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的力量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生理健康,心理,爱抚
  • 发布时间:2015-04-15 14:51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早已习惯了和他人保持距离,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然而研究表明,与他人多一点肢体上的接触对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会有好处。

  2004年,在伦敦生活了多年的胡安·曼恩回到了他的祖国澳大利亚,那时候的他觉得很孤独也很消沉,而在一次聚会上有个陌生的女孩看见了他闷闷不乐的样子,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个拥抱改变了他的人生,也触发了他的灵感。曼恩发起了一个叫做“自由拥抱”的行动,通过给陌生人一个拥抱,让拥抱的双方都体验到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感觉。“自由拥抱”在全世界范围都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在知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已经至少上传了20万个关于“自由拥抱”的视频。为什么看似这么简单的活动能受到大家如此广泛的关注?因为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触碰他人以及被他人触碰其实是我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触觉是我们还在胚胎时期就拥有的感觉之一,在母亲子宫内我们就能体会到那种舒适的安全感。人体皮肤表层分布了大约500万个末梢神经,而且人大脑中处理触觉信息的皮层也是所占面积最大的一部分,所以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来就需要触碰与被触碰。

  尽管一个拥抱或者一下爱抚会让我们觉得温暖,但若是在拥挤的地铁里被陌生人碰一下我们就会感到不快,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习惯性地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与人之间渐渐变得疏离。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艾思丽·蒙塔古就警告说:“我们正在迈向一个冷漠的时代,人们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少,而花更多的时间对着电脑。”迈阿密大学触觉研究所教授蒂凡尼·菲尔德说:“如今人们碰得最多的就是手机屏幕和电脑屏幕,我们不但自己不喜欢和别人碰触,甚至还教孩子们不要和别人碰触,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肢体上的碰触也是我们交流的一种途径,最常见的是握手、拍肩和爱抚。但触觉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感知这些信息的呢?皮肤表面下方的默克尔细胞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微小的细节和质感,这些细胞可以将触觉编码为神经信号,向大脑传送有关我们周围世界中物体的信息。

  人们通过触觉体会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些感觉比较直接和强烈,还有些感觉来得比较缓慢,就像做按摩一样要延续一定时间才会出现效果,因为向大脑传递信息的触觉神经元之间存在差别。哥德堡大学于200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那些已经髓鞘化(被髓磷脂包裹)的感觉神经元可以更快速地将信号传输至中枢神经系统,而那些轻度髓鞘化或者根本没有髓鞘化的感觉神经元传输得较慢。

  触碰要从娃娃抓起

  尽管触碰产生的效果有即时的,也有缓慢的,但它们起到的作用都不容小觑。迈阿密大学触觉研究所的蒂凡尼·菲尔德教授是这方面研究的先驱。30多年前,菲尔德教授早产生下了女儿,从那时起,她就开始关注新生儿医学领域,她想要研究一种不使用医疗器械,也不需要额外补充营养的方法来帮助早产儿们更好地成长。最初,她试着给早产儿们使用一种类似于人工奶嘴的装置,相当于对他们进行口腔按摩,经过嘴部活动的刺激,早产儿们开始变得壮实。她又发现全身按摩效果会更好,于是她建议母亲们都给早产儿们进行轻柔的全身按摩,这种全身大面积的触觉训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菲尔德教授介绍说:“只要每天给早产的宝宝们做15分钟的全身按摩,他们的体重就能增加47%,需要留院观察的时间平均可减少一周。这种轻柔的全身按摩可以刺激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也能让宝宝和大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宝宝长大后在情绪和抵抗力方面的表现也要好得多。”

  在动物王国又是如何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学者们用老鼠做实验,发现那些从出生就开始经常舔幼崽的老鼠妈妈们所生的小老鼠成长得更健康,长大后反应也更灵活。这也解释了那些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们为什么即使不愁吃穿,但由于缺乏亲人的接触爱抚,长大后也容易出现情感表达障碍和行为障碍等问题。触碰是所有生命最原始的自然需求,也是我们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一个失去了触觉的人

