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台车,不只是变形金刚 雪佛兰科迈罗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变形金刚,雪佛兰,科迈罗,跑车
  • 发布时间:2011-08-22 13:04
  拜托!别跟我提《变形金刚》了,满世界的媒体都在拿变形金刚说事了,别忘了科迈罗是台车,一台跑车,不必提《变形金刚》,它还有很多新的看点。

  各位看官,不要再拿“变形金刚”来说它了。

  自从《变形金刚》用上了科迈罗,雪佛兰巴不得把全部车都送进电影亮个相,雪佛兰车主们也顿时被强烈的品牌自豪感冲昏头脑,就连一台小乐骋,也要在屁股后面贴一条标语:别逼我变形。

  变啊,你倒是变给我看啊!

  据说有光顾4S店的姑娘们问销售员,到底哪个按钮可以让科迈罗变形站起来。科迈罗是台车,一台跑车,四个轮子一台大发动机的美式Pony Car,尽管它是在《变形金刚》里出了名,但它一不会变形二不会说话,你们千万不要提出过分的需求。

  真的,打死它,它也站不起来。

  复活,而不是copy

  其实,科迈罗是美国大街上能见度很高的普通跑车,和欧洲人的分类不同,美国人对Coupe、Cabrio这些词汇不太感冒,所谓的流线型、操控性都不是美国跑车最需要的,他们更需要一台又宽又大、轻轻松松就能驾驭的跑车,能在66号公路一路奔到天黑的那种。

  说白了,美国人习惯以自己的方式造车。1960年代,美国人开始制造大马力跑车——方法很简单,在原有的轿车基础上截短,用一台V8的大排量发动机,再设计一个方方正正很酷的造型,一台美式跑车就诞生了。

  1960-1970年代的美国车味道还能纯正,尽管日本汽车已经尝试着向西海岸渗透,但美国人还是喜欢这些大大咧咧的美国车,八缸是标配,油价比水还便宜的年代,美国人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跑车,代表作就是福特野马和雪佛兰科迈罗。

  有关这段历史,《汽车导报》7月刊有详尽的回顾,我们要讨论的是今天的科迈罗——一台重生的经典车。上网搜索一下老科迈罗的照片就能发现,新车几乎完全沿用了老款的设计,不过是用当下的设计语言再作描述而已。

  2007年,在底特律通用的全球设计中心,我们惊讶地见到了还未量产的科迈罗,对于这款神秘的车型,通用负责产品设计的爱德华·威尔本先生小心地问我:你喜欢它吗?

  怎能不喜欢?如此张扬,如此锋利,如此有肌肉感,只要是男人都会喜欢的!

  除了继承,新科迈罗比老款多了什么?我想最大的改变在于,新科迈罗更精致了。一台50万不到的跑车,气势可以看齐兰博基尼这等超级跑车,这点“登堂入室”的精致感,是新生代最大的卖点,我们开在北京街头总能吸引iphone的焦点。摄影师王欣说,不管怎么拍都不会难看——这就是它的最大优点。

  Pony Car,而不是Muscle Car

  美国人很喜欢这种肌肉感十足的车,而且给了好听的名字:Muscle Car(肌肉车)。不过对于国内销售的科迈罗来说,它还承担不起这个名字——只有装配大马力发动机的版本方能称为Muscle Car。现在国内卖的科迈罗装配的是3.6L V6发动机,而非前年昙花一现的6.2L V8版本,按照美国人的划分,应该叫它Pony Car。

  Pony Car和Muscle Car相差在哪儿?不用废话,一上路你就知道了。

  如果这是大马力V8版的科迈罗,它应该是冒着白烟往前跑的,强大的动力输出总能超出轮胎的抓地力。记得前两年在国内昙花一现的科迈罗,搭载的就是那台6.2L V8发动机,只需油门踩到底,响胎起步轻而易举。而这台6缸机的表现则没有那么狂躁。295hp动力对于一台1.7吨的车来说并没有多大亮点,尽管可以在6.3秒就完成0-100km/h的加速,但缺少让人“很爽”的痛快感,排气管有一股吼声,却并非从“丹田”释放的低音,也不同于法拉利的高音,声浪有人工修正的痕迹,有点杂,不纯粹。

  也罢也罢,既然这样,那就把音响开到最大吧,盖住那有气无力的排气声。正好此时的北京上空的FM88.7 HIT FM正在播放黑眼豆豆的《I Gotta Feeling》。

  I gotta feeling that tonight’s gonna be a good night

  That tonight’s gonna be a good night

  That tonight’s gonna be a good good night

  对,就是这个味道,我也找到了这感觉……

  巡航,而不是穿插

  就是这个feeling,不知不觉我们就超速了——开起来才发现这是一台很容易开快的车。

  因为车重,低速的动力响应并不强,三两下我们就被欺骗了,实际上这是台高效的机器,而且不像传统美国车那样不肯上高转,它一改OHV挺杆结构,运用了DOHC双顶置凸轮轴这样的“先进技术”,而且有SIDI缸内直喷设计,提高动力的同时也压低了油耗。

  我还在琢磨自己为什么一下子就开这么快呢,大概和车子低矮、宽阔有关吧,一种漂浮感,美国车就该是这样的感觉。

  我真的有腾云驾雾的错觉,底盘传上来的感觉尽管硬,却没有欧洲车那么直接的敲击感,沉重的车体有一股“在云端”的惯性,方向盘就像一个大脸盆,我抓着脸盆沿儿,大大的logo就在“盆底”,就这么嗖嗖嗖地往前跑。

  突然就觉得北京的五环路像是美国的高速公路,笔直的大道,车子开得很快,却不需要太多精力对付他,这就是科迈罗的驾驶感觉了。

  试着在车流里穿插一番,发动机很给力,拨片催促下,变速箱也能干净利落地执行降挡任务,在真正把方向探出去之前,一切都感觉很正常,挡位下来了,转速上来了。直到一把方向把车子摆出去的时候才感觉,真有点难为科迈罗了。这家伙的惰性很大,需要花点力气才能将它摆到左边车道,“方向盆”也并非为这种细腻的驾控而准备,在车子摆到左边车道后,我还要花费力气去控制尾巴的回摆。因此,这是一台非常非常适合巡航的跑车,却不像欧洲、日本跑车那样适合穿插游弋。

  形式就是价值对于雪佛兰品牌来说,除了有个悠久的历史,没有太多可以炫耀的资本,多年来雪佛兰守在畅销中端车的位置上,一来没有奔驰、宝马的贵气,二来没有小众品牌例如斯巴鲁的罕见,让雪佛兰造一台跑车本身就是挺难为它的。

  而科迈罗给我们呈现的是雪佛兰对个性跑车的展示:不求高贵,但求另类;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自我价值。

  我蛮喜欢这车的,哪怕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变形。

  文/吴佩 摄/王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