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封妈妈来信
当孩子的纠纷遇上大人的面子,我该怎么办?
我家孩子已经3岁多了,以前我从不强迫她分享,比如小区的小朋友想玩她的玩具,她有时愿意,但大多时候拒绝,我觉得孩子愿不愿意分享应该让她自己决定;孩子的世界,大人不该多干涉。
但是,我发现,如果遇到对方小孩的家长是自己的朋友或者同事时,我就不那么淡定了,尤其当对方的孩子比我家孩子小时。比如有天,同事带着2岁的孩子来家里玩,我家孩子偏不让对方孩子骑扭扭车,对方的孩子就哭了起来。我突然觉得很尴尬,和她讲了很多道理都没用,结果我硬将扭扭车从她手里抢过来给那个小弟弟,她就哭了,哭得很伤心。
其实,事后我也挺很后悔的,但又觉得当时没有更好的办法,但这样的情况将来一定还会再次发生,究竟该怎样才能在不伤害孩子情感的前提下,妥善地处理这类问题呢?
出场专家徐振宇
杭州可心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精神家园”栏目嘉宾主持,数家媒体心理栏目的特约专家。
专家解读
确实,现在很多家长都意识到,孩子能处理的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大人多干涉,可能会妨碍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但为什么当孩子“纠纷”的对象不同时,大人的态度会不同呢?就像来信中的这位妈妈,当孩子遇到的是小区里的孩子,她能比较淡定地“不插手”,而一旦换成熟人的孩子,她就无法再淡定地做一个旁观者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否是怕自己不插手,熟人会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呢?是否表示她对之前所秉承的观念并不自信?
育儿,价值观不一致,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三岁多的孩子,有“不愿把自己的东西分给或借给别人”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阶段,开始学会分清什么是“我的”“你的”,对自己的东西特别在意。“孩子对一些道理的体悟和内化,比如分享和谦让,让他通过一次次的社交体验,自己慢慢去摸索和获得,大人不该多干涉”,这样的观点本没有错,但关键是,如果家长确定了这样的观念,就要坚持,不论何时,言行都要统一,比如在分享这个问题上,不能有时让孩子自己去决定,有时又强迫孩子。这原本就体现了家长自身价值观的不统一,说明她对自己先前所持的“孩子愿不愿意分享应该让她自己决定;孩子的世界,大人不该多干涉”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可或者并不自信,否则不会换一个情景,做法就不一样了。
虽然,我们常说,育儿的道路上,没有泾渭分明的“对”和“错”,每家都有适合每家的教育方式,但最关键的是,要统一。否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比如来信中的妈妈,平时对孩子愿不愿分享这件事,毫不干涉,孩子也已经习惯了按自己的意思来;但在某些特定场合时,妈妈的态度又不一样了,孩子从过去“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到现在、此刻“必须分享”,她不理解,也接受不了,因为这种“被要求分享”来得太突然了;同时也会让孩子变得混乱:“为什么妈妈有时候随便我分不分享,有时候却硬要我分享呢?”
孩子最初的价值观,来自父母
其实,“不勉强孩子,让孩子自己慢慢体会到分享的重要性和乐趣”,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即便家长不干涉,随着年龄增长,在日复一日社交活动的摸爬滚打中,孩子有一天或许也会自行领悟,并那样去做,但问题是,由于个性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学会“分享”、懂得“谦让”的这个过程,每个孩子所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那么,是否不论孩子需要多长时间,家长都愿意用“不干涉”的方式去等待呢?比如来信中的妈妈,三岁多的孩子,为什么你在小区里玩时,可以接受她不分享;但面对自家的客人时,你却不能接受她不分享?如果这时你的孩子还只有一两岁,你还会强迫孩子去分享吗?
所以,首先,你要审视并确立好自己的价值观——三岁多的孩子,你是否觉得她现在已经需要学会“分享”了?如果确定了,那么不论在何种场合,遇到相似的情景,你都可以做些引导,因为孩子最初价值观的获得就是通过父母而来的。不勉强孩子是对的,但这并不等于对孩子的行为一律“不干涉”或“不作为”;“引导”也不代表“强迫”。
比如,发现孩子不愿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玩时,可以蹲下来问他:“你为什么不愿意呢?你上次不是把它借给XXX了吗?”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还小,说不清楚,可以替他把想法说出来并求证,如:“是怕借给他,拿不回来吗?”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担心,可以引导两个孩子互相交换玩具;还可以给个缓冲,比如和对方说“姐姐还想玩一会儿,过会儿再给你好吗”,或用转移对方孩子注意力等方式,如给他另一个玩具,来淡化这场“纠纷”。
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家庭氛围十分重要,比如有好吃的饭菜,全家人一起分享,不要只为孩子一个人留着;准备了水果,也全家人一起吃,而不是只喂孩子一个人吃。不要给孩子特权,营造“好东西一起分享,好吃的一起吃的”家庭氛围,孩子自然而然会在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下学会分享。
当然,这位妈妈也不必太过内疚和焦虑,父母偶尔的言行不妥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太大的伤害,并且事后也有弥补的方法,比如,某天,可以将孩子抱到膝盖上,先向孩子道个歉,并同时告诉孩子,你之所以希望她能借玩具给弟弟是因为你觉得他是客人,我们是主人,所以应该好好招待等。当然,要三岁多的孩子学会“礼让客人”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在父母言传身教、榜样示范,以及恰当引导下,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体验的增加,你所传递和期望他接受的价值观,比如“乐于分享”“礼让宾客”,终有一天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行为准则。
采访、编辑|平燕婷 美编|徐燕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