  失去触觉这件事对于平常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它却真实发生在了伊恩·沃特曼的身上。19岁那年,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夺去了他颈部以下全部的触觉,他也无法感知自己肢体的空间位置,只能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伊恩知道受损了的神经已经没有办法复原,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利用其他方式来控制自己。他通过观察、记忆和练习来触发每一个动作,我们普通人下意识就能完成的动作对于他来说需要思索和练习很久。经过40年的练习,如今伊恩已经可以正常行走,而其他很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依然终生与轮椅为伴。

  神经生理学家乔纳森·科尔将伊恩与疾病抗争的艰难过程记录在了《每天对他都是一场马拉松》一书中,科尔在书中写道:“伊恩的神经纤维全部受损,他无法控制身上的任何一块肌肉,甚至都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他只能通过视觉观察来思考到底需要动用腿上的哪一块肌肉才能活动,一旦关上灯他就会摔倒,因为他没有触觉,无法知道自己的身体处于什么位置。”

  想拿更多小费就碰一下你的客人

  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肢体接触对于人们的重要性。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人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如果一个服务生跟他的客人之间有轻微的肢体碰触,他得到更多小费的机率就越高。对此,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雅各布·霍尼克又在不同的消费场所进行了触碰实验,让装扮成店员的实验人员在回答顾客问题时碰触他们的胳膊,结果发现,顾客的购物时间、购物金额、对服务员的评价均有显著的提升。法国的一所学校也发现,考试前如果老师轻拍学生的肩膀,学生在考试时会更放松、更自信,最后也会取得更好的分数。

  美国迪堡大学的心理学家马特·赫滕斯坦长年致力于研究肢体触碰对我们行为的导向作用,他做了一个实验:让许多对陌生人坐在一起,规定他们不能对视也不能交谈,只能通过触碰对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第一次实验后,他统计出通过触碰能成功表达的6种不同情绪:愤怒、恐惧、厌恶、喜爱、感激和同情。3年后,他又进行了一次相同的实验,这次试验中,成功表达的情绪又多了痛苦和喜悦。两次实验结果均表明,通过触觉能正确表达出情绪的概率在50%到70%之间。

  赫滕斯坦说:“触觉是非常复杂的,但人们可以通过触碰力度、触碰时间长短、触碰位置和触碰速度的不同传递出特定的情绪。当我们想传递给对方“我很害怕”这一讯息时,就可以紧紧抓住对方的手,但我们同样也可以通过轻轻抓住他的手来表示好感。总而言之,要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一种情绪有无数种方式。”

  不同国家对触碰的态度不同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人们对于碰触的看法也不一样,加拿大心理学家西德尼·朱拉德长年致力于研究它们的差异,他说:“我在世界各国的咖啡馆观察过坐在一起的两个人在1小时里面会有多少次肢体碰触,英国人碰触的次数为0,以热情奔放著称的美国人碰触的次数只有两次,法国人平均触碰次数110次,而葡萄牙人则高达180次。”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命题,他又分别在法国巴黎和美国迈阿密各选取了一组当地的学龄前儿童进行观察,观察他们平时与父母的接触和互动方式,以及他们和同龄人玩耍时产生的互动。结论是:美国孩子同他人的交流和接触较少,他们习惯于把手插在口袋里,与父母的互动也比较少,与同龄人玩耍时的行为更具攻击性。而法国孩子的行为比较温和,他们能很自然地跟别人拥抱,互吻面颊表示友好。朱拉德认为,这说明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少互动、相互戒备,才导致如今的美国社会暴力事件越来越多,如果能呼吁和倡导大家多一些接触、多一点互动,无论对个人身心,还是对国家和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碰一碰,更健康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去做按摩呢?因为长时间的紧张和压力会造成肌肉僵硬,而按摩可以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新陈代谢,促进淋巴液回流,达到消除疲劳的功效。按摩还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功能,长时间处于压力之下,人的自免疫系统会渐渐变弱,按摩不仅有治疗的作用,还能带给人们愉悦放松的心情。

  不仅如此,研究表明越是缺少碰触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概率也更大。触摸疗法在治疗自闭症、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症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治疗师们往往会拉着这些患者的手和他们聊天,通过这样的接触来增加信任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肢体的接触可以减轻人们的恐惧感,比如在亲人离世前握住他们的手能让他们的内心更加平静。所以,我们不仅是被碰触着来到这个世界,也将被碰触着离开这个世界。

  乔安娜·布朗克/文 刘梦/译

  [译自西班牙《真有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