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食物的入侵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超级食物,生物技术,过敏
  • 发布时间:2015-04-15 14:18

  人造牛排、不含鸡蛋的蛋黄酱、3D意大利面、高蛋白牛奶开始占据人们的餐桌。在一个粮食日益短缺的星球,这些超级食物或许就代表了生物技术的革新力量。

  2050年,我们吃什么?

  “Wikipearl”这个具有革命性的超级食物,只有乒乓球大小,入口即化。它的表层可以食用,里面包裹着酸奶、奶酪或冰淇淋,营养丰富。Wikipearl没有包装,却有着防水、抗污染的表层,对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现在,它已出现在美国全食食品超市的货架上,一袋两“粒”,售价4美元。任教于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大卫·爱德华兹成立了wikifoods公司,Wikipearl便是该公司的最新发明。这个有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小东西或许改变不了人类的命运,但它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2014年25个最佳发明”——种种迹象表明,食品界的日新月异早已超乎了你我的想象。

  在发达国家和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生物技术其实已经开始革食物的命。在转基因领域,尤其在天然食品方面,生物技术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农副业和各家“食品实验室”不断推陈出新,捷报频传:由干细胞合成的牛排、不含鸡蛋的蛋黄酱、为严格素食主义者和素食者制作的肉味汉堡,3D意大利面等超级食物,已经登上了一些人的餐桌。此外,可口可乐公司正准备在2015年推出名为“Fairlife”的“超级牛奶”:比起普通牛奶,它的蛋白质含量要高出50%,糖要少30%,钙含量丰富而乳糖含量为零。

  与此同时,由于过敏、食物不耐受和腹腔疾病的多发,长期以来,市场上随处可见膳食补充剂和无麸质食品。在营销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迈克尔·波伦的《保卫食物:食者的宣言》一书就显得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在书中,作者把矛头指向泛滥的营养主义,并发出倡议:“只有老祖母认为是食物的东西才能被吃进肚子。”

  如果超级食物已经开始入侵,2050年,我们将吃什么?据估算,届时全球人口将从目前的70亿增加到91亿。2015米兰世博会也把主题定为“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格外垂青于粮食问题。在未来几十年,人口增长将集中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及城市。据世界农粮组织(FAO)测算,若想要所有人都吃上饭,粮食产量需要提高70%;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5国将涌现大量中产阶级,因此也会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消费国。估计到2050年,人均每天摄入的热量将由现在的2800卡路里上升至3500卡路里。以上种种,都让人不禁联想起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科幻片《星际穿越》中的场景:由于气候变化,食物短缺,一群宇航员只能离开地球,到外太空寻找新的资源。

  藜麦与苋菜“登堂入室”

  2015年3月,《国家地理》杂志在意大利罗马展览馆举办了题为“食物的未来”的大型展览,涉及了食品的方方面面。《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拍摄的90多张照片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可持续地供养一个日益拥挤的星球?现在看来,也许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想要既提高产量又控制好成本,必须做好第二手准备——利用城市园林、小型温室中以水栽培的水果和蔬菜、在实验室里创造的天然膳食补充剂等等。世界农粮组织推荐将来自森林的昆虫作为食物——现已有20亿人将其纳入饮食:包括甲虫、毛虫、黄蜂、蚂蚁、蚱蜢和蟋蟀——这些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益脂肪、钙、铁和锌。“提高耕地的粮食产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由于人口压力和气候变化,耕地正在逐渐缩减,因此我们需要开发新的食物。”米兰大学讲师弗朗切斯科·博诺米提出了他的见解。作为生物化学方面的专家,博诺米教授非常注重技术创新,但针对粮食短缺问题,他则建议从减少浪费着手:“我指的不仅限于扔到垃圾桶里的食物。事实上,有许多粮食未经收割就腐烂在地里,还有的被寄生虫或其他病原体破坏。”

  然而,很多食物新来源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博诺米教授继续说道:“创新首先意味着去发掘至今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原料。就在10年前,谁听说过藜麦和苋菜?”藜麦主要生长于秘鲁和玻利维亚,曾是南美安第斯山区古代文明社会的主食。它不属于谷物,但由于长得像麦粒,通常又被误认为是谷物。如今在意大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藜麦——素食主义者就经常食用这类无麸质、高蛋白质的食品。

  同样,在千百年前的中美和南美,红色的苋科植物也已经被广泛食用。另外,可供食用的植物类选择还有很多,例如:非洲西南部的几种大米;原产于乌拉圭的甜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甜味剂之一;奇亚籽(芡欧鼠尾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

  另一场名为“食物——从种子到饭桌的科学”的展览正在米兰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展览颇具趣味:既有引人入胜的图片与微观示意图,又有活泼的教学视频、互动游戏,更涵盖了从意大利发现各类种子到建立首个种子库的历程。“生物的多样性是一个全球化的概念,非闭关锁国就能实现,”博诺米教授警告说,“它与是否保护我们的传统菜式、传统食物无关,而是要从世界其他地区引进新产品,为我们的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在创新方面,意大利历来有着较为严重的文化和产业障碍。我们精于固守,但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今世界,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举措。”

  新兴“食品科技”

  与此同时,私人投资者已经嗅到了商机,并瞄准了未来食品的新兴培养皿——“食品科技”。据风险投资研究机构道琼斯VentureSource报告,仅2014年第一季度,“食品饮料”行业就吸引了11亿美元的投资。而2013年共有15.9亿美元投入了这一产业,比上一年增长39%。其中,美国及硅谷占较大比重——达6.78亿美元;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2013年,中国个人资本对食品饮料行业的注资达到4.84亿美元,印度达1.29亿美元,德国930万美元。意大利在最近几年,也借着世博会的春风,陆续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和举措,例如,由米兰市政府和帕达诺科技园共同推动的“通往智能食品之路”计划,它旨在奖励和资助致力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项目。2014年11月收到的100个报名项目中有5个获得奖金,包括针对食物不耐受群体的“特别套餐”和农产品销售的网上电子商务平台等。

  总而言之,每一次的食品采购都必须是“良心之选”。正如著名作家温德尔·贝里所说:“吃,本身就是一部农业法。”

  埃马努艾尔·科恩/文 李耀洋/译

  [译自意大利《快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