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时代的符号——保护非遗项目的符号体系和传统元素刻不容缓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关键字:设计元素,情人节,品牌文化
  • 发布时间:2015-09-28 10:05

  符号,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就好比花园里的玫瑰,在平常的日子里只是玫瑰,而在情人节那天,玫瑰就变成了爱情的代言人,一个简单的符号背后蕴含的内容就是其最好的文化表达。纺织非遗中的符号也是如此,因此在纺织类“非遗”传承过程中,如何弄清楚这些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市场价值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保护非遗项目的符号体系和传统元素之所以重要,因为这不仅仅是保护核心技艺,还是对非遗项目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的保护。

  关于非遗传承符号的这一话题可以从一个时尚女装品牌的创意说起,设计师在策划品牌时,如果他决定采用苗族蜡染面料作为服装的代表性设计元素的话,那么,蜡染就是服装风格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表现出一种民族风情。如果设计师的创意思路改为将苗族蜡染的传播和发扬作为品牌文化的核心,并且冠之以“纺织服装类非遗”的名义,那么蜡染在此刻就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而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元素,同时给产品品牌的定位也增添了文化色彩。

  背景

  现实应用举步维艰

  “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是古书上对蜡染的介绍,意思是蜡染需要以手绘制花纹。试想,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开始,一种手把手的技艺,在耳濡目染的传承中,要经历多少代人的巧手和匠心,才能流传到今天。此外,蜡染制作过程中的一笔一划都饱含了制作人的想象和创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所以,当蜡染被当作文化符号时,它就不再是简单的民族元素,也不仅是质朴的色彩,优美的纹样和独具特色的“冰纹”,而是将贵州苗家的生活和历史都凝聚在尺幅之间的一部文明史、艺术史和服装审美的历程。外在表现是特有的样式,内在寓意又有历史的厚重,正是“纺织服装类非遗”共同的外在样式和内涵精神。

  2010年10月在湘绣的原产地开福区沙坪镇,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共同启动了“四大名绣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四大名绣”为代表的中国刺绣是一种传承极其久远,应用非常广泛的手工技艺。无论在内地中原,还是在偏僻的村寨,各族妇女穿针引线,以五彩丝线“描绘”出美丽图画,用来装点自己的生活。

  根据记载,刺绣是从皇帝时代的纹身发展而来的,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技艺传承,刺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极为通行的装饰、美化手法。又由于刺绣技艺可以极大地发挥个人的灵性、巧思和创新,因此其既可以是最通俗随意的装饰手段,也可以是技艺超群的艺术精品,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手工技艺经典。所以,作为文化符号,除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刺绣之外,民间绣活,民间挑花,以及堆绣、绒绣、金银绣等传统技艺,构成了一个极为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刺绣在“国家纺织服装类非遗项目”中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充分证明了它具有广泛深远的普及性和群众基础。

  中国“四大名绣”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意非常鲜明——将区分度并不很高的手工技艺联合起来,通过整合资源,以中国刺绣的名义与世界接轨,可以在市场运作方面使执行力和影响力都大幅提高,可谓提升文化符号价值的一个范例。

  与纯手工技艺相比,染织类传统技艺相对较为复杂,其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与工具。而且无论是使用织机的云锦、宋锦、蜀锦、土家锦,还是使用花版的蓝印花布、蓝夹缬,都需要多个工序和相当复杂的工艺技术才能完成整个加工过程。作为文化符号,它们都有比较明显的工艺特点的外观特征,是非常难以模仿和替代的,可以认为是一种个性化的标志。但是,由于工艺的复杂性,造成了传承的难度:一方面掌握技术困难,另一方面生产成本较高,所以,如今想扩大使用范围和应用领域都实属举步维艰。

  类别

  不同角度的符号种类区分

  如果从生产和应用的角度来区分纺织服装类非遗文化符号,可以划分为材料类和成品类两种,这个划分是考虑到非遗继承、保护的思路和方法问题。对于材料类,如蜡染、扎染、蓝印花布、云锦、缂丝等,需要进行的是生产性设计开发,也就是存在二次开发的问题;对于成品类,如“四大名绣”、黄梅挑花、北京绢花、高平绣活等,需要的是市场开发,重点在于如何开拓它们的应用范围以及打开销路。

