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解开脚镣自由起舞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家庭,同性恋,安全感,私生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5 14:07
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家庭对于现代人来说一直都是方位标、避难所和灯塔。传统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同性家庭……无论人们以何种形式组建家庭,有一点是几乎所有人都赞同的:我们要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
“家庭啊,我恨你们。”上世纪70年代,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德烈·纪德曾发出过这样一种向往自由的呐喊,他的读者对此十分感同身受,他们甚至还掀起了一阵“反家庭”的热潮。可过去了仅仅不到50年的时间,这一思想就和当年风靡一时的喇叭裤一样,如今已被新时代封存在箱底。以前,家庭是禁锢人们自由的脚镣,是因循守旧思想的象征;如今,家庭却成了人们成功的标志,成了夜晚波涛汹涌的大海里一座明亮的灯塔。为什么短短数十载的时间,人们对“家庭”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从现代人对同性恋婚姻的态度就能看出我们对家庭的重视。在法国同性恋婚姻法案通过之前,没有多少人料想到数以万计的法国人会因为想要捍卫他们眼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婚姻制度而上街游行。据法国民调机构Ifop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同性家庭(包括他们领养的孩子)应该享有异性家庭所拥有的全部权益。
到底该如何解释现代人思想上的这一变化呢?“从1981年开始,在法国只要是有关人生价值排行的调查,‘家庭’就从未让出过头把交椅。”社会学家皮埃尔·布雷雄如是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巨大的苦难与挫折面前,家就是我们最后的避难所。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当中,家庭有助于我们实现自我价值,是我们人生的方位标。我们对家庭的敏感度可能没有对油价或者是对失业率的敏感度那么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在家里我们才能完完全全地做自己,享受自由之于生命的快乐。
有家真好!
没错,“有家的感觉真好!”无论是朝气蓬勃的青年还是垂暮之年的长者,他们都丝毫不吝啬对家庭的赞美之辞。据法国一家民调机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53%的法国人将“家庭”与“幸福”联系在一起;44%的法国人认为“家庭”与“分享“密不可分;只有5%的法国人认为,“家庭”等同于“冲突”;4%的法国人将“束缚”的帽子扣在了“家庭”的头上。另外,在18岁到29岁之间的法国青年中,85%的人认为家庭在他们心中占据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纷纷表示能与家人建立起一种丝毫不掺杂利益关系的亲情实在是太棒了。14岁的茱莉就是这么想的。茱莉家里有3个孩子,她排行老二。“家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片乐土,我不想过早地从家里独立出去,至少在20岁之前我想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家里,我和父母一直相处得很融洽,我很爱他们,他们也会尊重我的选择,给予我做自己喜欢的事的自由。”还有人比茱莉更幸福吗?
艾蒂安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位。每年学校放假的时候,这位学校实验室里年过半百的老员工都会花一周左右的时间去她父母家里住,或者索性带他们去酒店住。平时,艾蒂安每隔两天就会给父母打电话,或嘘寒问暖,或诉说心事。除了常与父母联系外,艾蒂安也经常与他的哥哥、嫂子还有侄儿们通电话,联络感情。去年诸圣瞻礼节的时候,艾蒂安一家在法国南部地区租了一栋别墅一起过节。艾蒂安父母的家不是很大,所以每到圣诞节的时候,艾蒂安就会在他父母居所周围另租一间公寓,用以安置家里的年轻人,这样一家人就不会再为“人多家小”的问题而发愁了。家里人生日那天也是一家团聚的好时机。“我父亲80岁生日那天的晚宴上,我和哥哥依偎在他的身旁,一边唱歌给他听,一边与他一同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
晚餐对于法国的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圣诞节的晚餐就是一家人修复关系、增进感情的宝贵时间。77%的法国人认为圣诞节是一年中家人团聚的唯一机会,与1997年时相比增长了足足有14个百分点。
现代家庭带来的自由与安全感
现代家庭之所以让家庭成员感到愉悦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的根源就是知变通。在旧体制下,人们组建家庭的首要目的就是传宗接代,然后将他们一生积累的财富传给后代。而这给人一种窒息感,强烈的窒息感。如今的家庭已然焕然一新,我们从中得到的更多的是自由与安全感。“现今家庭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可以怀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们不再受制于陈旧的责任观念与社会压力的双重桎梏。”巴黎第五大学社会学教授弗朗索瓦·德·桑格里强调道,“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不是我们以何种形式组建家庭,而是我们基于怎样的逻辑思维去组建家庭: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情感逻辑。”
以前,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是为整个家庭而服务的,可如今却反了过来。家庭虽是群居,却过得自由,在家里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安娜·菲利普在一个重组家庭中扮演母亲的角色。在家里,安娜住在一楼,她的丈夫住在二楼。“快到晚饭的时候,我的丈夫会下楼敲我的门,叫我和他一起做饭,”安娜说,“没错,夫妻俩是应该每天花些时间在一起,共同做些事情,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对方,增进感情。但这并不代表俩人要无时无刻不粘在一起,正所谓过犹不及,拥有用以独处的私人空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法国历史源远流长,“家族”这一观念早已在法国人心中深深地扎了根,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在家庭中寻求“独立”这一新兴理念在西欧与北欧国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些国家中,家庭已经从“生产线”上解放了出来,它更像是一件需要一家人合作完成的大型艺术品。而在绝大多数东欧与南欧的国家里,家庭还是保有其传统的运行模式。
