只规模庞大的破冰船船队,队内共有20多艘破冰船。可俄罗斯并不满足于此,在不久的将来,3艘全新的巨型核动力破冰船将会相继服役,那时的俄罗斯破冰船船队的整体水平将会更上一层楼。这3艘破冰船打破了之前破冰船的所有记录:船长173米,破冰厚度可达3米!与“西北航道”相比,“东北航道”的年船舶流量要高得多:2011年为34艘,2012年为46艘,2013年为71艘,这其中大部分是散货船。不过这样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持续太久,2014年,“东北航道”的船舶流量仅为28艘!与苏伊士运河的船舶流量(1.7万艘)和巴拿马运河的船舶流量(1.4万艘)相比,这个数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虽说北极航道的形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但我们还是应该鼓励那些希望缩短航程的商人投更多的钱优化他们的船舶(必要的双层底船体,专业的船员等等)。还有一些人并不准备在北极的这两条航道上下太多功夫,他们另辟蹊径,打算像飞机那样直接从北极点穿越过去!以北极大浮冰目前的融化速度来看,大概到了2030年夏天,这块大浮冰就会完全消失。那时我们就可以在白令海峡与格陵兰岛之间开辟出一条笔直的航线,与传统的从西伯利亚海岸边绕行相比,这条新航路既省时又省钱。

  生态威胁

  关于北极大浮冰终将融化的预测也牵动着渔业人士的心,因为北极气候的变化势必会打乱北冰洋内物种的分布。巴伦支海和白令海是“受到过上帝祝福的宝地”,在国际条约的保护下,巴伦支海内的鱼类以一种非常合理的方式在不断繁殖与被打捞着。巴伦支海的渔业资源丰富,北部有北极鳕鱼和庸鲽,南部有小鳕鱼和鲱鱼。海内具有商业价值的鱼类不少于150种,也就是说占全世界渔业总量的5%,将其称之为“渔业天堂”一点也不为过……而白令海的渔业发展与巴伦支海比起来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未来呢?如果白令海与巴伦支海里的鱼纷纷洄游至北极的国际公共海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无法想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联合国不出台相关的政策,未来这里可能出现的丰富渔业资源必定会使北极陷入一片混乱。罗卡尔感慨说,即使不考虑交通及能源的因素,这些渔业资源也足以让各国红了眼。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在2008年时曾统计过全球未开采的石油及天然气总量,北极在其中占的比重分别为13%和30%。尽管很多国家都觊觎北极丰富的能源,但不得不承认,俄罗斯在这场“能源大战”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北极60个可观的油气田,有43个在俄罗斯境内!不过,资源的开采对设备与技术的要求都极其严苛,如果在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强行开采,很有可能酿成惨剧。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租用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导致大量石油泄漏,这次事故对墨西哥湾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世人敲响了警钟,不能让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北极也受到威胁。北极温度低,气候恶劣,且地理位置偏远,一旦环境被污染,再想去补救就非常困难了。

  新大陆

  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一直是俄罗斯非常重要的石油合作伙伴。不幸的是,其前任CEO克里斯朵夫·德·马哲睿不久前在俄罗斯因飞机失事遇难。这位全球石油行业中的重量级人物在2012年10月曾发表过这样一番言论:“各国应该放弃对北极石油的开采,这种开采对于北极的环境安全来说风险实在是太大了。黑色污染浮游层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埃里卡’(Erika)漏油事故就是前车之鉴。”马哲睿的继任者帕特里克·波扬与他有着同样的理念,可在西方国家,没有一家石油公司愿意响应马哲睿的号召,自发地放弃北极这块宝地,更别说俄罗斯那些疯狂的石油大亨了。诚然,不止道达尔一家石油公司退出了北极资源的竞争行列:英荷壳牌公司曾在已经投资了45亿美元的情况下,(暂时地)放弃了北极的石油开采计划。壳牌公司这么做一方面是迫于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放弃是他们唯一的选择:2013年,壳牌公司的“Kulluk”号钻井船在阿拉斯加海域作业时搁浅。事发当时,时速高达100公里的狂风卷起11米高的巨浪,将钻井船冲向海岸,所幸没有造成原油泄漏。当然,即使“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在波弗特海再次上演,壳牌公司也不会在乎罚金的多少(英国石油公司因“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被罚款500亿美元),但北极环境极其敏感,真的是经不起折腾。

  像道达尔这样高风亮节的公司毕竟是少数,还是有很多企业甘愿为能源铤而走险,比如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俄气公司在Prirazlomnaya油田的开采工作已经步入正轨。Prirazlomnaya油田发现于1989年,距卡拉海海岸约60公里。2013年9月,28名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激进分子以及2名自由记者在Prirazlomnaya油田钻井平台附近举行抗议活动,试图阻止俄气公司的开采工作,可惜以失败告终。为了庆祝“登陆Prirazlomnaya油田”这一历史性时刻,普京还通过电视发表了名为《我们的祖国在北极大规模矿产资源开采工作拉开了序幕!》的讲话。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日益枯竭的西西伯利亚油田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北极就是他们的新大陆。俄罗斯另一家石油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也打算从卡拉海中分一杯羹,该公司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以及意大利埃尼集团联手,打算开采卡拉海的石油资源。假设有一天所有人都因意识到环境危机而纷纷放弃在北极开采资源,那么就目前形势来看,俄罗斯人肯定是最后一个退出的。

  昂贵的基础设施

  那天然气呢?马哲睿并没有说过要终止对北极的天然气进行开采,理由可能是气田事故造成的影响要远小于油田事故。虽说道达尔公司在北极开采天然气这件事过了道德这一关,但其开采之路并非畅通无阻。一方面,道达尔公司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合作,在巴伦支海域的气田开采天然气。另一方面,道达尔公司暂时退出了由俄气公司牵头的Chtokman气田项目,但这么做并不是出于环境因素的考虑。Chtokman气田发现于1988年,位于巴伦支海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近海油田之一,也是北极最“容易”开采的油田之一,因为这里对深水作业的能力要求不高。但是Chtokman气田与海岸距离太远(500公里),这给开采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由于距离过长,天然气公司无法使用直升机组织人员轮换。另外,天然气开采完毕后需要通过输气管道进行运送,这就意味着要在北极铺一段长达500公里的输气管道,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俄气公司、道达尔公司以及其他天然气公司在面对如此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时会犹豫:开采Chtokman气田所需的基础设施投资很可能会超过300亿美元!这还没有考虑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对世界天然气市场格局的影响。另外,仅就开采而言,俄罗斯也并非没有技术短板。西方各国因“乌克兰事件”对俄罗斯采取的一系列制裁措施中可能就包括中断与俄罗斯的技术合作。这样看来,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真正地将北极视为自己的乐土。“北极梦”在1980至2000年间非常盛行,可如今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目前的能力还配不上我们的野心。不过,那个蠢蠢欲动的梦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散去……

  帕特里克·博纳滋/文 柳杨/译

  [译自法国《观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