  如果从文化特点上进行区分,就可以分为民族性符号、地区性符号、专用性符号,这样的划分是对非遗的文化特征进行把握,以便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保证文化符号的纯粹性。

  例如,苗族的蜡染就可以算作是典型的民族符号,它所采用的纹样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不同的村寨都有流传,各个分支之间也有差异,而且,与其他兄弟民族如水族、布依族的工艺也有融合和交流的现象。

  另外,一些传统生产技艺,如蓝夹缬、夏布织造、阳新布贴、香云纱染整等,曾经是某个地区经济与生产技术发展的标志性产品,而且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而得以流传至今,因此,地方特色十分鲜明,甚至是独有的工艺技术。

  专用性符号则指的是兴盛于宫廷用品的云锦,专门用于字画装裱的宋锦,以及产品具有单一用途的庆阳香包绣制、藏族邦典织造等传统工艺技术,可用于特定用途的要求,所以,产品从形制到材料都具有专门化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种专门化的特点,在今天的开发应用方面也会非常单一。

  如果从纺织服装非遗文化符号的传播、继承,以及开发应用的可行性和现实性的方面来考虑,可以划分成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类。开放型文化符号是指在形式特点,流传范围,应用领域和目前开发应用情况等方面限制较少,应用比较广泛,接受程度较高,甚至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的传统技艺及其产品。例如,最典型的就是苗族蜡染、蓝印花布等用于服饰方面的产品,在今天的设计开发中,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面料,更多的情况下是作为一种设计符号,在服饰创意设计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再比如,苏绣等传播比较久远的刺绣工艺,今天在高端艺术品市场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瑰宝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封闭型文化符号或是由于地区的局限性,或是由于传播不够充分,或是由于工艺上的高难度和对传承人素质的要求等因素,不能扩大它的传播范围或应用范围,而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当中应用,或是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文化符号被人们所了解。显然,传播虽然是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造成文化符号封闭与否的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复杂性和普及应用的方便性。

  传承

  非遗文化符号的创新思路

  对于纺织服装类非遗不能简单地一概讲保护、继承、开发,而是要从各个文化符号的特点出发,在各个着力点上区别对待。因为,非物质物化遗产是活化的传统,尤其对于一些门类的传统技艺来说,它们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热爱这些传统技艺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感受。

  对于开放型的非遗文化符号,应该加强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和宣传,使更多的人掌握它、应用它、热爱它,而对于相对封闭的非遗文化符号,要建立保护的机制和实施可行的措施,使它能够以活的技艺,以实物形态,尤其是以数字化和虚拟的形式系统地得以保存和维护。

  对于纺织服装类非遗文化符号的创新,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想法的各种尝试。而树立文化符号的思想,就可以将符号创新的思路应用于纺织服装类非遗的开发和保护。具体来说,既可以用传统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又可以用新的形态表达传统的文化,而且站在文化符号的角度看,如果是坚持了文化符号的纯粹性,就不必拘泥于形式上是不是“原汁原味”,这样才能寻求突破,真正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符号创新思路上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工艺的时尚化。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女装品牌“天意”运用香云纱来设计时装。其实,许多传统技艺如蜡染、扎染、刺绣,以及具有民族风情的艾德莱斯绸,都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元素,运用它们的形式美感和表现方式,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好产品和好作品,并且可以在服饰、装饰、艺术品等许多领域推行。

  二是传统技术的现代化。传统织造、印染技术都可以在保持产品风格不变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批量开发,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市场化推广。

  三是传统样式的流行化。通过设计开发,运用艺术手段,使古老的形式焕发青春。

  四是传统用途的普及化。对于少数民族的服装绣片、老虎鞋、荷包、兜肚、云肩等传统服饰品、日用品,可以进行“移植式”开发,使它们与现代服饰、现代家居、装饰艺术等融合,创造出适合现代人消费理念的新产品。

  五是传统价值的商品化。对于云锦等曾经为宫廷御用的产品,赋予奢侈品的概念,并且采取品牌化的经营策略,从而实现它的市场开发。对于“四大名绣”等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也可以集中现有资源,吸引资金进行深度开发。

  六是传统形态的数字化。从文化符号的角度看,纺织服装类非遗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形式感及其审美性质,这些外部特征也是它们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一些纹样、色彩、肌理进行分析,提炼出典型要素,再将其转化成各种类型的产品和作品,实现开发和保护的双重目标。

  马大力/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