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样一种需要合作的“乐高式”家庭中,人们的生活必然不会过得非常安逸。无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乐意就行”,还是完全随波逐流的“都听你的”,在“乐高式”家庭中都是行不通的。“乐高式”家庭折射出的其实正是18世纪启蒙运动和欧洲“自由时代”的特性:摆脱旧秩序对自由的束缚,每一个个体都能拥有展示个性的机会。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找寻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方法,这其中的过程可能并不平坦,但至少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两个世纪之后,也就是上世纪60、70年代,家庭的发展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期。人工流产合法化以及口服避孕药的出现终于将性行为从繁衍后代中剥离了出来。女人也终于有了组建或者不组建家庭的自由,即使成家后当了妈妈,她们也可以重返社会,赚钱养家,“全职太太”已经不是她们婚后唯一的选择。夫妻双方从此有了相同的权利,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结束一段婚姻。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思想也在不断解放,这就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许多的可能性,比如说体验几段不同的婚姻,组建几个不同的家庭。
现代家庭的“大杂烩”
法律在随着社会风俗的变化不断完善,游离于婚姻之外的家庭终于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法律给了现代人重组家庭的机会。1970年,法国立法机构放宽了离婚的条件,2005年又对有关离婚的法律进行了简化与完善。自此,在离婚后子女问题的处理上,男方不再占有绝对的优势,男女双方拥有了相同的责任与义务。两年之后,法国立法机构开始关注非婚生子女,也就是所谓的“私生子”的合法权益。法律随着社会风俗的变化不断完善,婚姻已不再是衡量家庭生活是否合法化的唯一标准。
现代家庭的构成就像是一盘“大杂烩”,这令统计人员在统计相关数据时感到非常棘手。在法国统计局(Insee)2009年统计到的全法1750万户家庭中,“单亲家庭”就有190万户,而1962年法国只有68万户单亲家庭。在法国1370万名儿童中,有18%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还有11%生活在重组家庭中。也就是说,每10个孩子中就有1个与后爸或后妈生活在一起。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统计数据提供给我们的可能只是表面的真相。人口普查时,每个个体只会被统计一次,以统计当天的情况为准,也就是说,统计员只能看到孩子的一处居所,然后对其进行分类。那么,该如何归类那些一周生活在父亲家里,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一周住在母亲家中,过着单亲生活的孩子呢?我们应该将其归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是重组家庭的孩子呢?
玛丽今年25岁,她并不在乎法国统计局的专家们将她归入单亲家庭还是重组家庭。玛丽的父母在她3岁时离婚,之后又分别再婚。她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以及三个“准”兄弟姐妹(玛丽未婚夫的兄弟姐妹)。“我这混乱的兄弟姐妹关系可真够欢乐的!”玛丽自嘲道。玛丽每周日都会回她父亲家或者母亲家,她喜欢和姐姐一起去爬山,和兄弟姐妹们出去狂欢,另外,她也经常和母亲还有未婚夫一家一起出去旅游。对于玛丽来说,幸福的家庭不一定要与血缘关系捆绑在一起。“我觉得与血缘关系相比,根据情感联系给‘家庭’下定义要更加合理。”玛丽解释说,“没错,这样一来家庭会变得复杂得多,但正因如此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宽容,因为在不同的家庭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个性。”
如今的新兴家庭兼具现代性与复杂性,两者交织在一起,这让我们很难勾勒出其具体的轮廓,只能对其进行粗线条的理解与分析。总而言之,现代人对婚姻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基于婚姻基础而建立的传统家庭,传统家庭也不再是衡量家庭是否幸福的先决条件了。
从“共同自由”到“独自自由”
与过去相比,虽说如今每年喜结连理的新人数量有所下降——1975年法国有40万对新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而到了2013年只有23.1万对,但结婚在法国仍是向伴侣表达爱意的最动人的方式之一。证据就是:2011年,在3170万有伴侣的法国人当中,有73.1%的人都选择了结婚。可以说,现代社会对婚姻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上世纪70年代,结婚是组建家庭的必要条件,也是一段美好爱情最好的见证。可如今,结婚已不再是组建家庭的唯一方式。举个例子,现在人们在生孩子前或者生完孩子后都已无需将是否结婚纳入考虑之中。直到今天,法国的婚姻制度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国情侣有了结婚以外的选择——同居或者签订民事同居契约(Pacs)。
现代社会在赋予情侣们“婚恋弹性”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那就是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人们很容易从“共同自由”过渡到“独自自由”。我们不要乐观地认为现代家庭要全面优于旧体制下的家庭,现代家庭虽具弹性,但同时意味着具有等量的不确定性,很多人多年经营的家庭可能一夜之间就化为泡影,卡罗琳娜就是个例子。尽管她与丈夫育有3个孩子,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卡罗琳娜叹息道:“如今,父母总是将他们的选择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孩子能做的只有默默忍受。”虽说孩子的存在已不足以构成阻止父母分开的动机,但至少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会因为离婚而变质。人们对伴侣的爱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殆尽,但对孩子的爱却是可以持续一生的。而离婚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是极大的不幸。总之,人们理想中那种毫无瑕疵的亲密家庭以前从未存在过!虽说以前确实出现过许多大家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完全是靠情感来维系的。
社会风俗的变化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家庭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如何让孩子明白他们是从受精卵演变而来的?如何让他们对因血缘关系建立的家庭与因社会关系建立的家庭保持相同的兴趣?现代家庭是一项持久性的创造,它在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正如以它为基本单位所构成的整个社会一样。我们可能无法给现代家庭下一个精准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就像是一个矛盾体,既稳固又脆弱。
克莱尔·夏蒂埃/文 似水年华/译
[译自法国《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